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远不止三个境界,修到菩萨还有52个阶位
【五十二位】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菩萨戒义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五至卷十四](参阅‘菩萨阶位’5221)
【五十二位】
大乘菩萨之五十二种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等菩萨之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如华严经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地等四十一位;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说十善、三贤三十心、十地、佛地等五十一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举前位十信与四十二贤圣位,称为十信心、十心住、十行心、十回向心、十地心、入法界心、寂灭心;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更于十信之前说干慧地,于十回向之后加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合为五十七阶位。其中,璎珞经所举之五十二位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故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其名数为:
(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下、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菩萨戒义疏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五至卷十四](参阅‘菩萨阶位’5221)
2013-12-02
展开全部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02
展开全部
破迷、开悟、大圆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02
展开全部
一 佛学
青年学者刘周在“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佛学四谛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认为佛学的主要理论“苦集灭道”四谛都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理论界把佛学框定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依据:“生死轮回说”——只是佛学中的一种“权法”,而不是实法。佛学在本质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属性。该文观点如下:
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佛学四谛的一些思考
佛学不同于佛教。
佛学在本质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还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学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基本教义,本文就从四谛说起。
一、苦谛 苦谛讲苦的现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弱肉强食是生命运动的永恒规律。在浩渺的宇宙万物中,一种生命的维持必然依靠于对另一种生命的扼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羊吃草,狼吃羊,老虎吃狼———这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食物链,是生命运动的基本模式。没有了这种模式,生命运动便不复存在。因而一切的生命运动都永恒地充满着露骨的或隐蔽的弱肉强食。生命界的生存斗争冤怨相报永无止境(故称苦海),这就是生命运动的残酷性和痛苦性。这种痛苦加上生命个体生老病死的痛苦,即构成了苦谛的基本内容。苦谛的基本理论完全基于对生命现实的透彻了解,其立论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二、集谛 集谛讲苦的产生。
列宁说:世界上只有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佛学认为物质运动的普遍原理便是“因缘聚合”。何谓因缘聚合呢?因缘聚合就是说,物质运动的各种现象无论怎样复杂,它们之间都有着严格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联系。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因(主要原因)和缘(次要原因)聚合到一起而造成;一个现象既是其它现象所产生的结果,同时又是产生另外的现象之主要的或次要的原因。所以,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现象都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切物质运动现象的产生都不能脱离永恒的因果联系;一切的物质运动都遵循着永恒的因缘聚合原理。
因此概括地讲,弱肉强食是生命运动的现象,而因缘聚合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物质动的一种)的原理。弱肉强食讲苦的现象,因缘聚合讲苦的产生。集就是因缘聚合。因缘聚合理论完全契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原因和结果”的论述。所以集谛的基本理论是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唯心主义的。
三、灭谛 灭谛讲灭苦的哲学原理。
根据因缘聚合理论,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因和缘聚合到一起而造成,而任何事物的因和缘又都各有其所以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第一,任何事物中真正有实在性的是构成该事物的因和缘,因为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归根到底不过是———构成该事物的因和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时空条件也是因缘)聚合到一起———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在谈论该事物的时候,本质上实际只是在谈论这些因和缘。离开了这些因和缘,该事物便不复存在,便是空的。所以该事物本身不具有实在性,它只是依托于这些因和缘才存在的,这些因和缘才具有实在性。第二,任何事物的因和缘又都各有其因和缘,所以任何事物的因和缘也都没有实在性。由此一直推去,任何事物———包括它们的因和缘以及因和缘的因和缘———没有一个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空”性。其本性都是“空”。
这个空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根本属性。正如苏东坡诗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这个所谓的空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物质的———“有”———的关系,其实也只是横看与侧看的不同。从直观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有”,站到哲学思辩的高度我们看到的就是空。空和有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从这面看它是存在是有,从另一面看它就是不存在是空。所以,空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色(指物质)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义。
