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章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50
浅谈你对中医药的认识以及对进入大学后的计划。应付中医药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的作文!越快越好1500字要求文字美有对中医的深刻了解但不要太太太专业不要成品文要自创...
浅谈你对中医药的认识以及对进入大学后的计划。
应付中医药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的作文! 越快越好
1500字 要求文字美 有对中医的深刻了解 但不要太太太专业
不要成品文 要自创 展开
应付中医药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的作文! 越快越好
1500字 要求文字美 有对中医的深刻了解 但不要太太太专业
不要成品文 要自创 展开
展开全部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中国的医学界,对于中医学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想,为了要说清楚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个是直接讨论中医问题,另一个是要讨论现代科学问题。因为,所谓中医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在出现了现代科学以后,并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进行对照以后产生的。所以,我下面的讨论分两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第二部分:讨论现代科学问题。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一 中医学是否科学
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经验医学是认识论中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成果。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不明白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产生的正确过程。我们前面曾提到,因为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直接派生出来的,不可能由经验医学直接上升为现代实验医学。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验医学在认识史上的感性认识的地位及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它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部分的身份,与自然哲学一起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化,并成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基因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作比喻: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以为是父母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体是由上一代基因增殖分化而来,这个机体一旦形成,只能走向死亡,只不过在父母的身体死亡之前,基因离开他们的身体,又发育成了我们。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和父母都是基因的产物,是基因的依据,是基因的房子。这个观点,出自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相联系,产生了一种为许多人接受的流行的说法,即: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企图以中医与西医无关系来避免对中医的否定。既然无关,既然无可比性,可就无所谓谁科学,谁不科学。然而,研究科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结构的物质只能有一种与该结构相对应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这在哲学上也形成一个规律,就叫做结构与运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现在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说明同一个生命结构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理论体系,那就等于实际上承认,这两种医学中一定有一种是不科学的。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增加了否定中医的可能性。为此,我认为,还是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更好些。
二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这个命题是说,中医学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有数千年,数万年的历史,因而它所积累的经验,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能解决眼前疾病治疗的需要,(即使尚不能给出完全清楚的解释),甚至可以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启示,提供课题。具体来讲,与西医相比,在有些方面,中医所积累的经验是西医尚未触及的领域。与“宝库”的命题相对应的是中医学界提出的一个口号“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西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是不可能有这个口号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中医的一统天下。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不会有这个口号,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主要的口号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和承认中医的存在。中西医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中医的保护政策。既然已经在保护之中,中医没有在“存在”方面受到威胁,因此,也用不着提什么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医学界进入市场之后的产物。医疗市场的逐渐形成,促使患者在就诊时又有了中医、西医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将中医放在西医对立的情况下。事实上,由于这种人为的选择,中医界又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中、下层医疗市场上,特别明显。中医院或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同级别的西医院或西医科室。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口号被重点提出,并成为中医界办院、行医的主要方针。这个方针在保持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中医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是肯定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医学是医学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些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保持和发扬现在的中医学,使中医学停滞的目前的感性认识阶段,那就有些不合理了。我们对于宝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它已经具有的眼前效益,更应当看到它的战略的长远效应。就是说中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起点。中医学这个大宝库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本身,而是为了未来医学的出现。这正如一个受精卵的价值,受精卵就是一个宝库,它包含着一个未来生命的全部信息。可是,如果永远保留着一个受精卵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促使它生长、发育成一个婴儿,再长成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才,那才真正体现出这枚受精卵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按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中医学只有在向着后现代医学发展时,才有意义,有生命力。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将更能使中医学的宝库作用得以体现。离开了前进和发展,静态地死守宝库不改变,只能使中医学失去活力,最后宝库变成历史博物馆,失去了实用价值。
