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孩子的英语更好一些,怎样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所谓英语思维,就是think in English / use English to think(用英语思考);
简单点说,就是要避免翻译,跳过中文,直接用英语去想、去表达。
比如,看到一个苹果的图像,一个具有英语思维的孩子会直接想到"apple",而不会用“苹果”这个中文词来做过渡桥梁。
一个没有英语思维的孩子,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背后的逻辑、文化与思维方式。
孩子即使词汇量可以达到5000个单词,最终也不懂灵活运用。
因此,我们让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学习,重在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
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跳出母语,能用英语认知事物,并建立直接的联系,形成英语思维呢?
大量的可理解输入
是培养英语思维的基础
很多家长每天放英语歌谣给孩子听,给孩子看英文动画,以此达到“磨耳朵”的目的。
但问题是,孩子真能听懂吗?
孩子即使知道英语发音,但语意无法在大脑中建立联系,也是典型的无效输入。
这种不理解的输入,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噪音。
英语启蒙的关键,就是看孩子有多少输入被理解了、被真正吸收了。
只有真正被吸收的输入,才是有效输入,才会形成学习效果,最终形成输出。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呢?
1.挑选合适的英文动画、绘本
为何大家都推祟动画片和绘本,因为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弥补语言环境的缺失。
在绘本和动画片中,不仅有日常常用的生活场景对话,还会涉及到大量丰富的题材,寓教于乐。
孩子观看的英文动画和绘本多种多样,家长如何选择和年龄相匹配的动画及绘本呢?
以英文动画举例:
对于刚开始和英语接触的孩子,要挑选五分钟左右,基本以短句为主,语速慢的动画片。比如:
In the night garden(花园宝宝)、Penelope(蓝色小考拉)…
孩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耳朵,有了一定的接触,家长可以为孩子挑选5-10分钟左右长度和句子重复度高,语速较慢的短片,比如:
PAW patroll(汪汪队立大功)、Octonauts(海底小纵队)…
通过这个阶段的积累,接下来家长可以为孩子挑选10到20分钟句子较长,语速稍快的短片。比如:
Dora the Explorer(爱探险的朵拉)、Bob the builder(巴布工程师)…
以此类推,随着孩子不断的英语输入,家长不断在现有的输入上增加难度和挑战,才能实现孩子有效输入最大化。
家长选择绘本的方式也一样,根据孩子年龄和兴趣入手,从简单的洞洞书、翻翻书到故事逻辑性强的长绘本,再到分级阅读,层层递进增加难度和挑战。
2.用肢体、表情及图像示意,而不是翻译
我们要如何让孩子看到事物,就能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想到对应的英语表达呢?
很多英语课堂都是这样做的,老师把绘本、动画中的内容搬到孩子的面前,让孩子看到、摸到、感受到;
孩子才能一边听一边理解,慢慢形成英语思维。
家长也可以效仿,以家长陪孩子看《蓝色小考拉》为例,里面涉及的场景“in the living room”,小考拉与伙伴问好:
“Good evening.”
“Good evening?That's not the evening.”
“I made a mistake.Good afternoon.”
可能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evening”是晚上,而“afternoon”是下午。
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英语思维的形成,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拿出代表“星星、月亮、睡觉”夜晚的图片,告诉孩子,“In the evening.”
拿出代表“喝下午茶”等代表下午的图片,告诉孩子,“In the afternoon。”
如此,让孩子自己慢慢理解就好。
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想翻译的话,就用英语翻译,并配合肢体比划、夸张的表情,结合图片慢慢说,比如:
“In the afternoon we have afternoon tea.”
“At night, the stars come out and the moon comes out.”
如果家长直接翻译成中文,孩子就会习惯依赖于翻译,以后在头脑中就多了一道关,要先翻译成汉语,再想到英语,这就不是英语思维了…
建立英语思维
孩子“输出”突飞猛进
当孩子可理解性输入完成,孩子吸收地如何,就得看输出了。
孩子能有效输出,才是英语思维的最好体现。
当孩子看完一部动画片后,不是看完就完事了,家长要帮孩子建立起英语思维,就需要适当输出,家长们如何引导呢?
1.调动感官,开启肢体游戏
当孩子看完动画片之后,家长应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将动画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动作演绎,引导孩子即刻反应出英语动画片中的英语词汇或句子,锻炼孩子的直接思维。
比如《小猪佩奇》第一集《Muddy Puddle》里面出现的台词:
“George likes to jump in muddy puddles.”
