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从近些年的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问题中要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管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
1.
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写道“在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
“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②提高笔记能力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以历年各地高考例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例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
从近些年的高考试题看,概括的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历史要素:原因、条件、表现、措施、过程、性质、特点、方式、手段、作用、地位、意义、经验教训、启示、原理等等;从概括的信度看,有在题问中明确提出概括要求的,也有未明确规定概括要求的——有一点是规律性的,那就是问题中要求答性质、特点、方式、结论、启示、原理等内容的,不管题问中是否明确概括要求,一般都要求概括地作答。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总是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同时又离不开对材料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指导、史论结合、文字表达等学科能力。
1.
归纳和抽象是概括的前提。
概括的过程,首先是归纳的过程。需要概括的知识往往呈现零散分布状,这不利于概括。但历史知识本身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用系统化思维方式,从宏观和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识,对历史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或类化。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所谓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学习,就是要善于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性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与概括的第一种涵义以及归纳式概括、点睛式概括、概述式概括的要求,特点是相符合的。因此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概括的过程,其次是抽象的过程。概括总是在人们的抽象过程中并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因为概括的结果已不是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简单再现或全部罗列,而是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科学的概念,是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一结果的实现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共性或本质属性的归结,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历史基本结论的提炼升华,基本要点、核心内容的得出,无一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抽象的最初结果是形成一系列比较稳定的、科学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源于史实,又高于史实,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全体及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历史概念的这些特点与历史概括的涵义、特点许多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广泛地准确地使用历史概念为历史概括服务;重视历史概念的教学和运用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
2.史论结合法是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和典型形式。
所谓“史”即客观史实;所谓“论”则是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中抽象出来的带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史论结合既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历史高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更是我们进行历史概括的基本方法,还是历史概括的典型形式。
任何一道主观性试题中有史、论两部分组成,每一个要点(或每一句话)多数也有史、论两部分组成。“史”要概括,主要表现为历史概念的运用;“论”要具体不能空洞,“论”从史出。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不会有生动的描写、华丽的洞藻、浓厚的文学味;也不会整段都是深奥的理论说教,浓烈的政治味;而是具体而不繁琐,朴实而不刻意雕啄,有抽象但不深奥。例如有些学生在解答“1941~1942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面”的概述)一题时不会概括作答。在回答“大生产运动”这个要点时写道“在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地开进杂草众生的南泥湾。他们挥锄如飞,汗流夹背;劳动号子传遍山野,欢声笑语不断。经过他们辛勤开垦,南泥湾到处是庄稼,到处是牛羊,南泥湾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上述文字就描写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情景来说语言已经较概括。但命题却是“大生产运动”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关系。南泥湾垦荒仅仅是“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点”,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对南泥湾垦荒这个“点”作过细的描写。“大生产运动”又是那么多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中的一个“点”,在此题中对“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也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此要点可概括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史”的概括,实际上是历史概念的运用),使抗日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具体的
“论”,与“生产运动”相统一的“论”)。其余要点的概括类同。
3.训练是提高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靠平时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层次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训练。
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确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历史概括性思维成果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这离不开语文学科;另一方面,历史概括性思维和语文概括性思维的特点、要求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完全可借鉴语文学科的一些概括方法为历史概括所用。如概要式概括可以把语文课中抓关键字词,划分逻辑层次的知识、方法迁移到历史概括中来,按题目要求划分材料的意思层次,妥善地抽取出有关问题的答案要点来。对于概述式概括可以借鉴语文课中撰写故事梗概的方法。
②提高笔记能力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最实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课前试编单元或章节课堂教学提纲,课后记录读史札记、学史心得,试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以历年各地高考例题作示范,明确概括类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设例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概括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