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育儿焦虑?
展开全部
2016 年我做的一土学校,就是作为妈妈开始去思考孩子的教育,意识到我们整个教育的环境充满了焦虑,而去做的一个尝试。表面上看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焦虑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都天经地义——比方说考试很重要,考试如果不行,就上不了985、211,上不了985、211,就找不到好工作;身边的朋友、邻居都很努力,如果不努力我就不行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然后会觉得“天经地义”。但是陷在这种“天经地义”里面,生活状态是非常糟糕的,每天疲于奔命。别人做的我要做,别人没做的我更要做。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的底层假设认为这个社会是个淘汰制的社会。淘汰式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状况是有必要的。当资源非常紧缺,大学没几个位置,必须通过高筛选、高淘汰,这就会导致这种焦虑。说到底是一种“丛林法则”。在这种体系里没有赢家,因为被淘汰的是大多数。如果被淘汰了,在这个定义里就是“失败者”。但是“赢家”就会幸福吗?不会的,因为随时还有下一轮淘汰。
大家都在做这些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状况是无意识的,而且是集体无意识。如果追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事情如果我去跟着玩,玩到最后是什么结果?玩到最后是100%会输!等算完这个账之后,你就觉得这有问题。
在我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里面我跟自己的对话,就算我们不得不去玩这个游戏,我以自己所谓的能力,也可以让孩子暂时成为一个赢家。就算是赢了,孩子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值得吗?从三岁就开始赛跑,一直跑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然后我的下一代还得接着跑,你说这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为什么要来走这一生?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这种“天经地义”是有问题的,就会质疑这种无意识的状态。
所以作为一个母亲就会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我的孩子怎样度过一生?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是幸福的,希望孩子有满足感,有价值感。这种幸福和价值感的底层是什么?是一套房子和一辆车么?是一个学位么?不是的。如果孩子为了去追求这些东西,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痛苦中,他的生活还有意义么?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去想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我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人生体验?为了这个人生体验,我可以做什么样的不同的选择?说到底是父母自己的觉醒的历程。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是因为我们的底层假设认为这个社会是个淘汰制的社会。淘汰式教育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状况是有必要的。当资源非常紧缺,大学没几个位置,必须通过高筛选、高淘汰,这就会导致这种焦虑。说到底是一种“丛林法则”。在这种体系里没有赢家,因为被淘汰的是大多数。如果被淘汰了,在这个定义里就是“失败者”。但是“赢家”就会幸福吗?不会的,因为随时还有下一轮淘汰。
大家都在做这些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状况是无意识的,而且是集体无意识。如果追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事情如果我去跟着玩,玩到最后是什么结果?玩到最后是100%会输!等算完这个账之后,你就觉得这有问题。
在我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里面我跟自己的对话,就算我们不得不去玩这个游戏,我以自己所谓的能力,也可以让孩子暂时成为一个赢家。就算是赢了,孩子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值得吗?从三岁就开始赛跑,一直跑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然后我的下一代还得接着跑,你说这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为什么要来走这一生?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这种“天经地义”是有问题的,就会质疑这种无意识的状态。
所以作为一个母亲就会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我的孩子怎样度过一生?每个人都希望孩子是幸福的,希望孩子有满足感,有价值感。这种幸福和价值感的底层是什么?是一套房子和一辆车么?是一个学位么?不是的。如果孩子为了去追求这些东西,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痛苦中,他的生活还有意义么?
