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无我,无小我,先要无我见。
我执全断掉就成佛啦,这比较难。
先无我明心,就要先勘破五蕴皆空,然后断我见。
那就要解决心所法,命功上的空掉,无我只是暂时压服,不从心上断我见还是会反复,这就好比定中能空掉身体,一出定一遇事我见还会反复。
真正的无我那就是证入如来藏(中观论)
或者找到如来藏(唯识宗)
道家的我见到我并不彻底,阴神元神都是如来藏幻化。
无我不确切,应是无我明心更确切,开悟以后如来藏不对应六尘,是不知的心,这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我。
其实还是有我,常乐我净即是大我。
无我不是空掉一切,更非不见一法,空和空性是很不同的,空性是无我,空是执空,容易落入死水不养鱼,灰心灭智的顽空。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便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要做到无我,是很难的,但经过不断修证,能够修识自性,无我的境界当会初步显现。
但真正到了无我,那是连无我也没有的无我,此时才是真正的无我,即是如来藏境界。
当然,这需要无量阿僧祇劫的修持方可证入。
初步修证,一定要有将心住下来的意识,即住于自性。自性即本真。
从咱们凡夫的思维,即心是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心外的人、事、物、景即色,不要随色乱走乱跑,随色而走便不是自己的心,这颗心虽然还在你的身上,但已失去自性,随色便时时染尘,时时烦恼。这些烦恼又会因缘合和,再生无数烦恼,这样无有尽头,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无边苦海,便永无福日。
所以,知此道理后,就要懂得我心原本净,入了色尘,关闭欲念,一切色尘实际上与我无关,本来就是与我无关,管他怎么闹,怎么疯,我乃持净不着,即如来藏。假如你心有了各种欲望,放下,放下即是回头,回头是岸便是彼岸,便可脱离苦海。
无我的境界便是解脱,脱离苦海的境界。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首先说这是一个平凡人揣摩猜测圣人境界的问题,不管你怎样东抄袭西剽窃,始终都是鹦鹉学舌,断章取义,就像让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做大学生的论文,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讲四个步骤,叫信,解,行,证。详细说对佛法要首先深信不疑,二要理解经意,三要按照经意实践修行。四要亲自体验证悟无我的真实境界,没亲证的说的在好也是道听途说。拾人牙喙。在说说佛法学位,法华经明确说明,只有一佛乘。但对心量小的根基众生怕吓的他不敢修行所以因材
施教。比如最高学历是院士,那你先达到高中吧,基础好了继续到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在到院士。当你证到人无我,就是罗汉境界,证到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菩萨,菩萨里细分还分一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通过修证十二因缘证的是缘觉佛。只有圆满觉悟的才是佛。现在说无我境界,就是罗汉境界,已经是了不起了,在如今像法时代,找个初果圣人都非常稀少,何况是罗汉呢。达到罗汉已经超越了四禅八定。具备了五眼五通,其中天眼通,法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可以飞行。而且身体没有痛感,拿刀砍都不知道疼,所以金刚经中佛说,念往昔我为忍辱仙人,节节割节身体,要有我相应生嗔恨。这不知疼都是通过四禅八定修来的,所以你让一个没有一点修行证悟的凡夫去解释无我的境界与心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儿说梦。
佛教是古代印度的的一种东西,后来传入中国,越传越玄,到现在人们发好多议论什么什么的。。。搞得现代人根本不知道佛教在说什么。这种帖子实际上就是胡说八道。如果真有佛教的高大上真理,这种胡说八道、现代人看不懂的说教实际上是灭佛!
能用现带人的语言能让人心领神会对日常有用的百姓家常都比这种满天跑火车自己都不知说什么的胡说八道有益终生!
想想当初佛教的佛祖得道后,只言片语,不大功夫、估计也就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时光就让好多弟子开悟得道了!现在整天胡说八道,不懂装懂,还不如不说。云山雾罩惑乱人心是大罪过,按佛教戒律是下地狱的重罪!
世人渴望仁人大德开化撑救,但半瓶子醋就最好别胡说八道!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把我的四肢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把我的脑袋也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显然,你看到的这几样都不是我……所以《金刚经》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那么,“无我”是指什么呢?是你与生具来的加上各种“因缘”(各种众生各种环境)“整合”出来的一个“相”。这个“相”不能解脱的“障碍”总结一下就是:“贪嗔痴慢疑”!把这个“删除”试试看……所以,“无我”,指的是把这“五毒”的执着放下、再放下……放下多少,得到多少。放下多少,解脱多少……自在就多少!所有的障碍来自于“我见”啊!曾经,我每天都想自己终会成为一堆骨头渣子……那堆渣子也不是“我”——还执着什么呢?
