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战国武将名字的问题
最近在看《德川家康》这本书,阅读中对战国时武将的名字产生了一个疑惑,比方说松平家的武将“酒井雅乐助”有的时候在书中又被叫做“酒井雅乐助正家”,还有“水野忠政”有的是时候又...
最近在看《德川家康》这本书,阅读中对战国时武将的名字产生了一个疑惑,比方说松平家的武将“酒井雅乐助”有的时候在书中又被叫做“酒井雅乐助正家”,还有“水野忠政”有的是时候又被叫做“右卫门大夫”请问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日本武将名称有什么规律存在么
展开
展开全部
古人嘛喜欢在名字里面加官位,也许日本人看三国书会有疑问那刘备到底是叫刘玄德还是叫刘豫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xx官名xx 右卫门大夫 没找到这个官名不知道 几位的 反正是官名没错 不是名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章 苗字:
说穿了就是武将的姓氏,只有武将之子才能继承自己家族的苗字。
苗字的由来有许多种,但大多取自居住地名称,例如毛利氏取自相模国毛利庄。
虽然苗字代表一个武将的家族背景,但更改苗字的情况并不算少见。
至於何时需要改,大多是因为家族庞大,为了作区分而让庶流的一门作更改。
例如陶氏是大内氏的分系,今川氏是从足利氏独立出来。
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提高家族地位而改苗字,
著名的例子如木下秀吉改为羽柴秀吉,后来又改成丰臣秀吉。
苗字本身因为代表地位,所以有时候会成为向下赏赐的工具,
如伊达政宗从丰臣秀吉处拜领羽柴姓,后来又从德川家康处拜领松平姓。
在明治维新以前,只有武士阶级以上才有苗字,一般老百姓都只有名,
所以武田真矢、织田裕二或铃木亚美未必是武田信玄、织田信长、铃木重秀之后裔。
而苗字的出现和大量运用是在镰仓末期开始的,在这之前的武将大都使用族姓。
第二章 族姓:
族姓常常会出现武将姓氏前面,以显示武将出身,例如大江毛利氏,源德川氏。
其实族姓就是把所有的苗字向上追溯,武将的祖先最早的姓氏。
最著名的族姓就是日本四大姓:平、源、藤原以及橘。
平氏最早出自桓武天皇的子孙;源氏最早出自清河天皇之后。
这两大姓理论上可当到武官的最高职位「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
但历史上三个幕府都是源氏之后,平氏一直没有当上将军之位。
藤原氏是外戚与重臣之后,依其家世地位可分成几个阶级,我取最重要的三个介绍:
一、摄关家:出自藤原氏嫡流,可当到文官的最高职位「太政大臣」或是「关白」之职,
共有五家,依地位高低分别是近卫、九条、二条、一条、鹰司家。
二、清华家:大多出自藤原氏嫡流,但因较晚独立出来,所以地位上略低於摄关家,
可当到三公(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之职。
共有九家,与摄关家被合称为「公达」,因为他们可以当到三公之位。
三、大臣家:地位比清华家低,只有在前两大家没人担任三公时,才有机会递补。
共有三家,依地位高低分别是三条西家、正亲町三条西家、中院家。
橘氏在战国时代已经没落,同样是外戚与重臣之后,
全盛时代和藤原氏并称「藤、橘」,后来和藤原氏斗争失利而式微。
第三章 家纹:
家纹,就好像汉人的祖先墓碑上会刻西河、颖川一样,是代表一个家族的象徵物,
因此从一个家族的家纹可以看出其身分地位和家族演变。
但家纹不像苗字,它的使用上更为宽松,甚至会有一个家族,数个家纹的情形出现。
复数家纹的形成大多和上位者下赐、姻亲关系有关,
如后醍醐天皇将桐纹下赐给足利尊氏,足利氏便有著桐纹和二引两纹两种家纹。
家纹的样式常常也和族姓有关,如家纹上有龙胆花纹者,通常是源氏之后;
有蝶纹者,通常是平氏之后;有紫藤花纹者,通常是藤原氏之后。
第四章 乳名:
乳名,是伴随一个武将从诞生到成年元服的名字,
像是织田信长的「吉法师」、德川家康的「竹千代」都是幼名。
一般最常见的乳名是「某某丸」,如毛利元就的「松寿丸」、丰臣秀吉的「日吉丸。」
通常武将元服后就会改用正式名称,不再用乳名,但有一个著名的例外,
织田家臣森可成之子森长定,他是信长的爱臣,最后和信长一起死在本能寺之变。
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他的乳名「森兰丸」,却不知道他已有正式名称,
这据说是因为信长很宠爱他,不允许他在元服以后剃头,还以乳名相称所导致的结果。
第五章 元服名:
