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 所为怎么翻译 求解。
2017-02-0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翻译是: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所为在这里是助词,连接动词“作”,没有特定释义。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语出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所为在这里是助词,连接动词“作”,没有特定释义。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语出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展开全部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是说《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抒发愤懑而写成的。所为在这里是助词,连接动词“作”,没有特定释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里的“所”是帮助动词组成名词性特殊词组-----“所字结构”,帮助动词“为”组成所字结构
句中如果有“之”可省去不翻译
句中如果有“之”可省去不翻译
追问
请问 所为 前面的 之 如何翻译?
追答
句中如果有“之”可省去不翻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