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苑丽华 陈婷玉 滕睿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沈阳 110034)

摘要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开展,针对目前地质资料馆的管理服务现状,笔者剖析了制约“两化”建设进程的诸多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地质资料信息化成功经验,提出了“两化”建设整体工作思路和规划建议。

关键词 信息服务 集群化 产业化 制约因素 应对措施

引言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关注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决定在全国统一部署开展“两化”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也明确资料管理总体思路,是通过“坚持打牢基础、突出重点、加强研究、创新机制、做好服务”的原则,努力推进全国地质资料数据源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把全国馆建成国家地质资料数据集成、开发、业务技术示范、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中心。即夯实“两个基础”——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集群体系和产品体系,搭建“一个平台”——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一个目标”——全面提升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的服务水平。

面对新形势下新任务的提出,从资料馆藏机构的定位和服务现状来看,要想在“两化”服务中发挥其管理与服务职能,就必须认真剖析制约地质资料“两化”服务进程的不利因素,探索研究地质资料“两化”工作的新思路,更好地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建设工作。

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内涵

1.1 集群化、产业化的含义

(1)集群化。地质资料系统集群就是建立以全国馆为核心的节点,地调局六大区地调中心,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海洋局(所)、物化探所等专业服务单位为骨干节点,紧密联系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形成“1+6+4”的集群服务框架体系。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就是将上述馆藏机构的各类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在一个平台上,使反映客观规律的信息不断更新,更加符合实际。

(2)产业化。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就是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化,产品生产过程低成本高效率,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多样化服务。

1.2 对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的理解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指集中于一定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有关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专业地质调查机构、地质勘察单位、中介组织、政府机关等行为主体,通过资料转汇交、保管、服务、加工资料新产品、网络信息共享等形式,组成地质资料服务集群体系。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说到底是推进地质工作更主动、更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探索,它将推动我国地质工作进一步转变。

2 制约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2.1 馆藏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资料汇交工作滞后,馆藏数据资源不能及时更新。通过十余年来地调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积累,地学数据库建设取得重要的进展。但海量数据信息的汇交管理和服务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现在资料汇交滞后、质量下降,甚至欠交;馆藏资料不能及时更新,包括需要长期建设的数据库项目,其阶段性成果的汇交还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等,严重影响了对外服务与利用。

(2)馆藏资料数字化程度低。六大区中心建所以来都积累了大量的纸质地质资料,涉及的专业面非常广,还没有开展图文数字化扫描工作。近些年来全国馆虽然开展了图文数字化工作,但由于馆藏量大等诸多因素,也仅仅完成馆藏的四分之一,还是栅格数据,满足不了社会对数据资料的需求。

(3)馆藏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数据加工工作尚未开展。

作为大区中心资料馆,理应开展对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研究和挖掘开发工作,但基于缺乏开展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故综合编研工作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传统手工管理的纸质资料馆和现代数字化资料馆二者的双轨运行,给大区资料馆工作人员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加上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对馆藏地质资料信息主动挖掘开发并转化为服务产品的意识不强,都严重影响了服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2.2日常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滞后

(1)资料管理经费投入短缺

近几年来,从国家到单位对资料工作的经费投入虽然在逐渐加大。但仅就大区中心承担的“数据资料社会化服务”项目经费,每年也就50万左右,去掉项目人员费、办公费以及外协费(总共占50%之多),剩余仅为项目总经费的一半,而且每年投入到设备的经费不足10%。可见要想开展资料数字化工作以及产品研发共享服务,加大日常工作经费投入是今后“两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2)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地质资料数据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两化”工作,需要懂地质、熟练计算机操作、通晓档案管理、了解相关保密等法律知识和传播等专业技能一些综合型人才。这是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化服务趋势决定的。但由于编制和经费等限制,大区资料馆的工作人员匮乏,年龄和专业结构不是很合理,学历和专业也不匹配,这种现状如不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今后将会严重影响“两化”的服务进程。

(3)馆藏机构基础设施陈旧、建设滞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

目前各大区中心在资料的保管与服务上,由于受单位整体办公面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馆藏(库房面积)设施、数据存储、加工处理等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严重滞后。无法实现对馆藏数据资料的查询、调阅、智能打印,无法实现一份资料可供多人同时查询阅览,无法实现资料被查询利用情况统计,从而阻碍了资料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发挥。