“Peppa like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George.”
家长可以边重复句子,边夸张地模拟“乔治跳泥坑”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家长可以抱着娃娃轻拍,或用别的场景,模拟“佩奇喜欢照顾她的弟弟”。
我们还可以提取出I like to…,让孩子学会表达他们所喜欢做的事情。
像这样的重复句式在每一集中都很容易找到。
我们在每一集动画片中都提取出一两个基本句式用到日常亲子口语中进行不断强化,运用肢体动作,让孩子明白其中的意思,相信孩子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并应用起来。
2.角色扮演,场景还原
家长还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游戏,进行英文动画片场景还原和复述。
在此游戏过程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制定规则,比如规定孩子只能用英文去表达,不能使用中文。
即使孩子在此过程中突然碰到英文忘记或不会而卡壳时,这种情境下或许还能激发出孩子的自主表达。
我们这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和舞台去不断输出,会使孩子的直接思维和语言越来越顺畅。
再拿《小猪佩奇》举例,比如看完《Hide And Seek》这一集, 爸爸妈妈可以都加入进来,妈妈先藏起来,孩子来找,爸爸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线索。
孩子蒙上眼睛来数 "One、two、three…ten","Ready or not?"
"Here comes…"
(妈妈快速藏好),爸爸提供线索:"Is she in the bedroom?"
孩子根据线索走进卧室寻找"No one";
继续提供线索:"Is she under the table?"
"Found you!"
"It is…turn to hide?"
通过这些亲子互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孩子对英语的理解,并持续输出。
随着孩子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频率增加,他的表达会变得越来越自然,潜移默化间就能形成英语思维了。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构建英语思维的最好方式,还是:
“让孩子在3-6岁开始英语启蒙,越早越好。”
如果开始得晚,孩子中文很强势了,就会不自学地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英语句子。
由此可见,在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培养英语思维尤为重要。
而孩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也必定要始终贯穿输入-吸收-输出阶段。
以上这些形成孩子英语思维的方法,家长赶紧陪孩子练习起来吧!
简单点说,就是要避免翻译,跳过中文,直接用英语去想、去表达。
比如,看到一个苹果的图像,一个具有英语思维的孩子会直接想到"apple",而不会用“苹果”这个中文词来做过渡桥梁。
一个没有英语思维的孩子,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背后的逻辑、文化与思维方式。
孩子即使词汇量可以达到5000个单词,最终也不懂灵活运用。
因此,我们让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学习,重在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
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跳出母语,能用英语认知事物,并建立直接的联系,形成英语思维呢?
大量的可理解输入
是培养英语思维的基础
很多家长每天放英语歌谣给孩子听,给孩子看英文动画,以此达到“磨耳朵”的目的。
但问题是,孩子真能听懂吗?
孩子即使知道英语发音,但语意无法在大脑中建立联系,也是典型的无效输入。
这种不理解的输入,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噪音。
英语启蒙的关键,就是看孩子有多少输入被理解了、被真正吸收了。
只有真正被吸收的输入,才是有效输入,才会形成学习效果,最终形成输出。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进行可理解性输入呢?
1.挑选合适的英文动画、绘本
为何大家都推祟动画片和绘本,因为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弥补语言环境的缺失。
在绘本和动画片中,不仅有日常常用的生活场景对话,还会涉及到大量丰富的题材,寓教于乐。
孩子观看的英文动画和绘本多种多样,家长如何选择和年龄相匹配的动画及绘本呢?
以英文动画举例:
对于刚开始和英语接触的孩子,要挑选五分钟左右,基本以短句为主,语速慢的动画片。比如:
In the night garden(花园宝宝)、Penelope(蓝色小考拉)…
孩子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耳朵,有了一定的接触,家长可以为孩子挑选5-10分钟左右长度和句子重复度高,语速较慢的短片,比如:
PAW patroll(汪汪队立大功)、Octonauts(海底小纵队)…
通过这个阶段的积累,接下来家长可以为孩子挑选10到20分钟句子较长,语速稍快的短片。比如:
Dora the Explorer(爱探险的朵拉)、Bob the builder(巴布工程师)…
以此类推,随着孩子不断的英语输入,家长不断在现有的输入上增加难度和挑战,才能实现孩子有效输入最大化。
家长选择绘本的方式也一样,根据孩子年龄和兴趣入手,从简单的洞洞书、翻翻书到故事逻辑性强的长绘本,再到分级阅读,层层递进增加难度和挑战。
2.用肢体、表情及图像示意,而不是翻译
我们要如何让孩子看到事物,就能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想到对应的英语表达呢?
