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疼,竟有这么多原因
跟痛症是指多种足跟部疼痛综合症,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常常由于跖腱膜炎、脂肪、垫劳损、神经卡压及慢性无菌性炎症等造成的足跟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从中医角度来说,跟痛症属中医“骨萎”范畴。一般采用补肝肾、壮骨荣筋治本,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以治标。
病因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时有50%以上的体重是由跟骨与距骨来承担的,中老年人,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跟骨脂肪垫的萎缩、跖腱膜的弹性减弱,加上骨质疏松,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易诱发此病。引起跟痛症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足脂肪垫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腱膜炎、跟骨刺等。
足跟脂肪纤维垫炎
足跟纤维脂肪垫简称跟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组成,有吸收震荡和防止滑动作用。跟部被硬物刺伤或长期压迫或受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跟垫炎。患者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压痛。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易引起症状,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状物。
跖腱膜炎
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而至于跖骨,是足底较大的弹力腱膜。外伤、劳损及寒冷潮湿可引起跖腱膜炎症,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患者常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
跟部滑囊炎
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表现。
跟腱周围炎
跟腱附着部位周围组织因外伤或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肿胀、疼痛。患者跟腱变粗大,局部有压痛,有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时可出现车轴绞轧音。踝关节背伸、跖曲均可加重疼痛。跟腱周围炎常由于穿硬跟、硬帮鞋,长期压迫摩擦形成。
跟骨高压症
跟骨本身因慢性压缩或骨退行性变,跟骨内压升高导致跟骨痛。跟骨高压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单侧或双侧发病,跟部疼痛影响行走。早期下肢抬高可使症状缓解,跟骨的内、外侧:及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作跟骨减压治疗有效。
跟骨骨刺
跖腱膜和趾短曲肌或跟腱的反复牵拉损伤,跟骨骨质退行性改变,跖腱膜之跟骨附着部位形成锥状骨质称为骨刺。骨刺方向多与跟腱和跖筋膜方向一致。跟骨骨刺在跟骨侧位X光片上可清楚见到。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和老年化生理特征性表现。
治疗
1.止痛:针对疼痛的原因,进行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痛点注射效果肯定。
2.热敷:是减轻疼痛有效方法。每天早晚用热水泡足15~20分钟,同时双足相互作摩擦运动,效果更佳。
3.按摩:用拇指挤压足底部皮肤,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4.理疗:磁振热治疗、蜡疗、超声波、红外线、醋离子导入等均有促进组织代谢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
5.中医治疗:从中医角度来说,跟痛症属中医“骨萎”范畴。采取中医治疗跟痛症,一般采用补肝肾、壮骨荣筋治本,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以治标。中药外敷、足浴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6.手术治疗。
预防
1.尽量减少走动,不负重,并注意防寒保暖。
2.选择合适的鞋子,应少穿质地较硬的皮鞋,而穿用舒适的布鞋,号码可略大些。并且加用软一些的鞋垫。可将厚鞋垫部分挖空,使骨刺不与鞋底直接接触,以减轻疼痛。
3.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孙国锋简介
孙国锋,主任中医师,治未病科主任。衡水市中医医院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经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衡水市中医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衡水市医学会疼痛专业常务委员,衡水老年大学保健系教授。先后多次赴北京东直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郑州中医骨伤医院进修学习,致力于中医特色镇痛的研究和骨关节病的全程防控干预治疗。
专业特长(擅长及主研方向)
擅长综合运用特色针灸、手法、药物综合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病、风湿病、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运动障碍;“三位一体”治疗脑中风半身不遂;膏方调理慢性疲劳综合征。特别是对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有独到见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