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些人包饺子都是皮厚馅小,南方是皮薄馅大,这是为什么?
南北饺子以淮河为分水岭。我算是最靠近北方的南方人,淮河南岸的信阳光山县。完全的南方饮食习惯,饺子是月芽形,一点一点捏合的。我们看到北方包饺子,就那么两手一挤,要型没型,要样没样,整个的面坨一个,就认为皮厚馅少,不好吃。哪像我们的水饺啊,薄薄的皮,饱饱的馅,一个饺子馅要包他们三个。其实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北方水饺也是皮薄馅大,只不过外形不大看出来,就以为皮厚馅少。
这样说法也不是地域黑。从信阳再往南,你就会觉得此话不虚。饺子皮越来越薄,饺子馅越来越饱。到了广州的云吞抄手虾饺,皮都薄的透明,馅多的要爆似的。可是淮河以北的饺子,千篇一律,都那样厚厚的饺皮,两手一挤。快是很快,一会儿挤捏一大堆,实话实说,看着真的像面坨。吃着更像了,北方是饺子还都干着吃,不带汤,也是南方人不习惯的,也无法习惯,嚼着一嘴的面,干的粘黏着不好下咽。
哪像南方水饺,带着汤,顺风顺水就下去了肚。饺子发源地就在淮河南的南阳。历史有记载,东汉时期,中原瘟疫大流行,尤其公元171-185年里的几次肆虐,史书用“十室九空”表述,可见死了多少人,短短十来年的情景多么恐怖。当时的南阳名医张仲景的家,就处在瘟疫中心,一样的死了大半人。他后来潜心研究瘟疫辨证论治,终于成功,并把医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传统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饺子就是张仲景发明的。也是为了治病救人。有年冬天特别的冷,很多农人的耳朵都冻烂了,更有继续溃烂到危及性命的。张仲景就让家人在白河边的南阳东关搭了棚子,用羊肉和治冻伤的药材熬汤。然后捞出羊肉剁碎用面皮包着煮熟,每人施舍一碗。众人喝了浑身温暖,冻伤过几天也好了。
张仲景把这个药汤叫做“祛寒娇耳汤”,把这个包了馅的面食叫做“姣耳”,形状也是耳朵模样。至今,南阳信阳一带的饺子依然这个形状,月牙儿,也像耳朵。南方饺子为什么会皮薄馅大?物产原因,南方米为主,面食很少。一定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南方人做面食就比做米饭上心,来得细致。
认真的和,细心的擀,用心的包。从头到尾,就一个细致,艺术品一样的去做。或许南方人对面食的态度不被北方人了解。南方人做面食,吃面食,自古充满了仪式感,对食物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感恩。至今,我们端起面食,还是不由得心底泛起仪式般的感觉,不敢糟蹋一根面条,面汤都要喝个干净。
在面食里,又是饺子最为尊贵。仪式感不仅仅吃的时候有,从起意做饺子,准备、和面、剁馅,整个过程都充满着仪式感,心里溢满着感恩的快乐。所以,只要是包饺子,必定家里有喜庆,再就是逢年过节。包饺子,必定用最好的食材做馅,最好的面擀皮,全家老少齐上阵。本身就成了庆祝仪式活动。这样场景包出的饺子,必然个个皮薄馅大,好吃的不得了啊。
北方的饺子为什么感觉是皮厚馅少。北方人面食为主,米饭很少,跟南方颠倒过个。北方人做面食是家常便饭,不像南方那样多少时间才做上一次。既然是家常便饭,就家常做,也和南方做米一样,快,熟练,点火冒泡,转眼就好。所以无论蒸馍、饺子,还是面条、卷饼,没有什么仪式感,吃饱吃好为算。
说到饺子,也是日常饭食对待,怎么方便怎么来。牛肉羊肉猪肉都来得,鸡蛋粉条豆腐也行,葫芦萝卜酸菜一样的能做馅。一个原则,取材方便就手,逮住什么都能包,没那多讲究。饺子皮也是,北方冬天那么冷,动手动脚的,哪有那多闲工夫去一个一个细细捏啊?
两手一挤就是了,只要煮不烂就成。怎么说,南北方的饺子并不存在哪好哪不好,只是个习俗的不同。不同的习俗,是地理位置的原因,物产原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