因为“空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所以“苦”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现象,也不具有实在性,苦的本性也是“空”的———觉悟“苦”的空性,这便是灭苦的哲学原理。
灭谛的理论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哲学思辩的产物,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测和玄秘虚妄之谈。灭谛的理论没有唯心主义色彩,其立论完全是唯物的。
四、道谛 道谛讲灭苦的方法
———即通过修行以达到涅盘极乐境界觉悟成佛的方法。
何谓涅盘极乐境界呢?涅盘极乐境界与苦海同是一物,并非两个世界。苦海所以苦是因为生命界的弱肉强食;而涅盘所以乐也未脱离或改变生命界的弱肉强食。那么苦海与涅盘极乐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苦海与极乐的区别用中国的五行学术来阐释最容易使人明白。
五行学说根据物质的性质性状,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类。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作为五类事物的代表。五类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相互促进相互利益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相互伤害的一面。因此就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这种关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木 木
水 火 水 火
金 土 金 土
五行相生图 五行相克图
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种是良性循环系统。
相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一种是恶性循环系统。
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是这同样的五类物质———可以有相生的良性循环,也可以有相克的恶性循环。而且是有相生必有相克,有相克必有相生。因此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也是这种情况———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的是五行相克的恶性循环运动。但是正如五行之间有相克必有相生一样,以食物链模式进行弱肉强食的生命个体之间,除了相克的恶性循环系统,还有一种相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在发挥作用。这种良性循环系统指的是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利益的联系系统。这个系统与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系统是同时存在的。
因此,所谓苦海就是指,生命个体陷于相克的恶性循环系统,虽有相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但是相克的关系占据主要位置,因而充满永无止境的痛苦。所谓涅盘极乐就是指,生命个体之间相生关系占据主要位置,而使相克关系永久淡化(但并未实际消灭)的微妙境界。这就是佛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可思议境界亦即“佛”的境界。
一切修行法门均以达到此佛的境界为最终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而生出许许多多的修行方法,佛学上称之为修行法门。道谛所讲的便是这些法门。修行法门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以放下对现象的执著、觉悟苦的空性,从而超越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以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为主要原则。
所以,道谛就其修行法门的指导原则来讲,也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综上所述,就其本质而言佛学是唯物主义的。那么它为什么被认为是唯心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佛学“生死轮回说”的误解。“生死轮回说”是理论界将佛学框定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必须澄清的是,生死轮回说在佛学体系里只是“权法”。何谓权法呢?权法是释迦牟尼为了适应众生的接受能力而讲的权宜方便之法,讲权法是为了给讲实法(实法即佛说四谛)铺路,这在佛学中叫做“为实施权”。“施权”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废权立实”。那么,为什么说“生死轮回说”是权法而非实法呢?第一,生死轮回说的全部目的归结于一点,那就是为了警示众生向善,也即是为了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所以释迦牟尼讲生死轮回说,只是一种手段。第二,佛的意思就是觉者,觉就是觉悟苦的空性,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执著,跳出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系统,达到涅盘极乐的微妙境界,所以佛学上讲“放下即佛”,无所执著即佛。而生死轮回说则讲从善积德就可受赏升天,作恶就要罚下地狱。这与佛学的根本理论四谛实法是不相符的。第三,佛学认为空是物质世界的本性实相,善恶只是一种差别相———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凡救一物必害一物,凡害一物必救一物”———杀死一只狼,对狼来说是恶,而对于时刻可能被这只狼吃掉的羊来说则是善;救活一只狼,对狼来说是善,而对于受狼威胁的羊来说则是恶———所以,同样的事物,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善,换个角度看就成了恶。所以,善和恶都不是该事物的本性实相。善和恶都是由弱肉强食的生命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差别相。佛学认为只有破除对差别相的执著,才可觉悟苦的空性,才可登于涅盘圣境。但是“生死轮回说”则拘泥于善恶果报,加重人们对种种差别相的执著。所以“生死轮回说”决非佛学的根本理论。
生死轮回说是佛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权法”,但却不是佛学的本质,因此,以生死轮回说框定佛学为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唯心主义只是佛学的一种表象,唯物主义才是佛学的本质
青年学者刘周在“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佛学四谛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认为佛学的主要理论“苦集灭道”四谛都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理论界把佛学框定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依据:“生死轮回说”——只是佛学中的一种“权法”,而不是实法。佛学在本质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属性。该文观点如下:
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佛学四谛的一些思考
佛学不同于佛教。
佛学在本质上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还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学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基本教义,本文就从四谛说起。
