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的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
人生难得,不知多少机缘的凑合才会产生一个生命;而这个生命又需要家庭的抚养,社会的培育才能成才,所以人生不可虚度。如何认识人生,如何度过人生,这是一门大学问,无边无涯,深不见底,同时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有不同的见解和选择。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应当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因为它是一种大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按照儒家的“尽性之说,一个人应当把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潜能,包括德性、才智和情意,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尽可能去帮助他人发挥其潜能,还要推动万物各尽其用。这便是《中庸》所说的“尽己之性而后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而后尽物之性”。性之所有,大小侧重各有不同,不能要求一律,但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儒家主张“尽人事而后听天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事情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因素为人力所不能支配,所以不能强求。“天命”是指人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故人事未尽不可以言天命。按照儒家的人生哲学,人们应当积极地对待人生,利用一切条件去学习、深造、修养,使自己在“仁、智、勇”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动参与社会改革和建设事业,关心他人,关心群体,为大众做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成己成物”。
不过人生又是一个艰难跋涉的旅途,不仅道路迂回曲折、千难万险,而且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如果急于求成,或者事事求好,或者固执强行,必然到处碰壁,一身烦恼,弄不好会走向悲观主义,放弃生活。所以人的性情一方面要主动求进、刚强不屈,另一方面又要舒缓从容,柔韧难折,这就需要道家的智慧。道家智慧至少可以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是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不仅要学会争取,还要学会放弃。《淮南子》说:“辞所不能而受所能”,有所放弃才有所收获,这与老子“欲取固予”的智慧也是相通的。其二是顺应自然,因时制宜。事情经过努力仍未成功是由于机缘未至,不妨退一步等待,直到水到渠成,而不强行妄为。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这句话应牢牢记住。其三是保持超脱潇洒的心态,对于世事看得开放得下。同那些日常的是是非非保持距离,在做生活的主人的同时也不妨做个旁观者,站高一步,对事物采取“以道观之”的姿态。身不为形体所役,心不为外物所使,自得常乐,这样就会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道家的生活态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缩性,帮助人去承受各种打击而不丧失生活的乐趣。
儒道兼修,互补为用,实在是一种较理想的人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些事情积极,有些事情消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去信奉一种宗教。儒道互补仍将为今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人们将从其中获得教益。 政治是集团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现实性最强和斗争最尖锐的领域。当政治手段不能解决问题时,往往发展成为军事冲突,造成人间的许多悲剧。儒道互补可以提供一种不同于斗争哲学的政治理念,它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智慧去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以造福于人类社会。
儒道互补的政治理念,首先在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提倡分工协作,各得其所,使政治管理回旋于有为和无为之间。政治管理必须有所施为,现代社会管理尤其需要管理者日理万机,全身心地投入。按照儒家的理念,管理者要“为政以德”(《为政》),关心民众疾苦,实行仁政,使民众富裕起来并受到良好教育。是否管理越多越好呢?并非如此。按照道家的理念,政治管理又必须“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也就是说管理者不专断不包办,其职责是为民众创造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和社会保障,这样民众自然就会各在其位,各谋其职,各尽其才,形成共同管理、共同参政的局面。
其次,在国家、民族、集团之间,提倡通和之学。儒道两家都反对侵略战争和以强凌弱,主张和平友好。儒家提倡“和而不同”(《子路》)、“和为贵”(《学而》)。儒家认为人类是一个大家庭,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因此人们应当有一体之爱。王阳明说:“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大学问》),人们不仅应该爱同类,还应该爱自然万物。人们之所以彼此隔膜和敌对,是由于得了病,才“麻木不仁”。道家提倡慈德,坚决反对战争。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三十一章)。又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道家认为“道通为一”,世界上的事物本来是一个整体,互相联系,彼此依存,不应人为加以割裂。
儒家的“和”,既反对“斗”,也反对“同”,它主张多样性的和谐。为了和,必须沟通。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仁学》),用道家的“通”解释儒家的“仁”,所谓“通”,是指开放、交流、沟通。仁爱通和之学最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今人类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交通的发达,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地球村,国家、民族、集团之间的共同利益开始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所以在处理国际和族群间的争端时,必须用仁爱通和之学来取代斗争哲学,开展对话,促进沟通,淡化宿怨,实现和解,此外人类没有别的出路(参看牟钟鉴:《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包括具有价值体系和审美功能的哲学、宗教、艺术,也包括十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现代科技文化在提高人类素质和生活的同时,又使人类外向化和工具化。现代人可以拥有汽车、楼房、电脑,但难以拥有真情、纯厚和青山绿水,这是令人悲哀的。这里需要两个平衡:一个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平衡;一个是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平衡。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事实上科学属于工具理性,它是造福人类的手段,却不能解决意义世界的信仰失落和道德滑坡,科学的成果被用于不正当的目的,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儒家重人文重教育重亲情的文化精神,可以纠正科学主义带来的人情淡薄、人心冷化的弊端,恢复理想、信仰、道德的尊严与热情。人文主义当然是好的,它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但是过多的人为,过度的人情,过重的教育和过繁的法律法令又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纯朴真情的疏离。道家重自然重质朴重回归的文化精神,又可以弥补偏面的人文主义带来的人情拖累和生态恶化的弊端,恢复人性的纯朴和优美的环境。儒道互补可以在这个重理轻文、重物轻人、重现实轻理想的现代社会,为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健康的方向。人类必须重视儒家的“仁义”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这种文明包括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人文生态要求人性内部的德性、才智、情感的平衡,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然生态要求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互动的良性关系,自然界自身形成生态链条之间的良性循环。下个世纪的人类应当借鉴儒道互补的文化理念,走出一条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