三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政府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政策。它除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外,更主要地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的保护政策。几十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两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大的成绩是不论在医学界内部,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中,中医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中西医结合方针,在保护中医这方面来讲,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学术方面,这个方针却未取得同样的成功。最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西医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宣布: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在学术上再一次肯定中医学的地位。然而,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表露出来:既然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那么怎么会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呢?这一共识宣布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学术上的终结。现在,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属早期为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暂时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阶段,使认识产生飞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将两个认识阶段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了老年。请设想一下,我们如何可以将童年和中年结合起来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后,它们都将上升到后现代理论医学阶段。一旦到了这个认识阶段,中医和西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将只有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一医学。但那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后现代医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后现代医学的直接来源是后现代自然科学,后现代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同对医学的否定,也是对现代西医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科学和哲学意义的否定,不是生活中感情意义的否定。
四 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是机械论、还原论。目前,我们所讲的后现代医学又提出了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这样,医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朴素辩证法——机械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整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与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更接近,所以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转化更方便些。后现代医学的诞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0年10月4日《健康报》报道,周光召考察中医研究院时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中医整体论符合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周光召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民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目前,科学正处于还原论向整体论发展的趋势中,中医注意整体、系统的观点,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中医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中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上观点不仅发自中医之外的研究人员,在中医界内部一些敏感的研究者也触及到这个问题。如现任天津市精粹国医研究所所长,南开区红十字会博爱门诊部主任张维耀,津门一代中医宗师邢锡波的传人,1994年出版了《中医的现代与未来》一书。在这部医著中,张维耀认为必须用自然辩证法和其他现代哲学流派的合理观点剖析中医经典著作,才能看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真髓所在。正确地认识中医,首先要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古代哲学已转化成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核心,在古代自然哲学发展初期有功可叙,而当今已成为中医升华的桎梏。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评价中医理论体系和要素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合理内涵,确定严格的定义和原理核心。该淘汰的不能勉强固守,该保留的也要翻新。如对阴阳学说,要限定其外延,才能明确它的合理内涵;对五行,去除单一循环的生克关系,保留制度化原理,为引进系统论思想创造条件。张维耀鲜明地指出:探讨现代中医的方向,首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加强实验技术研究是战术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标”;突破基础理论,是战略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本”。他倡导以现代哲学作为发展中医的指导思想。
五 中医后现代化
中医保持经验医学本色不变,只能说是保持历史,不再前进。虽然有“落后”的批评,但仍能存在并与西医争衡。现在,后现代医学的诞生,它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理论,势必淹没中医学的低层次的整体论。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医学再不前地是不行了。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前进,是中医学最好的出路。过去曾有过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但这种提法,在实践操作后,只能是西医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自从后现代医学诞生以后,现代医学也面临着自己的消亡。这样一来,中医现代化也自然不存在了。后现代医学是医学的理性思维阶段。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都将前进一步,达到后现代医学。届时,中医学也许仍将保存下去,但它的现实意义会越来越小,历史意义会越来越大。这对中医界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大多数中医工作者将在后现代医学的队伍里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可以预料,中医界向后现代医学的转化,也许会比现代西医学更早些,更快些。这也许就是周光召所说“中医药科技界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的内在含义。所谓“突破”,就不是“保持”而是变化,而且要大变化,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后现代化。
