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外国作家(一)
展开全部
想起来写这样一个系列的文章,是刚看到朋友回的短信,已经拿到了我送她的《The Element of Style》英文原版书。而这本书,与我最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E·B·怀特有关。
我喜欢的外国作家很多,不打算一一介绍,只从中选择三位。这三位唯一的共同点恐怕就是都是二十世纪的作家了——所以你知道,这个系列不会出现你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作家——其中有一个跨越到了二十一世纪,还很年轻。
既然促使我写下来的是E·B·怀特,那就从他开始吧。
说到E·B·怀特,可能很多人会很迷惑,不知道他是谁,但若提起他最著名的那本童话《夏洛的网》,也许熟悉的人会多一点?如果还是对他没有印象,那我只得祭出终极杀手锏《精灵鼠小弟》了,这部当年票房成绩不错的电影,就是根据他的同名原作改编。
我很小的时候,在《少年博览》上就看到过《夏洛的网》片段,通过开头的介绍知道了这本书很出名,但那个片段并未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对作者就更不会在意。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E·B·怀特这个名字在我面前出现的几率很频繁。也许是译者孙仲旭的博客里提到他比较多?也许是我对这样一个自身经历平淡无奇,却写出了三部出名童话的作者很好奇?也许只是因为对《纽约客》以及被称为“一手奠定《纽约客》文风”的他的憧憬?反正,我在卓越上一下买了两本他的散文集《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在英文版里,这两本其实是一本《Essays of E·B·White》)
《这就是纽约》第一篇是写搬家,“在他告别的每一处地方,照我看来,都会丢下一些要紧的东西,随后又以不那么拘谨的身段开始了新的生活,恍如蜕壳的龙虾,一时间变得柔软,但也不免脆弱起来。”就是这个“蜕壳龙虾”的比喻,一瞬间击中我。很多时候,常常是带点漫不经心的阅读,并未期望额外的惊喜,但就在那注定的一刻,与文字相遇,与文字背后的思想相遇,悚然一惊后,是福至心灵的巨大狂喜,未及早遇见的遗憾以及终于还是没有错过的如释重负。很复杂也很微妙的情感,从那一段文字开始,我不能再以以前的眼光来看待他。
我以更仔细的态度往下阅读了《这就是纽约》。他的随笔并不以文笔精致见长,也不会像周作人那样,不经意间甩出一大堆书袋显示自己博学多才。他就是那么平淡的叙述,简洁准确的描白,字里行间显示出的是从容,是气定神闲。在给他哥哥的信里,他说“很早以前我就发现,写日常小事,写内心琐碎的感受,写生活中那些不太重要却如此贴近的东西,是我唯一能赋予热忱和优雅的文学创作”他自己的这两句话可以说最准确概括了他随笔的特点。他由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讲起,说着说着,就为你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他不想着影响、改变别人,只是观察,然后写下。你可能没有农场,不知道《重游缅湖》里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鸟儿究竟是什么,但没关系,脱离了这些载体,里面蕴含的感情是共通的,对纽约乃至其他类似大城市的感情也有共通之处,于是他的幽默让你会心一笑,并回味良久。
看完这两本散文集,我开始看他最得盛名的童话。首先是《夏洛的网》。豆瓣上曾有对这本书国内三个译本的比较,据说还引发了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无缘参与自然就不必多说,但也因此对国内译本抱有怀疑态度,最后还是找了原版来读。读得很有些囫囵吞枣——我的词汇量一直就是个杯具——但完全无碍被它感动。它不长,叙述充满了克制,当威伯生命受到威胁而束手无策的时候,那一声“我会帮你的”像是从天堂传来的圣音,只有经历过完全黑暗的人才知道,那若隐若现的光芒是多么珍贵。情节早就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但真正读到的时候,感觉还是如此激动——不怕剧透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看过《夏洛的网》以后,我再看《意大利童话》就觉得不那么如芒刺在背了,我想,那是因为,那个名叫夏洛的蜘蛛,不仅留下了威伯的性命以及它的后代,也在我心里,埋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让我在对什么都不那么有信心的时候,可以收获一点勇气。
最后,送上一则他的小八卦:
他为《纽约客》写了五十六年专栏,收获了名誉、金钱以及,他的妻子。她是《纽约客》的一名编辑,离过婚带着2个小孩。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她结合。几年后,他给妻子留了张便条“E·B·怀特已经渐渐习惯这么想,他做了此生最美的决定”
我喜欢的外国作家很多,不打算一一介绍,只从中选择三位。这三位唯一的共同点恐怕就是都是二十世纪的作家了——所以你知道,这个系列不会出现你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作家——其中有一个跨越到了二十一世纪,还很年轻。
既然促使我写下来的是E·B·怀特,那就从他开始吧。
说到E·B·怀特,可能很多人会很迷惑,不知道他是谁,但若提起他最著名的那本童话《夏洛的网》,也许熟悉的人会多一点?如果还是对他没有印象,那我只得祭出终极杀手锏《精灵鼠小弟》了,这部当年票房成绩不错的电影,就是根据他的同名原作改编。
我很小的时候,在《少年博览》上就看到过《夏洛的网》片段,通过开头的介绍知道了这本书很出名,但那个片段并未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对作者就更不会在意。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E·B·怀特这个名字在我面前出现的几率很频繁。也许是译者孙仲旭的博客里提到他比较多?也许是我对这样一个自身经历平淡无奇,却写出了三部出名童话的作者很好奇?也许只是因为对《纽约客》以及被称为“一手奠定《纽约客》文风”的他的憧憬?反正,我在卓越上一下买了两本他的散文集《这就是纽约》和《重游缅湖》(在英文版里,这两本其实是一本《Essays of E·B·White》)
《这就是纽约》第一篇是写搬家,“在他告别的每一处地方,照我看来,都会丢下一些要紧的东西,随后又以不那么拘谨的身段开始了新的生活,恍如蜕壳的龙虾,一时间变得柔软,但也不免脆弱起来。”就是这个“蜕壳龙虾”的比喻,一瞬间击中我。很多时候,常常是带点漫不经心的阅读,并未期望额外的惊喜,但就在那注定的一刻,与文字相遇,与文字背后的思想相遇,悚然一惊后,是福至心灵的巨大狂喜,未及早遇见的遗憾以及终于还是没有错过的如释重负。很复杂也很微妙的情感,从那一段文字开始,我不能再以以前的眼光来看待他。
我以更仔细的态度往下阅读了《这就是纽约》。他的随笔并不以文笔精致见长,也不会像周作人那样,不经意间甩出一大堆书袋显示自己博学多才。他就是那么平淡的叙述,简洁准确的描白,字里行间显示出的是从容,是气定神闲。在给他哥哥的信里,他说“很早以前我就发现,写日常小事,写内心琐碎的感受,写生活中那些不太重要却如此贴近的东西,是我唯一能赋予热忱和优雅的文学创作”他自己的这两句话可以说最准确概括了他随笔的特点。他由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讲起,说着说着,就为你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他不想着影响、改变别人,只是观察,然后写下。你可能没有农场,不知道《重游缅湖》里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鸟儿究竟是什么,但没关系,脱离了这些载体,里面蕴含的感情是共通的,对纽约乃至其他类似大城市的感情也有共通之处,于是他的幽默让你会心一笑,并回味良久。
看完这两本散文集,我开始看他最得盛名的童话。首先是《夏洛的网》。豆瓣上曾有对这本书国内三个译本的比较,据说还引发了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无缘参与自然就不必多说,但也因此对国内译本抱有怀疑态度,最后还是找了原版来读。读得很有些囫囵吞枣——我的词汇量一直就是个杯具——但完全无碍被它感动。它不长,叙述充满了克制,当威伯生命受到威胁而束手无策的时候,那一声“我会帮你的”像是从天堂传来的圣音,只有经历过完全黑暗的人才知道,那若隐若现的光芒是多么珍贵。情节早就已经被剧透的差不多,但真正读到的时候,感觉还是如此激动——不怕剧透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看过《夏洛的网》以后,我再看《意大利童话》就觉得不那么如芒刺在背了,我想,那是因为,那个名叫夏洛的蜘蛛,不仅留下了威伯的性命以及它的后代,也在我心里,埋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让我在对什么都不那么有信心的时候,可以收获一点勇气。
最后,送上一则他的小八卦:
他为《纽约客》写了五十六年专栏,收获了名誉、金钱以及,他的妻子。她是《纽约客》的一名编辑,离过婚带着2个小孩。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她结合。几年后,他给妻子留了张便条“E·B·怀特已经渐渐习惯这么想,他做了此生最美的决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