实现“无我”第一步是: 「先嚎啕,后大笑」 。
此时,完成内心感知与思维求索合一,告别自我内在的分裂。这在《易经》中的同人卦记述着。
此时,发生了视角和心智底层逻辑的进化,看待、思考和认知事物会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然后,第二步,这才是修行的开始,人才能真正觉察到“过去习气”力量是多么大。那真不是打坐啊、共修啊那种特殊氛围里所谓的境界,此时,人才不会为这些感应啊、神通啊沾沾自喜,才慢慢明白那些境界都是假的,现实中事来了,自己的第一反应甚至连个普通人都不如。
这一段最痛苦,要慢慢磨出来。不剜心透骨那不算!
修行本是大丈夫事,比帝王事都要难上难,能让你舒舒服服就进阶了?做梦吧!
第三步,人心量磨平了、磨宽了。但最难磨那个“我能、我厉害”的骨子里的傲慢,佛家叫贡高我慢。真人老子说: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能舍掉那个“我知”吗?到了这一步就太难了。一辈子孜孜以求的都要放下,那那能行啊!
跳过这一步的感觉就是【亢龙有悔】,就是那种感觉。亢龙有悔是非常形象的描述语言,心真正完全平了,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就那个感觉。
这个时候,还不是真正的“无我”。
现实中还有你的角色,有各种事务要处理。快的再过个一二十年,智慧起来了,又在具体平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圆融了。内心完全无忧无惧了。就像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个境界就是真无我了。慢的,那不一定,有的人一辈子几辈子也不行。
真无我时,其实没什么感觉的。很平常,什么就是什么,无忧无忆无奢望,也无空、无无、没有无我有我的想法了。但人比以前是更鲜活的、从容的、活泼的、自然的。不是变成了死人、石头。
在「先嚎啕后大笑」之前有很多功课要做的,比如 静下来, 对今天的人来说就是个大学问。
其实 【静下来】是需要能量的 ,自身的能量处于耗、散状况,怎么打坐、念经、冥想也不管用,念头错纵纷飞。你管不了自身的能量,当不了自命的家就谈不上有功了。
——顺 2019.2.16
我执全断掉就成佛啦,这比较难。
先无我明心,就要先勘破五蕴皆空,然后断我见。
那就要解决心所法,命功上的空掉,无我只是暂时压服,不从心上断我见还是会反复,这就好比定中能空掉身体,一出定一遇事我见还会反复。
真正的无我那就是证入如来藏(中观论)
或者找到如来藏(唯识宗)
道家的我见到我并不彻底,阴神元神都是如来藏幻化。
无我不确切,应是无我明心更确切,开悟以后如来藏不对应六尘,是不知的心,这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我。
其实还是有我,常乐我净即是大我。
无我不是空掉一切,更非不见一法,空和空性是很不同的,空性是无我,空是执空,容易落入死水不养鱼,灰心灭智的顽空。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便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要做到无我,是很难的,但经过不断修证,能够修识自性,无我的境界当会初步显现。
但真正到了无我,那是连无我也没有的无我,此时才是真正的无我,即是如来藏境界。
当然,这需要无量阿僧祇劫的修持方可证入。
初步修证,一定要有将心住下来的意识,即住于自性。自性即本真。
从咱们凡夫的思维,即心是自己的心,不要随着心外的人、事、物、景即色,不要随色乱走乱跑,随色而走便不是自己的心,这颗心虽然还在你的身上,但已失去自性,随色便时时染尘,时时烦恼。这些烦恼又会因缘合和,再生无数烦恼,这样无有尽头,自己给自己造了一个无边苦海,便永无福日。
所以,知此道理后,就要懂得我心原本净,入了色尘,关闭欲念,一切色尘实际上与我无关,本来就是与我无关,管他怎么闹,怎么疯,我乃持净不着,即如来藏。假如你心有了各种欲望,放下,放下即是回头,回头是岸便是彼岸,便可脱离苦海。
无我的境界便是解脱,脱离苦海的境界。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首先说这是一个平凡人揣摩猜测圣人境界的问题,不管你怎样东抄袭西剽窃,始终都是鹦鹉学舌,断章取义,就像让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做大学生的论文,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讲四个步骤,叫信,解,行,证。详细说对佛法要首先深信不疑,二要理解经意,三要按照经意实践修行。四要亲自体验证悟无我的真实境界,没亲证的说的在好也是道听途说。拾人牙喙。在说说佛法学位,法华经明确说明,只有一佛乘。但对心量小的根基众生怕吓的他不敢修行所以因材
施教。比如最高学历是院士,那你先达到高中吧,基础好了继续到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在到院士。当你证到人无我,就是罗汉境界,证到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菩萨,菩萨里细分还分一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通过修证十二因缘证的是缘觉佛。只有圆满觉悟的才是佛。现在说无我境界,就是罗汉境界,已经是了不起了,在如今像法时代,找个初果圣人都非常稀少,何况是罗汉呢。达到罗汉已经超越了四禅八定。具备了五眼五通,其中天眼通,法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神足通可以飞行。而且身体没有痛感,拿刀砍都不知道疼,所以金刚经中佛说,念往昔我为忍辱仙人,节节割节身体,要有我相应生嗔恨。这不知疼都是通过四禅八定修来的,所以你让一个没有一点修行证悟的凡夫去解释无我的境界与心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儿说梦。
佛教是古代印度的的一种东西,后来传入中国,越传越玄,到现在人们发好多议论什么什么的。。。搞得现代人根本不知道佛教在说什么。这种帖子实际上就是胡说八道。如果真有佛教的高大上真理,这种胡说八道、现代人看不懂的说教实际上是灭佛!