中医的“阴阳自和”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组织”这个名词概念,但是实际上中医已经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而这些是用后现代科学的混沌论和协同论才能认识到的科学道理。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后现代医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医之门,同时也为中医在未来后现代社会的更大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大的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医不能理解中医。通过对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知道现代西医为什幺不能理解中医。因为现代西医所依据的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负反馈调节理论。而中医则是依据促进子系统正反馈调解从而达到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的自组织理论。只不过中医的这个自组织理论是扑素的原始的,而后现代医学则可使中医进入科学的理性的新阶段而已。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医学的语言。通过这个语言的桥梁,中医学才可能走向世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学懂后现代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与“阴阳自和”、“自主调理”的中医理论相配合,中药的作用靶点也不是机体的临床症状,而是按中医所理解的这些症状后面的机体深层的变化。也就是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完全苻合系统理论的。与此相比,现代医学用简单机械的思想来理解中要的作用,将中药的作用与临床症状直接相联。而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根据的对中药的研究,是希望在中药众多成分中找到一种与临床症状直接对应的成分。实践证明,这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的歪曲。中医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半个世纪来,我国在中医方面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并未真正解决中医发展前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医结合正是出于保护中医的目的提出来的。而目前医疗市场的重新建立,中医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又处于不利状态。后现代医学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出路,中医的前途不是“现代化”,而是“后现代化”,中医将跳过现代西医一步到位进入后现代医学阶段,成为后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
六 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中医学在医学发展史上的位置
哲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阶段,第二是分析研究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医学是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也离不开哲学所揭示的这三个阶段。与认识过程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医学也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感性认识阶段对应的是古代经验医学,与分析研究阶段相对应的是现代实验医学,与理性认识阶段相对应的应当是后现代理论医学。
1.古代经验医学
许多有悠久历史民族都有自己经验医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我们中国的中医学。经验医学就是将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而对医学机制的说明,不是用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是用物质运动的一般理论,即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古代的这种容自然科学与哲学为一体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一段空白,只能用哲学推理相联系。人们公认,这种理论属“黑箱理论”。经验医学所产生的时代是在人类社会的古代,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人体的整体,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黑箱理论,它思维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2.现代实验医学
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黑箱”逐渐被打开,人们看到了人体内各种精细的构造和各种复杂精密的功能。这样,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实验医学开始了。这时期的代表有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巴期德的微生物学等等。这期间发明了听诊器、体温表、X光、心电图,以及临床化验的出现,使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消毒、应用全身麻醉和输血及吸氧技术的出现,外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抗疟药、磺胺药,以及后来青霉素药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和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感到空前的解放。人类平均寿命和全世界人口数也空前延长和增长了。这时,人们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人们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机体是由不同功能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的。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共同的基本结构物质。所谓疾病是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的机体,而是细胞。因此,现代医学又称“细胞医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从大体解剖到细胞显微镜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或者再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现代医学又称“实验医学”。而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由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机械论和还原论。
3.后现代理论医学
正象现代科学产生现代医学一样,后现代科学向医学的渗透将使医学也发生阶段性的新变化。这个新医学因为是在现代医学之后,故可称“后现代医学”。后现代医学不仅在思维方法上进入了辩证法阶段,而且研究的物质层次也进入分子或超分子层次。后现代医学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不仅象现代医学一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更增加了将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向医学领域引进的工作。因此,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面,是理论的整理工作和用理论指导临床医疗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这种形态的医学称“理论医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也终于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医学也有理由称为“理论医学”。总之,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综合,思维方法是系统理论或称辩证法。