武将成年(通常是十二岁)后,会重新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元服名。
元服名通常有两个字,其中一个字取自家族的长辈名称,也就是「通字」,
如织田信长继承父祖的「信」字;岛津义久继承「久」字。
通字并不一定永远固定,像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光、家纲、家宣等将军,
都是以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的「家」字为通字。
但德川家康本身却继承祖父松平清康的「康」字,德川秀忠继承松平广忠的「忠」字。
另外也有些是从上位者处拜领其偏讳给受名者,
通常如果拜领到对方的通字,常会视为一种荣耀。
如伊达氏代代跟足利氏拜领其偏讳,如伊达稙宗、晴宗、辉宗在内,都是著名的例子。
而大内义兴、义隆父子因为和幕府关系极佳,甚至能拜领到足利家的苗字「义」。
但有一个例子颇为有趣,通常拜领通字需要花费的心力比拜领另一个字大上许多倍,
所以毛利元就当初帮其孙毛利辉元向将军足利义辉要来「义」字时,花了不少金钱。
但毛利辉元嫌「义元」之名和已战死的今川义元相同而感到不吉,所以拜领了「辉」字。
第六章 通称:
元服名是武将元服后的正式名称,但通常武士间并不会用此名相称。
大部分的武将会用「通称」来彼此称呼,如丹羽五郎左(丹羽长秀)。
有些著名的武士通称会比本名被后人所熟知,如竹中半兵卫(竹中重治)。
通称有时候是世代相传的,像服部正成的「半藏」就是服部家家传的通称。
一般最常见的通称是「某某兵卫」、「某某卫门」,如前田又左卫门(前田利家)。
其实这些本来都是日本的官名,只是到后来变成单纯的武士通称。
通称有时会和元服名一起使用,写法是苗字+通称+元服名。
如黑田官兵卫孝高、明智十兵卫光秀、山中鹿之介幸盛。
第七章 法号、茶名、教名与洋名、法名、号:
日本在战国时代的主要信仰还是神道教和佛教。
有许多武将因此取了法号,但他们并非真的出家,反而像是我们常说的在家居士。
例如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信玄」和「谦信」都是法号。
有些武将甚至连本名几乎都已经亡佚,只留下法号。
今川家的著名军师太原雪斋就是一个例子,太原雪斋是他出家后的法号,本名已经不详。
学茶道的人通常会取一个茶名。如织田长益的「有乐斋」、黑田孝高的「如水」。
茶名大都是「某某斋」,如千利休的「抛筌斋」。
信仰基督教的人通常会取教名或洋名。
如一条兼定的教名叫「保罗」、明智玉子的教名叫「加西雅」。
非基督教信徒,死后通常会取法名。
如武田信玄的法名「惠林寺殿机山玄公大居士」、
织田信长的法名「总见院殿正一位一品大相国泰安大居士」、
织田市的法名「慈昭院殿微妙净法大姊」等。
战国时代的女子在丈夫死后会出家,并且取号。
如德川龟在奥平信昌死后取的号为「盛德院」、
松在前田利家死后取的号为「芳春院」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cd6380100e5sh.html
说穿了就是武将的姓氏,只有武将之子才能继承自己家族的苗字。
苗字的由来有许多种,但大多取自居住地名称,例如毛利氏取自相模国毛利庄。
虽然苗字代表一个武将的家族背景,但更改苗字的情况并不算少见。
至於何时需要改,大多是因为家族庞大,为了作区分而让庶流的一门作更改。
例如陶氏是大内氏的分系,今川氏是从足利氏独立出来。
也有一部分是为了提高家族地位而改苗字,
著名的例子如木下秀吉改为羽柴秀吉,后来又改成丰臣秀吉。
苗字本身因为代表地位,所以有时候会成为向下赏赐的工具,
如伊达政宗从丰臣秀吉处拜领羽柴姓,后来又从德川家康处拜领松平姓。
在明治维新以前,只有武士阶级以上才有苗字,一般老百姓都只有名,
所以武田真矢、织田裕二或铃木亚美未必是武田信玄、织田信长、铃木重秀之后裔。
而苗字的出现和大量运用是在镰仓末期开始的,在这之前的武将大都使用族姓。
第二章 族姓:
族姓常常会出现武将姓氏前面,以显示武将出身,例如大江毛利氏,源德川氏。
其实族姓就是把所有的苗字向上追溯,武将的祖先最早的姓氏。
最著名的族姓就是日本四大姓:平、源、藤原以及橘。
平氏最早出自桓武天皇的子孙;源氏最早出自清河天皇之后。
这两大姓理论上可当到武官的最高职位「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
但历史上三个幕府都是源氏之后,平氏一直没有当上将军之位。
藤原氏是外戚与重臣之后,依其家世地位可分成几个阶级,我取最重要的三个介绍:
一、摄关家:出自藤原氏嫡流,可当到文官的最高职位「太政大臣」或是「关白」之职,
共有五家,依地位高低分别是近卫、九条、二条、一条、鹰司家。
二、清华家:大多出自藤原氏嫡流,但因较晚独立出来,所以地位上略低於摄关家,