2.3 数据资料共享机制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料利用受保密与保护制度的约束。许多地质数据资料涉及保密问题,有关保密规定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密级升降与解密的评估体系,限制了数据资料作用的有效发挥。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社会约束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使得数据资料的生产者、拥有者、管理者、用户的责权利关系不明,各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导致数据资料的共享意识淡薄,特别是数据的分类、有偿服务、数据更新与维护等服务的基本问题还尚需解决。

(2)资料管理的服务方式单一。目前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还是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服务方式,强调的是公益性服务,存在服务信息分散、服务方式单一,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服务主动性创新性不够等问题,尤其在资料的二次开发、专题开发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需要构建新的管理机制。

3 国内外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先进经验介绍

3.1 国外地质资料数字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一些发达国家在地质资料的保存、利用和服务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1988年年底,美国地调局与加拿大能源、矿产、资源局就已经采用光盘文档系统存贮与交换研究数据。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安大略省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全省的地质资料用扫描的方法进行数字化,而后存入光盘,建成该省图文地质资料的影像数据库。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从1990年开始,用了七年多的时间,现已将本州全部数字化地质资料存入光盘。

存入光盘的资料,除了为读者提供快速浏览和复制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做各种方法的综合处理,进行新的找矿靶区圈定。另一方面的利用是开展数字制图工作,对需要经常修改的区调图等图纸,利用半自动矢量化软件进行分层矢量化,再按要求对每层图标注上必要的属性,尔后就可提供给GIS使用和开展数字制图工作。

3.2 国内地质资料“两化”工作的开展

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工作引起业界关注,也获得社会的认可,有人称其为“上海经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集成海量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城市管理等,已渗透、延伸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上海市局除对多年汇交的水工环地质资料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外,还利用管理规划的职能及与建设管理部门联系紧密的优势,全面掌握了全市建设项目的钻探、基桩及其他相关资料,将多种手段获取的多种比例尺的各种信息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初步建立了“上海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为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4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思路与应对措施

4.1 整体思路

(1)加强认识。结合“上海经验”,准确认识地质资料信息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定位为社会生产公共产品,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把着眼点放在努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及改善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水平上。

(2)创新思路。加快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清理、聚集与挖掘。加快实物、原始资料的专项清理,建立目录数据库;加快推进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重要钻孔数据库等的建设。

探索多单位、多部门、多专业、多领域、多层次分布的资料信息、人才、技术、装备的共享与集群综合,增加服务内容与数据项。

将多种手段获取的信息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初步建立三维可视化的地质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

(3)建立灵活的服务机制。在组成完整的“两化”服务体系框架下,加强服务政策、标准的研究,形成一套“责、权、利”统一的服务机制。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完善地质市场。在做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开发地质成果后续产品,建立专业组织,成立地质资料信息咨询服务部门,推进产业化。

4.2 应对措施

(1)加强馆藏机构队伍建设。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是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基础性工作,主管部门和各级馆藏机构应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内容。及时补充既懂地质专业又精通计算机操作人员,充实到资料部门中。另外,根据资料编研等业务需求,适时返聘一定的地质专家,进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和二次开发工作。

(2)夯实资料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地质资料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工作,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长期和潜在的,其单纯的项目经费远不足以开展日常及地质资料“两化”工作,需加大投资。配置资料数字化的专用设备及馆藏设施,还有服务场所的建立(如电子阅览室)等,以适应“两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3)推进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开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馆等省级资料馆,虽已完成部分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但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仍有一大部分宝贵的资料没有数字化建库。只有加快开展图文数字化工作,才能保证国家数据中心建设,形成地质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构建以国家、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两化”工作的开展。

(4)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地质资料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服务相关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实现地质资料管理法制化;制定和修订馆藏建设标准和地质资料技术标准,规范标准体系;加强地质资料统一汇交,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善数据产品体系;以网络服务为支撑,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

5 结语

实施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战略,有利于把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地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地质工作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转变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避免地质工作重复投入、减少投资浪费;有利于推进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改善馆藏机构人员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的现状。大区资料馆要在地质资料“两化”建设中发挥大区中心的作用,必须以解决上述馆藏机构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按照“两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和规划建议,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

光点科技
2023-08-16 广告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开始着重挖掘数据的价值。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和创造,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资产——数据资产。而数据资产则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数据资产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明显,挖掘数据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光点科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