偏见一:西医治病见效快,中医太慢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有病不看中医看西医的原因。诚然,一些病种适合看西医,但并非中医治病效果就一定慢于西医,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单从一次病程看,有时中医治疗效果似乎比西医慢,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并不如此。有时一种病西医很快治好了,病人很高兴,但却经常复发。中医则强调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人体功能正常了,病自然而然就好了,且不容易复发。即使是急性病,只要真正辨病辨证准确,中医治疗效果也是很快的。
偏见二: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
对一般病人而言,只要能真正治好病,又花费比较少,这是最实在的。难道一定要花费一笔钱,经过现代仪器检查的才算科学?一般性的头痛,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出来,难道也要否认它的存在?心情忧郁的胸闷,也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出,没有什么可以对症治疗的西药,但中医却可以用舒肝解郁理气的中药调节。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中医理论自成一体,用它的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就可以防病治病。只要它的理论能自圆其说,能够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我们就不应该苛求它,更不能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去“发展”它,因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当然,这不是说中医就不能同现代科学相结合。问题在于,这种结合应当是在保持中医本质前提下的结合,而不是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比如说,在诊断和疗效判断方面,可以参考西医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在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可以适当地结合,以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还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尝试解释中医病机等方面的理论,解释中药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作用于机体(不仅仅停留在离体中药的药理分析),机体又是怎样从患病状况到康复的,等等。对一时解释不了的如经络现象,可留待以后科学发展了再解释,但不要因一时解释不了就否定中医。宇宙如此奥妙,人体如此复杂,我们今天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难道还少吗?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中医侧重于人体整体功能的把握和调整,而西医侧重于人的部份结构和功能,应该说各有长短,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表面上看来,西医这种以解剖人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似乎更有优势,问题在于,人体部分组织机构功能的总和是不是就等于人体整体的功能?解剖时的离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否同非离体时组织器官的功能完全一致?西医研究的人体功能能否包含中医研究的人体功能?中医的人体功能是客观存在,还是只是一种主观想象?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研究的人体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然中医就没办法诊病治病,只不过它不是用现代西医的语言来表述,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其他一些复杂原因,它的表述有时显得牵强,显得随意,这是我们需要加以认真分析的。从根本上说,任何功能都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应当努力阐明中医意义上人体功能的物质基础,阐明这个基础是实体的组织结构,还是本身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中医在调节人体平衡中,特别注意因病而异、因证而异、因人而异,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今天用这些药,过二三天证候有变,用药就要做适当的调整。不同人不同病,如果证候基本相同,就可以用基本相同的药物。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真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这些哲理在中医辨证施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成为一名好中医的困难所在。西药的使用,则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是同一种病,大家就都可以用同一种药(仅有老人、小儿、孕妇的不同,禁忌、慎用等的规定)。
偏见三: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西医诊疗手段不断更新,中医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现代科学技术是西医存在的基础,西医的发展不可限量。但不管西医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对疾病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抗生素问世后人们何等高兴,但随着病菌耐药性和新病菌的不断出现,用抗生素治疗这类疾病反而进入更困难的阶段。若干年后,西医的基因疗法有可能普遍采用,但即使到那时,人类也不能说就取得了对疾病的决定性胜利。旧的病种消失了,还会产生新的病种,何况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永无止境,因此,人类不可能永远躺在西医某一阶段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上高枕无忧。西医不管如何发展,它以解剖为基础、以结构为基础的本色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诊疗手段不管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替代中医。
中医要如何发展?最基本的是要认识中医的特点和中医发展的历史,抛弃那些不利于中医发展的做法。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医方。有的人凭着这些祖传秘方,世代行医,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应加以肯定。中医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医学大家,也需要仅仅身怀一技之长的中医;既需要中医院校正规培养的科班生,也需要手把手师承名家出来的学徒;既需要中西医知识都比较熟悉的人才,也需要只认中医之理的“铁杆”中医。“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才有希望。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上去认识,都是从形而下的这个层次去认识。从这个层次上去认识中医,当然觉得中医处处不如西医。打个比方,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还是往西医院?我看100个人中有100个会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往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
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再《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像扁鹊望齐候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这时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治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去发现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学,这就叫不自量力,就叫以己之短击人之长。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中国的医学界,对于中医学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想,为了要说清楚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个是直接讨论中医问题,另一个是要讨论现代科学问题。因为,所谓中医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在出现了现代科学以后,并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进行对照以后产生的。所以,我下面的讨论分两方面进行: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第二部分:讨论现代科学问题。
