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江新生代成矿作用的特点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在大三江地区,新生代的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岩浆作用主要以幔源的偏碱性岩、碳酸岩为特点,这就在总体上控制了新生代成矿以幔源物质大量参与的特点。但是,成矿作用主要是地壳范围内形成的,有的还受到盆地和走滑等构造的控制。这样的成矿特征与“幔涌壳旋”的构造格局是一致的。
(一)对于新生代以前的成矿作用具有继承性
新生代的成矿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继承性,即有的成矿作用是从中生代延续下来的,整个成矿演化历史中没有明显的构造环境的突然变化和成矿作用的突然消失或突然新生。在北美和欧洲,拉拉米期和阿尔卑斯期的成矿作用实际上是从燕山晚期就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新生代的。在中国,西南部三江地区的锡矿也是从燕山期延续到第三纪的,无论是个旧地区还是滇西和川西地区,均有中、新生代延续成矿的特点。在兰坪-思茅盆地中,以盆地流体为特色的成矿作用也具有继承性,但中生代以沉积为主,新生代带有更明显的流体流动成矿的特点。
(二)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从全球角度看,新生代形成的金属矿床以铜、金矿床最为集中(王登红等,1998),但在西南三江地区,则形成各种各样的矿床,已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种包括:Cu、Pb、Zn、Au、Ag、Ge、W、Sn、REE、Be、Nb、Ta、Cs、Rb、U、非金属、宝石等(表1-2~表1-6);容矿围岩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斑岩、伟晶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矿床成因类型也多,包括:壳源、幔源、混合来源等各种流体,结晶分异、流体交代、构造推覆-剪切等各种成因。
(三)成矿强度巨大
我国目前最大的铜矿(西藏玉龙铜矿)、最大的金矿(台湾金瓜石金矿)和最大的铅锌矿(云南金顶铅锌矿)都形成于新生代,新生代的非金属和来源矿产在总体上占有重要地位。川西以夏塞为代表的银-锡多金属矿集区有望扩大规模,可与东部广东富湾等超大型银矿相提并论。
(四)深部成矿物质的来源很重要
虽然新生代的构造表现为强烈的表壳构造,但最新的惰性气体同位素研究表明,即使是金顶这样的铅锌矿(Xue Chunji et al.,2000)在成矿过程中也有幔源流体及成矿物质的贡献(王登红等,2002c)。四川牦牛坪这样的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稀土矿床,虽然形成于陆内造山带而不同于其他同类矿床,但成岩-成矿物质同样来自于地幔。在不断增厚的地壳环境下,地幔物质能够到达近地表,更表明了地幔物质和能量作用之强烈。
(五)成矿环境发生过大转变
喜马拉雅期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大陆环境,但东西明显有别,突出地表现为“东降西隆”,即新生代以来我国大陆东部以地势降低、西部以地势隆起为主要特点,而且升降幅度之大,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这样的环境导致东部中生代形成的金属矿床一方面由于剥蚀而出露于近地表使得人们能够发现,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早期矿床,同时随着盆地的形成而形成一系列的沉积矿产资源。然而盆地的形成往往与深部地质过程密切有关,因而在地幔物质和能量作用下同样能发现金属成矿作用。处于“东降西隆”翘翘板式构造大转折“支点”上的大三江地区,在新生代同样经历了成矿环境的大转变,即从新生代初期的残余海到现今的高原。在新生代早期,三江地区还可能处于残余海环境,在扬子地台西缘则还有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形成有相应的矿床,如兰坪-思茅盆地中的铅锌矿(金顶)、煤矿(如四川盐源的梅雨煤矿)和盐类矿床(如云南景谷的文卡、江城的整董、勐腊的磨歇等)。到了晚第三纪,海相环境已然消失,盐类矿床和铅锌矿不发育,陆相构造成因断陷盆地主要控制了许多重要煤矿的形成,如云南的昭通煤矿、开远煤矿等。
(六)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成矿作用显著不同
大三江地区伴随着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内生成矿作用非常发育,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均很发育,但油气资源欠发育,并且具有如下特点:①强度大,范围广;②矿种多,类型复杂;③有继承又有发展;④构造、岩浆、盆地、表生环境如气候条件等的多因素耦合;⑤虽然地壳在不断加厚,但地幔物质和能量的影响非常显著。
中国西北部随着“盆岭”构造格局的形成和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形成,在盆地中形成了丰富的盐类矿床和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
中国东北部在中生代造山带的基础上,发生了强烈的广泛的“平原化”和“盆地化”,并继续生成大量的油气矿藏和煤、泥炭等固体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不如中生代,但仍有延续。
中国东南部也是在中生代造山带的基础上向平原化的方向演化,“夷平”的程度不如北方,因而盆地多而小,油气资源欠发育,但在部分盆地及其周边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最具特色的是风化壳型矿床非常发育,分布广、矿种多、规模大、类型比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