很多英语课堂都是这样做的,老师把绘本、动画中的内容搬到孩子的面前,让孩子看到、摸到、感受到;
孩子才能一边听一边理解,慢慢形成英语思维。
家长也可以效仿,以家长陪孩子看《蓝色小考拉》为例,里面涉及的场景“in the living room”,小考拉与伙伴问好:
“Good evening.”
“Good evening?That's not the evening.”
“I made a mistake.Good afternoon.”
可能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evening”是晚上,而“afternoon”是下午。
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英语思维的形成,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拿出代表“星星、月亮、睡觉”夜晚的图片,告诉孩子,“In the evening.”
拿出代表“喝下午茶”等代表下午的图片,告诉孩子,“In the afternoon。”
如此,让孩子自己慢慢理解就好。
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想翻译的话,就用英语翻译,并配合肢体比划、夸张的表情,结合图片慢慢说,比如:
“In the afternoon we have afternoon tea.”
“At night, the stars come out and the moon comes out.”
如果家长直接翻译成中文,孩子就会习惯依赖于翻译,以后在头脑中就多了一道关,要先翻译成汉语,再想到英语,这就不是英语思维了…
建立英语思维
孩子“输出”突飞猛进
当孩子可理解性输入完成,孩子吸收地如何,就得看输出了。
孩子能有效输出,才是英语思维的最好体现。
当孩子看完一部动画片后,不是看完就完事了,家长要帮孩子建立起英语思维,就需要适当输出,家长们如何引导呢?
1.调动感官,开启肢体游戏
当孩子看完动画片之后,家长应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将动画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动作演绎,引导孩子即刻反应出英语动画片中的英语词汇或句子,锻炼孩子的直接思维。
比如《小猪佩奇》第一集《Muddy Puddle》里面出现的台词:
“George likes to jump in muddy puddles.”
“Peppa like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George.”
家长可以边重复句子,边夸张地模拟“乔治跳泥坑”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家长可以抱着娃娃轻拍,或用别的场景,模拟“佩奇喜欢照顾她的弟弟”。
我们还可以提取出I like to…,让孩子学会表达他们所喜欢做的事情。
像这样的重复句式在每一集中都很容易找到。
我们在每一集动画片中都提取出一两个基本句式用到日常亲子口语中进行不断强化,运用肢体动作,让孩子明白其中的意思,相信孩子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并应用起来。
2.角色扮演,场景还原
家长还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游戏,进行英文动画片场景还原和复述。
在此游戏过程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制定规则,比如规定孩子只能用英文去表达,不能使用中文。
即使孩子在此过程中突然碰到英文忘记或不会而卡壳时,这种情境下或许还能激发出孩子的自主表达。
我们这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和舞台去不断输出,会使孩子的直接思维和语言越来越顺畅。
再拿《小猪佩奇》举例,比如看完《Hide And Seek》这一集, 爸爸妈妈可以都加入进来,妈妈先藏起来,孩子来找,爸爸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线索。
孩子蒙上眼睛来数 "One、two、three…ten","Ready or not?"
"Here comes…"
(妈妈快速藏好),爸爸提供线索:"Is she in the bedroom?"
孩子根据线索走进卧室寻找"No one";
继续提供线索:"Is she under the table?"
"Found you!"
"It is…turn to hide?"
通过这些亲子互动,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孩子对英语的理解,并持续输出。
随着孩子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频率增加,他的表达会变得越来越自然,潜移默化间就能形成英语思维了。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构建英语思维的最好方式,还是:
“让孩子在3-6岁开始英语启蒙,越早越好。”
如果开始得晚,孩子中文很强势了,就会不自学地用中文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英语句子。
由此可见,在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培养英语思维尤为重要。
而孩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也必定要始终贯穿输入-吸收-输出阶段。
以上这些形成孩子英语思维的方法,家长赶紧陪孩子练习起来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