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去想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我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人生体验?为了这个人生体验,我可以做什么样的不同的选择?说到底是父母自己的觉醒的历程。
展开全部
(一)“压力源头”——幼儿
年龄较小的幼儿,社会适应性稍差,言语发展不完善。每个幼儿性格特质不同,并且幼儿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很多时候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有的幼儿慢热、不合群,有的幼儿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甚至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烦琐,不可能对幼儿的需求面面俱到,家长很容易因此产生担忧与焦虑,担心幼儿无法适应园所生活,无法处理园所人际关系。
(二)“自我施压”——家长
幼儿期是幼儿发展的黄金关键期,家长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会希望幼儿能在关键期内全面发展,对幼儿抱以过高的发展期望。如果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心理预期,家长就容易产生焦虑。随着教育的进步,家长对于自身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家长为了尽力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教育环境,在“学区房” “兴趣班”等方面跟风攀比的行为又在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经济及心理压力。家长对于幼儿园工作缺乏了解,也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焦虑。还有溺爱等不健康的教养方式也会造成家长对幼儿的在园生活等过分担心。
(三)“负向减压”——幼儿园
幼儿教师待遇低,优质人才短缺,幼儿园为保证园所正常运转,降低入职门槛,导致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容易因教师专业能力差而对幼儿发展感到焦虑。在亲师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幼儿园作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纽带,需要对矛盾进行妥善处理,处理不当则会起到反作用,造成家长更加不信任与焦虑。
(四)“隐性加压”——社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逐渐加剧,家长们的育儿心态也更容易受到干扰。例如,一些类似“培育完美小孩的父母是这样做的”等育儿心灵鸡汤,实则是商家为了营利而贩卖家长们的焦虑的做法。一旦社会上出现幼儿园教师“虐童”等负面新闻,因舆论的发酵周期短,家长们会迅速收到此类负面消息,从而产生移情,对自家幼儿感到焦虑。
三、消解策略:以积极心理学培养育儿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具有引导人们提升幸福感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治疗消极心理的过程中有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希望原则(对引导人们的积极观念)、平衡原则(在冲突中寻找和解的支点)、磋商原则(不断沟通与理解)。因此,幼儿教师及园所可以利用积极心理治疗三原则来降低家长的育儿焦虑。
(一)适度降低期望,接纳“不完美小孩”
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家长眼中的幼儿“好动”问题,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就变成了该幼儿反应灵敏、探索欲强,教师应当引导家长以发展的眼光、以孩子的视角了解幼儿,降低对幼儿的过高期望。可以通过“家长育儿沙龙”引导家长相互交流幼儿的优缺点,让家长了解到家长眼中的“不完美小孩”其实是闪闪发光的,放手让其自由快乐地成长。幼儿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善、缺乏社会经验,在生活自理方面、技能塑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等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去学习,因此,教师应以专业人士的角度,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以及自身的教育经验来给予家长建议,指引家长如何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在什么阶段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培养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家长的焦虑也会逐渐降低。
年龄较小的幼儿,社会适应性稍差,言语发展不完善。每个幼儿性格特质不同,并且幼儿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很多时候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有的幼儿慢热、不合群,有的幼儿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甚至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烦琐,不可能对幼儿的需求面面俱到,家长很容易因此产生担忧与焦虑,担心幼儿无法适应园所生活,无法处理园所人际关系。
(二)“自我施压”——家长
幼儿期是幼儿发展的黄金关键期,家长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会希望幼儿能在关键期内全面发展,对幼儿抱以过高的发展期望。如果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心理预期,家长就容易产生焦虑。随着教育的进步,家长对于自身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家长为了尽力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教育环境,在“学区房” “兴趣班”等方面跟风攀比的行为又在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经济及心理压力。家长对于幼儿园工作缺乏了解,也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焦虑。还有溺爱等不健康的教养方式也会造成家长对幼儿的在园生活等过分担心。
(三)“负向减压”——幼儿园
幼儿教师待遇低,优质人才短缺,幼儿园为保证园所正常运转,降低入职门槛,导致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容易因教师专业能力差而对幼儿发展感到焦虑。在亲师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幼儿园作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纽带,需要对矛盾进行妥善处理,处理不当则会起到反作用,造成家长更加不信任与焦虑。
(四)“隐性加压”——社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逐渐加剧,家长们的育儿心态也更容易受到干扰。例如,一些类似“培育完美小孩的父母是这样做的”等育儿心灵鸡汤,实则是商家为了营利而贩卖家长们的焦虑的做法。一旦社会上出现幼儿园教师“虐童”等负面新闻,因舆论的发酵周期短,家长们会迅速收到此类负面消息,从而产生移情,对自家幼儿感到焦虑。
三、消解策略:以积极心理学培养育儿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具有引导人们提升幸福感的力量。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治疗消极心理的过程中有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希望原则(对引导人们的积极观念)、平衡原则(在冲突中寻找和解的支点)、磋商原则(不断沟通与理解)。因此,幼儿教师及园所可以利用积极心理治疗三原则来降低家长的育儿焦虑。
(一)适度降低期望,接纳“不完美小孩”
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家长眼中的幼儿“好动”问题,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就变成了该幼儿反应灵敏、探索欲强,教师应当引导家长以发展的眼光、以孩子的视角了解幼儿,降低对幼儿的过高期望。可以通过“家长育儿沙龙”引导家长相互交流幼儿的优缺点,让家长了解到家长眼中的“不完美小孩”其实是闪闪发光的,放手让其自由快乐地成长。幼儿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善、缺乏社会经验,在生活自理方面、技能塑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等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去学习,因此,教师应以专业人士的角度,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以及自身的教育经验来给予家长建议,指引家长如何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在什么阶段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培养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家长的焦虑也会逐渐降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要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