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先师”

快快快... 快快快 展开
匿名用户
2014-01-01
展开全部
大成至圣先师”之名,不是对孔子的拨高,而是名副其实。

所谓“大成”,是指集“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大成”。孔子的学说,在《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这“六经”之中;孔子的部分言行在“四书”等著作之中。《汉书·艺文志》中把“六经”单列为“六艺略”,而在《诸子略》中说“儒家”是“宗师仲尼”,也就是说,“儒家”只是把孔子当作老师,而孔子学说不属于“诸子”之中的“儒家”。北宋邵雍说:“《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皇极经世书·卷十三·观物外篇上》)又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商贤以道,五帝尚贤以德。子三王,尚亲也;孙五伯,亦尚亲也;三王尚亲以功,五伯尚亲以力。”(同上,卷十一·观物篇五十六))柳诒征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熊十力先生说:“孟子谓孔子集大成,盖深知学术源流者。即就《左传》而征,春秋时卿大夫士,无不深于儒学者,惟古籍散亡,罕克考耳。”(《读经示要》第52页)。

所谓“至圣先师”,是因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之前的历代圣人之言行,由孔子述之,而且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践行。《中庸》中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论语》中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所以,孔子之前的圣人言行由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之后的圣人,无超越孔子之上的。“四书”、“六经”,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现在与未来的中华民族也将以它为文化主体。为什么孔子学说可以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制约,但是,孔子把以前几千年的圣贤言论精选再精选,就这样,从几千年中汇集出十几万字的“经”,其中还有多少局限性呢?还有多少不稳定性呢?

“大成至圣先师”之名,不是要“神化”孔子,而是要学习孔子学说,弘扬中国文化。

基督教膜拜耶和华、耶稣,信徒可以“得救”、“上天堂”,但是,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耶稣”,东方的佛教、道教,人人可以见性成佛,人人可以修行得道,儒学教化更是“人人可以成尧舜”、“途之人可以成大禹”,我们也可以说人人可以成君子、圣贤。这是东西方行教的极大不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所以,我们尊敬孔子,是为了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提高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使天下能“国泰民安”。把孔子当作神灵,而向孔子膜拜求名利福禄,不符合儒学原则;把孔子当作神灵供奉着,却不却学习,更不符合儒学原则。
匿名用户
2014-01-01
展开全部
因为我国独尊儒术,而孔子就是儒术创始人~~~所以被称为这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1-01
展开全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其先祖是殷商后裔宋国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国内乱而避居鲁国。 孔子生在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的鲁国。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晋大夫韩宣子观书于鲁,赞叹“周礼尽在鲁矣!”生长在有着悠久礼乐文明传统的鲁地,对孔子形成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思想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他自己也致力于政治活动,在鲁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孔子迫于形势,不得已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行程,对各国君主进行政治游说。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陷于危险的境地,有几次还险些丧命。被围于匡,被吓于宋,奔逃于郑,“累累若丧家之犬”,“厄于陈蔡之间”, 绝粮七日。历经千辛万苦,经历重重磨难,治国理想始终未得到实现。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授道传业的教育工作。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最成功的。孔子兴办私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他的学生得以发展自己的优长。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在《论语》中有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除因材施教外,孔子还主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为思想家之伟大。孔子之后,思孟学派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一尊。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孔子的一生,孔子无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孔子的立德,不仅止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世人树立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与道德修为。孔子的立功也有别于驰骋杀场、开疆辟土的赫赫武功以及运畴帷幄、治国理民的文功。孔子的功绩在于他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用,用以维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轶序。他的学说被其后学发扬广大成为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中国历代的志士贤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浸泽,在他那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与安顿心灵家园之所。他功绩在于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的不朽之功。孔子倡导“述而不作”,未有独立之著作,却对保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论语》是孔子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论与思想。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论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他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维持封建社会的轶序。他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以其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被尊为显学,汉代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之根,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在汉代,孔子被经今文学家奉为有德无位的素王。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号,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其后,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屡次被尊封。孔子先后被尊封为“文圣尼公”、“至圣文宣王”、“大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专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至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由历代王朝给孔子的封号可见他们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及对孔子思想学说的尊崇。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的地位也在这些尊封中确立下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