能用现带人的语言能让人心领神会对日常有用的百姓家常都比这种满天跑火车自己都不知说什么的胡说八道有益终生!
想想当初佛教的佛祖得道后,只言片语,不大功夫、估计也就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时光就让好多弟子开悟得道了!现在整天胡说八道,不懂装懂,还不如不说。云山雾罩惑乱人心是大罪过,按佛教戒律是下地狱的重罪!
世人渴望仁人大德开化撑救,但半瓶子醋就最好别胡说八道!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把我的四肢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把我的脑袋也割下来给你,那是“我”吗?显然,你看到的这几样都不是我……所以《金刚经》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那么,“无我”是指什么呢?是你与生具来的加上各种“因缘”(各种众生各种环境)“整合”出来的一个“相”。这个“相”不能解脱的“障碍”总结一下就是:“贪嗔痴慢疑”!把这个“删除”试试看……所以,“无我”,指的是把这“五毒”的执着放下、再放下……放下多少,得到多少。放下多少,解脱多少……自在就多少!所有的障碍来自于“我见”啊!曾经,我每天都想自己终会成为一堆骨头渣子……那堆渣子也不是“我”——还执着什么呢?
实现“无我”第一步是: 「先嚎啕,后大笑」 。
此时,完成内心感知与思维求索合一,告别自我内在的分裂。这在《易经》中的同人卦记述着。
此时,发生了视角和心智底层逻辑的进化,看待、思考和认知事物会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然后,第二步,这才是修行的开始,人才能真正觉察到“过去习气”力量是多么大。那真不是打坐啊、共修啊那种特殊氛围里所谓的境界,此时,人才不会为这些感应啊、神通啊沾沾自喜,才慢慢明白那些境界都是假的,现实中事来了,自己的第一反应甚至连个普通人都不如。
这一段最痛苦,要慢慢磨出来。不剜心透骨那不算!
修行本是大丈夫事,比帝王事都要难上难,能让你舒舒服服就进阶了?做梦吧!
第三步,人心量磨平了、磨宽了。但最难磨那个“我能、我厉害”的骨子里的傲慢,佛家叫贡高我慢。真人老子说: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能舍掉那个“我知”吗?到了这一步就太难了。一辈子孜孜以求的都要放下,那那能行啊!
跳过这一步的感觉就是【亢龙有悔】,就是那种感觉。亢龙有悔是非常形象的描述语言,心真正完全平了,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就那个感觉。
这个时候,还不是真正的“无我”。
现实中还有你的角色,有各种事务要处理。快的再过个一二十年,智慧起来了,又在具体平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圆融了。内心完全无忧无惧了。就像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个境界就是真无我了。慢的,那不一定,有的人一辈子几辈子也不行。
真无我时,其实没什么感觉的。很平常,什么就是什么,无忧无忆无奢望,也无空、无无、没有无我有我的想法了。但人比以前是更鲜活的、从容的、活泼的、自然的。不是变成了死人、石头。
在「先嚎啕后大笑」之前有很多功课要做的,比如 静下来, 对今天的人来说就是个大学问。
其实 【静下来】是需要能量的 ,自身的能量处于耗、散状况,怎么打坐、念经、冥想也不管用,念头错纵纷飞。你管不了自身的能量,当不了自命的家就谈不上有功了。
——顺 2019.2.16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