第一部分:直接讨论中医问题。
一 中医学是否科学
关于经验医学第一个重要讨论的问题是:它是否科学?就我们中国来讲就是: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问题是在现代西医产生并传入我国之后才产生的。在我国几千年、数万年历史中,有什么人会怀疑自己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吗?经验医学是认识论中第一个阶段感性认识的成果。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认识过程的某一部分给予否定。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不明白一个正确的理性认识产生的正确过程。我们前面曾提到,因为医学不是原创科学,医学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直接派生出来的,不可能由经验医学直接上升为现代实验医学。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经验医学在认识史上的感性认识的地位及与现代实验医学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它是古代自然哲学的部分的身份,与自然哲学一起向近代实验科学转化,并成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基因与个体生命的关系作比喻: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以为是父母的身体变成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父母的身体是由上一代基因增殖分化而来,这个机体一旦形成,只能走向死亡,只不过在父母的身体死亡之前,基因离开他们的身体,又发育成了我们。我们与父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和父母都是基因的产物,是基因的依据,是基因的房子。这个观点,出自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相联系,产生了一种为许多人接受的流行的说法,即: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企图以中医与西医无关系来避免对中医的否定。既然无关,既然无可比性,可就无所谓谁科学,谁不科学。然而,研究科学的人都知道,任何结构的物质只能有一种与该结构相对应的运动规律。不可能有两个。这在哲学上也形成一个规律,就叫做结构与运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现在承认中医学与西医学是说明同一个生命结构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理论体系,那就等于实际上承认,这两种医学中一定有一种是不科学的。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增加了否定中医的可能性。为此,我认为,还是将中医学视为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以此来保证它的科学地位更好些。
二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这个命题是说,中医学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有数千年,数万年的历史,因而它所积累的经验,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非常丰富,非常全面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能解决眼前疾病治疗的需要,(即使尚不能给出完全清楚的解释),甚至可以为以后的医学研究提供启示,提供课题。具体来讲,与西医相比,在有些方面,中医所积累的经验是西医尚未触及的领域。与“宝库”的命题相对应的是中医学界提出的一个口号“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西医学传入我国之前,是不可能有这个口号的。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中医的一统天下。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不会有这个口号,因为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主要的口号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承认中医的科学性和承认中医的存在。中西医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中医的保护政策。既然已经在保护之中,中医没有在“存在”方面受到威胁,因此,也用不着提什么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这个口号的提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医学界进入市场之后的产物。医疗市场的逐渐形成,促使患者在就诊时又有了中医、西医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将中医放在西医对立的情况下。事实上,由于这种人为的选择,中医界又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中、下层医疗市场上,特别明显。中医院或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同级别的西医院或西医科室。正是在这种形势下,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口号被重点提出,并成为中医界办院、行医的主要方针。这个方针在保持中医学的学术地位和中医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是肯定有实际效果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医学是医学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这些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保持和发扬现在的中医学,使中医学停滞的目前的感性认识阶段,那就有些不合理了。我们对于宝库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它已经具有的眼前效益,更应当看到它的战略的长远效应。就是说中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起点。中医学这个大宝库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本身,而是为了未来医学的出现。这正如一个受精卵的价值,受精卵就是一个宝库,它包含着一个未来生命的全部信息。可是,如果永远保留着一个受精卵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促使它生长、发育成一个婴儿,再长成一个能创造生活的人才,那才真正体现出这枚受精卵的意义和价值。正是按着这个逻辑,我们认为,中医学只有在向着后现代医学发展时,才有意义,有生命力。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将更能使中医学的宝库作用得以体现。离开了前进和发展,静态地死守宝库不改变,只能使中医学失去活力,最后宝库变成历史博物馆,失去了实用价值。
三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政府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个基本政策。它除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外,更主要地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学的保护政策。几十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两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最大的成绩是不论在医学界内部,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中,中医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中西医结合方针,在保护中医这方面来讲,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但是,在学术方面,这个方针却未取得同样的成功。最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西医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宣布: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种说法,在学术上再一次肯定中医学的地位。