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底是诗史还是诗圣啊?急求!!
杜甫,人称“诗圣”。别称还有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老杜。
“诗圣”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但是,当他的父亲去世以后,家境急转直下,尤其从30岁以后,杜甫生活已经到达了贫困潦倒的程度。无奈之下,他只有投靠到达官贵人门下当宾客。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扩展资料:
当时的达官贵人生活奢靡,为了附庸风雅,门下都要养一批宾客,陪着他们吟诗作赋、赏花弄月。杜甫虽颇有诗才,但当宾客的生活却让他倍感屈辱,他能感受到,这些贵族并不真正的把他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他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罢了。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数行诗句,表达了他内心的不平与愤懑。
由于杜甫不善言辞,又不肯屈膝巴结别人,当宾客得的钱也越来越少。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年纪增长,杜甫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患有疟疾长达数年无法治愈,并且还有肺病在身,干不了重农活,只能靠种些草药来养活自己。
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一点来自于朋友高适、郑虔的接济,勉强度日。由于收入微薄,杜甫逐渐支付不起长安城高昂的房价,后来搬到了长安东南郊的杜陵。
杜陵乃汉宣帝之陵墓,也是杜氏的老家所在,这也是杜甫后来自称“杜陵野老”的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所以是:
杜甫是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才是“诗史”
诗圣 杜甫
诗魔 白居易
诗狂 贺知章
诗杰 王勃
诗鬼 李贺
诗豪 刘禹锡
诗佛 王维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