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能够殖民印度,却殖民不了中国

 我来答
逍可宣
2017-05-12 · TA获得超过580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81
采纳率:12%
帮助的人:647万
展开全部
一、南亚次大陆的分裂状态给殖民创造了机会。
十八、十九世纪的印度处于分裂状态,莫卧尔王朝正在衰落,即便是在莫卧尔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没能统一印度,当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王朝统一过现在印度的疆域,尤其是中南部,印度也一直没有一个占主体地位的民族。分裂状态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机会,葡萄牙、英国、法国相继在印度南部建立殖民地,而毫无触及强大的莫卧尔王朝的利益,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没有英国殖民者就没有统一的印度,印度的统一来自于殖民者。
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经过清代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进入十八世纪,清王朝的疆域空前辽阔,虽然从嘉庆帝开始清王朝实际上在走下坡路,但是清王朝在全国建立并维持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保证了国土的统一,欧洲人曾经数度企图在中国建立殖民地,早在十七世纪,西班牙人、荷兰就曾相继占领台湾,俄国人侵入黑龙江,但都被中国政府驱逐,这使得欧洲殖民者始终不敢对中国有多少妄想,直到鸦片战争。可以说强大的中央政权的存在迟滞了欧洲殖民者侵略的步伐。
二、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新崛起的欧洲的影响。
欧洲人很早就知道了印度的位置,早在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就曾经入侵过印度,历史上与欧洲相临的波斯也曾多次侵入印度,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南亚次大陆与阿拉伯的疆土相临,印度通过阿拉伯中间商与欧洲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上的联系。进入奥斯曼帝国时代,奥斯曼土耳其截断了印度与欧洲的贸易。与此同时欧洲的航海家开始了大航海时代,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被发现,印度与欧洲第一次实现了直接联系,欧洲殖民者通过坚船利炮相继在印度建立新的殖民地。经过一番较量,英国最终战胜了其它欧洲殖民者独占了印度(少数地区除外)。
虽然中国历史上通过多条丝绸之路与欧洲保持着经贸文化的交流,但双方远隔万里,交流非常不便。欧洲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开拓了眼界,并引导不少欧洲传教士与商人来到中国,但是双方的交流仍然非常有限。直到十六七世纪,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亚洲殖民地的建立,欧洲人与中国的交流才变得顺畅,欧洲也才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建立有着复杂的成因。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虽然列强不断侵扰,但同时中国的内部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欧洲列强初来乍到,地位不巩固,而且多方竞争给中国留下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近代革命运动,从农民起义到革命起义,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耗尽了自己的阳寿,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枯涯度计天下事
推荐于2017-07-07 · TA获得超过158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27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1,印度和英国在古代其实是同属于印欧文化体系中,同属印欧民族的系列,他们之间是有一种文化共通性。至少在文化这块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中国激烈,英国殖民印度时,所受到的来自文化的抵触显然没有来自民族自由的抵触那么强烈。
2,就国土面积来说,印度远不及中国,而印度殖民印度就是为了殖民中国做准备,我们都知道统治一块小面积的领土当然比统治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来得容易;
3,中国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即使英国能够在战争上征服清政府,但是显然他们打不开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的几千年形成的“小农经济”是抵制大工业市场销售的。长期以来,外国侵略者大都是成群结队,要么就是小块土地割占中国,想要完全殖民中国,根本不可能。
结合以上三点,印度的文化抵制不强烈,中国的资源和民众数目过于庞大,殖民统治者有心无力,传统封建力量对民众的束缚等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94b47313f5
2017-05-12 · TA获得超过142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9万
展开全部
殖民印度的时候,靠的就是胆子大,能占就占。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块肥肉,不光是英国,法国,俄国都十分觊觎,英国国力也下降了,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在崛起四处寻找殖民地,各国相互牵制,以致中国只能被瓜分,不能被某国独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