然而,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表露出来:既然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那么怎么会有相互结合的可能呢?这一共识宣布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在学术上的终结。现在,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属早期为感性认识阶段,西医学属第二个阶段,即分析研究的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暂时的,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两个阶段,使认识产生飞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将两个认识阶段结合起来,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一种混乱,在实践中是缺乏可操作性。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经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最后到了老年。请设想一下,我们如何可以将童年和中年结合起来呢?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同阶段,最后,它们都将上升到后现代理论医学阶段。一旦到了这个认识阶段,中医和西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将只有后现代理论医学这一医学。但那时候,我们也不能说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后现代医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后现代医学的直接来源是后现代自然科学,后现代医学不是现代医学的产物。后现代医学的出现同对医学的否定,也是对现代西医学的否定。当然,这种否定是科学和哲学意义的否定,不是生活中感情意义的否定。
四 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是机械论、还原论。目前,我们所讲的后现代医学又提出了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这样,医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朴素辩证法——机械唯物论——辩证法(系统论、整体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与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法更接近,所以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转化更方便些。后现代医学的诞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0年10月4日《健康报》报道,周光召考察中医研究院时的讲话,其中特别谈到中医整体论符合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周光召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科技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人民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目前,科学正处于还原论向整体论发展的趋势中,中医注意整体、系统的观点,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中医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中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以上观点不仅发自中医之外的研究人员,在中医界内部一些敏感的研究者也触及到这个问题。如现任天津市精粹国医研究所所长,南开区红十字会博爱门诊部主任张维耀,津门一代中医宗师邢锡波的传人,1994年出版了《中医的现代与未来》一书。在这部医著中,张维耀认为必须用自然辩证法和其他现代哲学流派的合理观点剖析中医经典著作,才能看清中医理论体系的真髓所在。正确地认识中医,首先要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古代哲学已转化成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核心,在古代自然哲学发展初期有功可叙,而当今已成为中医升华的桎梏。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评价中医理论体系和要素构成,探讨中医学基本原理的合理内涵,确定严格的定义和原理核心。该淘汰的不能勉强固守,该保留的也要翻新。如对阴阳学说,要限定其外延,才能明确它的合理内涵;对五行,去除单一循环的生克关系,保留制度化原理,为引进系统论思想创造条件。张维耀鲜明地指出:探讨现代中医的方向,首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加强实验技术研究是战术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标”;突破基础理论,是战略目标,是发展中医之“本”。他倡导以现代哲学作为发展中医的指导思想。
五 中医后现代化
中医保持经验医学本色不变,只能说是保持历史,不再前进。虽然有“落后”的批评,但仍能存在并与西医争衡。现在,后现代医学的诞生,它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理论,势必淹没中医学的低层次的整体论。因此,从现在开始,中医学再不前地是不行了。中医学向后现代医学前进,是中医学最好的出路。过去曾有过中医现代化的提法,但这种提法,在实践操作后,只能是西医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自从后现代医学诞生以后,现代医学也面临着自己的消亡。这样一来,中医现代化也自然不存在了。后现代医学是医学的理性思维阶段。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都将前进一步,达到后现代医学。届时,中医学也许仍将保存下去,但它的现实意义会越来越小,历史意义会越来越大。这对中医界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大多数中医工作者将在后现代医学的队伍里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可以预料,中医界向后现代医学的转化,也许会比现代西医学更早些,更快些。这也许就是周光召所说“中医药科技界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的内在含义。所谓“突破”,就不是“保持”而是变化,而且要大变化,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后现代化。
中医的“阴阳自和”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自组织理论。中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组织”这个名词概念,但是实际上中医已经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而这些是用后现代科学的混沌论和协同论才能认识到的科学道理。也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后现代医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中医之门,同时也为中医在未来后现代社会的更大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大的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西医不能理解中医。通过对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知道现代西医为什幺不能理解中医。因为现代西医所依据的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负反馈调节理论。而中医则是依据促进子系统正反馈调解从而达到使机体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的自组织理论。只不过中医的这个自组织理论是扑素的原始的,而后现代医学则可使中医进入科学的理性的新阶段而已。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医学的语言。通过这个语言的桥梁,中医学才可能走向世界。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学懂后现代科学理论并把它作为我们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与“阴阳自和”、“自主调理”的中医理论相配合,中药的作用靶点也不是机体的临床症状,而是按中医所理解的这些症状后面的机体深层的变化。也就是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完全苻合系统理论的。与此相比,现代医学用简单机械的思想来理解中要的作用,将中药的作用与临床症状直接相联。而以现代西医理论为根据的对中药的研究,是希望在中药众多成分中找到一种与临床症状直接对应的成分。实践证明,这是对中医理论和中药药理的歪曲。中医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半个世纪来,我国在中医方面走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并未真正解决中医发展前途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医结合正是出于保护中医的目的提出来的。而目前医疗市场的重新建立,中医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又处于不利状态。后现代医学的出现,为中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出路,中医的前途不是“现代化”,而是“后现代化”,中医将跳过现代西医一步到位进入后现代医学阶段,成为后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
