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怎么死的
同学李斯因为嫉妒韩非子才能,把韩非子陷害致死。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扩展资料: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
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非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韩非子。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地学习各家的思想。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那他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呢?
有史料记载,韩非出生于韩国贵族,作为一个王室成员,韩非子并没有自甘堕落,变成纨绔子弟。相反的,韩非一心想要壮大自己的国家,早年四处游历,拜荀子为师,学习各家所长,吸收百家的思想精华,终于自成一家,法家。
韩非子认为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才是治国之道,因此努力的向韩王讲述法家的治国之道,韩王昏庸无能,对韩非的思想不屑一顾。此时的秦国的治国思想与韩非的法家思想相似,秦王看完韩非的著述,觉得韩非此人是个人才,自己一定要将此人收入盔下。秦王身边的大臣李斯在看过韩非的著述,认定是自己昔日同窗韩非。这里要说一下,李斯和韩非同为荀子的徒弟,但是最后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弱小,不堪一击,为保家国不破,韩王交出韩非。
研究过韩非生平的人都知道,韩非是个结巴。春秋末年,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游说君王,各种纵横捭阖之术,都要凭借一口流利的说辞。韩非说话不流畅,与秦王想象中的大思想家相差甚远,秦王心中不满。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李斯以一篇《存韩》设计韩非入狱,最后以毒药害死韩非。
墨家创始人墨翟,又称墨子。他曾学“孔子之术”、“儒学之业”,后因不满儒家的繁文缛节和丧葬上的靡财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墨家一开始就以儒家的对立学派面目而出现。它是一个以纪律严密著称的学术团体。它的首领称为“钜子”,墨翟可能是第一代“钜子”。按团体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钜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前期墨家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集中表现在认识论方面。墨翟认为,认识来源于众人“耳目之实”,“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见莫闻,则必以为无”。这就否定了孔子“生而知之”的观点。墨翟进一步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他认为只有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明了客观事物的原因或行动的目的,才能得到与事物相称的名称。为了检验人们认识的正确与否,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
在社会政治观上,墨翟提出以“兼以易别”为核心的一套主张。他的主张概括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事。在实施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行事,如对政治上混乱的国家,要讲尚贤、尚同;对贫弱的国家则要讲节用、节葬,等等。他的非命、天志、明鬼等主张反映出否认天命,承认鬼神存在的哲学思想。
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历史课都学习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那时候可以说是百家争鸣,那么最具代表性的百家之一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在当时墨子的地位与孔子不相上下
一、墨子的观点有十个:非命、非乐、非攻、节用、节葬、天志、尚贤、尚同、明鬼、兼爱。其中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节用、节葬是墨子思想的精华;天志、明鬼是兼爱学说的理论依据。
二、墨家这些观点很多都是针对儒家的,比如墨子用非命针对儒家的天命;用明鬼反对儒家的不事鬼神;用节葬对儒家的厚葬等等。
三、墨子认为人的作用很大,提倡尚贤,选拔贤人来治国;认为动乱等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信任造成的,所以主张兼爱;认为战争是最下等的策略,所以主张非攻等。
这就是墨子的主要观点了,如果想更了解墨子,可以去看看《四库全书》,里面有五十多偏仅存的墨子文著。
2013-10-30
一种意见认为:韩非之死固然与李斯、姚贾有关,但关键因素则在于秦王的多疑。《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实际不矛盾,前者讲政治原因,后者谈个人原因,决定者则是秦王。秦王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对韩非学说的倾倒,并不能消除他对韩非的不信任。他需要的是能实现他统治野心的工具,不能充当这种工具的人,不论学问多好,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囚禁韩非出自他的本意,杀其人而用其学说,正符合这个统治者的性格。
另一种意见则以为:韩非的死因与当时秦韩两国政治斗争有关,并非李斯的嫉妒陷害。战国后期,势力强盛,秦欲扩张,韩首当其冲,对此“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韩国的“弱秦”计划,开始是派水工郑国到秦游说。抓住秦王好大喜功这一点,以兴修水利来消耗秦之国力,但此事不久即败露,且修建的“郑国渠”不仅没有“弱秦”,反而使秦更趋富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韩非亲自出马使秦以“存韩”,企图把秦军引向赵国并破坏姚贾的出使,李斯作为秦臣与韩非展开斗争,谈不上什么嫉妒。如果李斯是嫉妒,他又何必在秦王面前举荐韩非,而且韩非死后,李斯还是多次提及“韩非子言”。嫉妒之说是司马迁的个人偏见所致。
更有人认为:人们总把韩非视为爱国者,为“存韩”而死,实际上并不然。韩非和李斯都是战国时代的纵横游说之士,换言之就是政客。韩非到泰国去是与李斯争权夺利,要说嫉妒之心两人皆有,两人钩心斗角的结局则是李胜韩败罢了。
死亡谜案
韩非子之死的母本说法和主流说法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马迁写韩非子之死,写得简练、生动、传奇,然而太过简略的笔触,给人留下了难以释然的空白。
韩非子即使不死,也早已断绝了活路,终将走向死路。
当堂溪公言之谆谆地告诫韩非:“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何以效之?所闻先生术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彊,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韩非的回答,却显得义正词严,直率而不够礼貌(俩人之间,可能存有年龄差距):“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乡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先王(当为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韩非认为,堂溪公虽是一番好意,但不了解自己,误解了自己,甚至,伤害了自己。同时,“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之句表明,韩非早已下定了向死而行的决心,做好了向死而行的准备。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