可当到三公(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之职。
共有九家,与摄关家被合称为「公达」,因为他们可以当到三公之位。
三、大臣家:地位比清华家低,只有在前两大家没人担任三公时,才有机会递补。
共有三家,依地位高低分别是三条西家、正亲町三条西家、中院家。
橘氏在战国时代已经没落,同样是外戚与重臣之后,
全盛时代和藤原氏并称「藤、橘」,后来和藤原氏斗争失利而式微。
第三章 家纹:
家纹,就好像汉人的祖先墓碑上会刻西河、颖川一样,是代表一个家族的象徵物,
因此从一个家族的家纹可以看出其身分地位和家族演变。
但家纹不像苗字,它的使用上更为宽松,甚至会有一个家族,数个家纹的情形出现。
复数家纹的形成大多和上位者下赐、姻亲关系有关,
如后醍醐天皇将桐纹下赐给足利尊氏,足利氏便有著桐纹和二引两纹两种家纹。
家纹的样式常常也和族姓有关,如家纹上有龙胆花纹者,通常是源氏之后;
有蝶纹者,通常是平氏之后;有紫藤花纹者,通常是藤原氏之后。
第四章 乳名:
乳名,是伴随一个武将从诞生到成年元服的名字,
像是织田信长的「吉法师」、德川家康的「竹千代」都是幼名。
一般最常见的乳名是「某某丸」,如毛利元就的「松寿丸」、丰臣秀吉的「日吉丸。」
通常武将元服后就会改用正式名称,不再用乳名,但有一个著名的例外,
织田家臣森可成之子森长定,他是信长的爱臣,最后和信长一起死在本能寺之变。
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他的乳名「森兰丸」,却不知道他已有正式名称,
这据说是因为信长很宠爱他,不允许他在元服以后剃头,还以乳名相称所导致的结果。
第五章 元服名:
武将成年(通常是十二岁)后,会重新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元服名。
元服名通常有两个字,其中一个字取自家族的长辈名称,也就是「通字」,
如织田信长继承父祖的「信」字;岛津义久继承「久」字。
通字并不一定永远固定,像江户幕府的德川家光、家纲、家宣等将军,
都是以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的「家」字为通字。
但德川家康本身却继承祖父松平清康的「康」字,德川秀忠继承松平广忠的「忠」字。
另外也有些是从上位者处拜领其偏讳给受名者,
通常如果拜领到对方的通字,常会视为一种荣耀。
如伊达氏代代跟足利氏拜领其偏讳,如伊达稙宗、晴宗、辉宗在内,都是著名的例子。
而大内义兴、义隆父子因为和幕府关系极佳,甚至能拜领到足利家的苗字「义」。
但有一个例子颇为有趣,通常拜领通字需要花费的心力比拜领另一个字大上许多倍,
所以毛利元就当初帮其孙毛利辉元向将军足利义辉要来「义」字时,花了不少金钱。
但毛利辉元嫌「义元」之名和已战死的今川义元相同而感到不吉,所以拜领了「辉」字。
第六章 通称:
元服名是武将元服后的正式名称,但通常武士间并不会用此名相称。
大部分的武将会用「通称」来彼此称呼,如丹羽五郎左(丹羽长秀)。
有些著名的武士通称会比本名被后人所熟知,如竹中半兵卫(竹中重治)。
通称有时候是世代相传的,像服部正成的「半藏」就是服部家家传的通称。
一般最常见的通称是「某某兵卫」、「某某卫门」,如前田又左卫门(前田利家)。
其实这些本来都是日本的官名,只是到后来变成单纯的武士通称。
通称有时会和元服名一起使用,写法是苗字+通称+元服名。
如黑田官兵卫孝高、明智十兵卫光秀、山中鹿之介幸盛。
第七章 法号、茶名、教名与洋名、法名、号:
日本在战国时代的主要信仰还是神道教和佛教。
有许多武将因此取了法号,但他们并非真的出家,反而像是我们常说的在家居士。
例如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信玄」和「谦信」都是法号。
有些武将甚至连本名几乎都已经亡佚,只留下法号。
今川家的著名军师太原雪斋就是一个例子,太原雪斋是他出家后的法号,本名已经不详。
学茶道的人通常会取一个茶名。如织田长益的「有乐斋」、黑田孝高的「如水」。
茶名大都是「某某斋」,如千利休的「抛筌斋」。
信仰基督教的人通常会取教名或洋名。
如一条兼定的教名叫「保罗」、明智玉子的教名叫「加西雅」。
非基督教信徒,死后通常会取法名。
如武田信玄的法名「惠林寺殿机山玄公大居士」、
织田信长的法名「总见院殿正一位一品大相国泰安大居士」、
织田市的法名「慈昭院殿微妙净法大姊」等。
战国时代的女子在丈夫死后会出家,并且取号。
如德川龟在奥平信昌死后取的号为「盛德院」、
松在前田利家死后取的号为「芳春院」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cd6380100e5sh.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