六 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中医学在医学发展史上的位置
哲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感性阶段,第二是分析研究阶段,第三是理论研究阶段。医学是人类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也离不开哲学所揭示的这三个阶段。与认识过程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医学也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感性认识阶段对应的是古代经验医学,与分析研究阶段相对应的是现代实验医学,与理性认识阶段相对应的应当是后现代理论医学。
1.古代经验医学
许多有悠久历史民族都有自己经验医学,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我们中国的中医学。经验医学就是将经验直接应用于临床而对医学机制的说明,不是用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是用物质运动的一般理论,即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古代的这种容自然科学与哲学为一体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的一段空白,只能用哲学推理相联系。人们公认,这种理论属“黑箱理论”。经验医学所产生的时代是在人类社会的古代,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人体的整体,它所用的研究方法是黑箱理论,它思维方法是朴素的辩证法。
2.现代实验医学
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黑箱”逐渐被打开,人们看到了人体内各种精细的构造和各种复杂精密的功能。这样,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实验医学开始了。这时期的代表有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巴期德的微生物学等等。这期间发明了听诊器、体温表、X光、心电图,以及临床化验的出现,使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消毒、应用全身麻醉和输血及吸氧技术的出现,外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抗疟药、磺胺药,以及后来青霉素药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和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感到空前的解放。人类平均寿命和全世界人口数也空前延长和增长了。这时,人们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人们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机体是由不同功能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的。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共同的基本结构物质。所谓疾病是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的机体,而是细胞。因此,现代医学又称“细胞医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从大体解剖到细胞显微镜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或者再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现代医学又称“实验医学”。而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由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机械论和还原论。
3.后现代理论医学
正象现代科学产生现代医学一样,后现代科学向医学的渗透将使医学也发生阶段性的新变化。这个新医学因为是在现代医学之后,故可称“后现代医学”。后现代医学不仅在思维方法上进入了辩证法阶段,而且研究的物质层次也进入分子或超分子层次。后现代医学还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它不仅象现代医学一样,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同时更增加了将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向医学领域引进的工作。因此,后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方面,是理论的整理工作和用理论指导临床医疗的形式。因此,可以将这种形态的医学称“理论医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后现代科学的系统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也终于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现代医学也有理由称为“理论医学”。总之,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综合,思维方法是系统理论或称辩证法。
偏见一:西医治病见效快,中医太慢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有病不看中医看西医的原因。诚然,一些病种适合看西医,但并非中医治病效果就一定慢于西医,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问题。单从一次病程看,有时中医治疗效果似乎比西医慢,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并不如此。有时一种病西医很快治好了,病人很高兴,但却经常复发。中医则强调对人体功能的调节。人体功能正常了,病自然而然就好了,且不容易复发。即使是急性病,只要真正辨病辨证准确,中医治疗效果也是很快的。
偏见二: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
对一般病人而言,只要能真正治好病,又花费比较少,这是最实在的。难道一定要花费一笔钱,经过现代仪器检查的才算科学?一般性的头痛,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出来,难道也要否认它的存在?心情忧郁的胸闷,也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出,没有什么可以对症治疗的西药,但中医却可以用舒肝解郁理气的中药调节。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不科学?中医理论自成一体,用它的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就可以防病治病。只要它的理论能自圆其说,能够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我们就不应该苛求它,更不能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去“发展”它,因为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当然,这不是说中医就不能同现代科学相结合。问题在于,这种结合应当是在保持中医本质前提下的结合,而不是把中医搞得面目全非。比如说,在诊断和疗效判断方面,可以参考西医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在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可以适当地结合,以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还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尝试解释中医病机等方面的理论,解释中药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作用于机体(不仅仅停留在离体中药的药理分析),机体又是怎样从患病状况到康复的,等等。对一时解释不了的如经络现象,可留待以后科学发展了再解释,但不要因一时解释不了就否定中医。宇宙如此奥妙,人体如此复杂,我们今天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难道还少吗?
