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法: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扩展资料:
《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声慢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愁的艺术手法:
一,十四个叠字,何等细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用这十四个叠字,细细诉说她的心情。她渴望寻求安慰,但总是寻求不到,她感到冷漠、凄凉、悲痛。从渴望到失望到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十四个叠字中表达得极其细腻。叠字的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表达如此复杂的感情,不得不叫人惊叹不已!难怪曾有人将此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倒也恰当不过。
二,三个“怎”字,何等强烈。“三杯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她了那哀愁之情已达到了顶点。这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个“怎”用得妙绝!
三,一个“愁”字,何等深刻。词末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到词的末尾才出现,也是全词中唯一的一个“愁”字。这个“愁”字正凝结了最强烈的感情。在这首词中,作了一番低沉地细细诉说之后才出现的“愁”字,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啊!想想她晚年的处境,想想国家的灾难,“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这个“愁”字已包含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愁”字,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再忍受煎熬的心情。
四,情景交融,何等感人。触景伤情,这正是《声声慢》又一特色。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触目皆然的凄凉的秋色图:秋天的黄昏,女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于窗前。她仰视飞翔的大雁群,不由的想起曾托大雁给丈夫捎过信,但如今人去楼空,无信可捎了。怎不使她触景伤情呢!她再看看窗外的黄花,憔悴、损落,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无法抑制的泪水也就随之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手法,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实在是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cc0c90100d105.html
十四个叠字,何等细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用这十四个叠字,细细诉说她的心情。她渴望寻求安慰,但总是寻求不到,她感到冷漠、凄凉、悲痛。从渴望到失望到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十四个叠字中表达得极其细的一大特色。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表达如此复杂的感情,不得不叫人惊叹不已!难怪曾有人将此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倒也恰当不过。三个“怎”字,何等强烈。“三杯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她了那哀愁之情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个“怎”用得妙绝!一个“愁”字,何等深刻。词末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到词的末尾才出现,也是全词中唯一的一个“愁”字。这个“愁”字正凝结了最强烈的感情。在这首词中,作了一番低沉地细细诉说之后才出现的“愁”字,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啊!想想她晚年的处境,想想国家的灾难,“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这个“愁”字已包含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愁”字,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再忍受煎熬的心情。情景交融,何等感人。触景伤情,这正是《声声慢》又一特色。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触目皆然的凄凉的秋色图:秋天的黄昏,女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于窗前。她仰视飞翔的大雁群,不由的想起曾托大雁给丈夫捎过信,但如今人去楼空,无信可捎了。怎不使她触景伤情呢!她再看看窗外的黄花,憔悴、损落,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无法抑制的泪水也就随之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手法,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实在是感人肺腑!
2020-03-03
借景抒情。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是语言更优美,表达作者的凄苦哀伤之情更有力度。
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家庭破碎,国家衰败的哀怨之情。
直抒胸臆。如:词人没有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