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的,中医侧重于人体整体功能的把握和调整,而西医侧重于人的部份结构和功能,应该说各有长短,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表面上看来,西医这种以解剖人体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似乎更有优势,问题在于,人体部分组织机构功能的总和是不是就等于人体整体的功能?解剖时的离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否同非离体时组织器官的功能完全一致?西医研究的人体功能能否包含中医研究的人体功能?中医的人体功能是客观存在,还是只是一种主观想象?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研究的人体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然中医就没办法诊病治病,只不过它不是用现代西医的语言来表述,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其他一些复杂原因,它的表述有时显得牵强,显得随意,这是我们需要加以认真分析的。从根本上说,任何功能都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应当努力阐明中医意义上人体功能的物质基础,阐明这个基础是实体的组织结构,还是本身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中医在调节人体平衡中,特别注意因病而异、因证而异、因人而异,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今天用这些药,过二三天证候有变,用药就要做适当的调整。不同人不同病,如果证候基本相同,就可以用基本相同的药物。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真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这些哲理在中医辨证施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成为一名好中医的困难所在。西药的使用,则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是同一种病,大家就都可以用同一种药(仅有老人、小儿、孕妇的不同,禁忌、慎用等的规定)。
偏见三: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西医诊疗手段不断更新,中医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现代科学技术是西医存在的基础,西医的发展不可限量。但不管西医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对疾病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抗生素问世后人们何等高兴,但随着病菌耐药性和新病菌的不断出现,用抗生素治疗这类疾病反而进入更困难的阶段。若干年后,西医的基因疗法有可能普遍采用,但即使到那时,人类也不能说就取得了对疾病的决定性胜利。旧的病种消失了,还会产生新的病种,何况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永无止境,因此,人类不可能永远躺在西医某一阶段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上高枕无忧。西医不管如何发展,它以解剖为基础、以结构为基础的本色是不会改变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诊疗手段不管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替代中医。
中医要如何发展?最基本的是要认识中医的特点和中医发展的历史,抛弃那些不利于中医发展的做法。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医方。有的人凭着这些祖传秘方,世代行医,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应加以肯定。中医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医学大家,也需要仅仅身怀一技之长的中医;既需要中医院校正规培养的科班生,也需要手把手师承名家出来的学徒;既需要中西医知识都比较熟悉的人才,也需要只认中医之理的“铁杆”中医。“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中医事业的兴旺发达才有希望。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上去认识,都是从形而下的这个层次去认识。从这个层次上去认识中医,当然觉得中医处处不如西医。打个比方,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还是往西医院?我看100个人中有100个会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往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
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再《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像扁鹊望齐候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这时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治诊病,提前20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去发现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学,这就叫不自量力,就叫以己之短击人之长。
参考资料: 长了点
展开全部
自创得你自己来啊 呵呵,自己写的才有感觉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起码要1字1分啊!1500分才好吗!50分找自创的?我砍砍砍砍砍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要学这个啊……
嗯……我觉得最精髓的就是,哪种讲究平衡和万物究其本源的思想~
嗯……我觉得最精髓的就是,哪种讲究平衡和万物究其本源的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