一、苦谛 苦谛讲苦的现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弱肉强食是生命运动的永恒规律。在浩渺的宇宙万物中,一种生命的维持必然依靠于对另一种生命的扼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羊吃草,狼吃羊,老虎吃狼———这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食物链,是生命运动的基本模式。没有了这种模式,生命运动便不复存在。因而一切的生命运动都永恒地充满着露骨的或隐蔽的弱肉强食。生命界的生存斗争冤怨相报永无止境(故称苦海),这就是生命运动的残酷性和痛苦性。这种痛苦加上生命个体生老病死的痛苦,即构成了苦谛的基本内容。苦谛的基本理论完全基于对生命现实的透彻了解,其立论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二、集谛 集谛讲苦的产生。
列宁说:世界上只有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佛学认为物质运动的普遍原理便是“因缘聚合”。何谓因缘聚合呢?因缘聚合就是说,物质运动的各种现象无论怎样复杂,它们之间都有着严格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联系。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因(主要原因)和缘(次要原因)聚合到一起而造成;一个现象既是其它现象所产生的结果,同时又是产生另外的现象之主要的或次要的原因。所以,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现象都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切物质运动现象的产生都不能脱离永恒的因果联系;一切的物质运动都遵循着永恒的因缘聚合原理。
因此概括地讲,弱肉强食是生命运动的现象,而因缘聚合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物质动的一种)的原理。弱肉强食讲苦的现象,因缘聚合讲苦的产生。集就是因缘聚合。因缘聚合理论完全契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原因和结果”的论述。所以集谛的基本理论是唯物主义的而不是唯心主义的。
三、灭谛 灭谛讲灭苦的哲学原理。
根据因缘聚合理论,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因和缘聚合到一起而造成,而任何事物的因和缘又都各有其所以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第一,任何事物中真正有实在性的是构成该事物的因和缘,因为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归根到底不过是———构成该事物的因和缘,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时空条件也是因缘)聚合到一起———这样一个事实。所以我们在谈论该事物的时候,本质上实际只是在谈论这些因和缘。离开了这些因和缘,该事物便不复存在,便是空的。所以该事物本身不具有实在性,它只是依托于这些因和缘才存在的,这些因和缘才具有实在性。第二,任何事物的因和缘又都各有其因和缘,所以任何事物的因和缘也都没有实在性。由此一直推去,任何事物———包括它们的因和缘以及因和缘的因和缘———没有一个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空”性。其本性都是“空”。
这个空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物质的一种根本属性。正如苏东坡诗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这个所谓的空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物质的———“有”———的关系,其实也只是横看与侧看的不同。从直观的角度我们看到的是“有”,站到哲学思辩的高度我们看到的就是空。空和有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从这面看它是存在是有,从另一面看它就是不存在是空。所以,空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这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色(指物质)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义。
因为“空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空”,所以“苦”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现象,也不具有实在性,苦的本性也是“空”的———觉悟“苦”的空性,这便是灭苦的哲学原理。
灭谛的理论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哲学思辩的产物,不存在任何主观臆测和玄秘虚妄之谈。灭谛的理论没有唯心主义色彩,其立论完全是唯物的。
四、道谛 道谛讲灭苦的方法
———即通过修行以达到涅盘极乐境界觉悟成佛的方法。
何谓涅盘极乐境界呢?涅盘极乐境界与苦海同是一物,并非两个世界。苦海所以苦是因为生命界的弱肉强食;而涅盘所以乐也未脱离或改变生命界的弱肉强食。那么苦海与涅盘极乐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苦海与极乐的区别用中国的五行学术来阐释最容易使人明白。
五行学说根据物质的性质性状,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类。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作为五类事物的代表。五类事物之间的关系有相互促进相互利益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相互伤害的一面。因此就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这种关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木 木
水 火 水 火
金 土 金 土
五行相生图 五行相克图
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种是良性循环系统。
相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一种是恶性循环系统。
木、火、土、金、水五行———就是这同样的五类物质———可以有相生的良性循环,也可以有相克的恶性循环。而且是有相生必有相克,有相克必有相生。因此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也是这种情况———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的是五行相克的恶性循环运动。但是正如五行之间有相克必有相生一样,以食物链模式进行弱肉强食的生命个体之间,除了相克的恶性循环系统,还有一种相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在发挥作用。这种良性循环系统指的是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利益的联系系统。这个系统与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系统是同时存在的。
因此,所谓苦海就是指,生命个体陷于相克的恶性循环系统,虽有相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但是相克的关系占据主要位置,因而充满永无止境的痛苦。所谓涅盘极乐就是指,生命个体之间相生关系占据主要位置,而使相克关系永久淡化(但并未实际消灭)的微妙境界。这就是佛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可思议境界亦即“佛”的境界。
一切修行法门均以达到此佛的境界为最终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而生出许许多多的修行方法,佛学上称之为修行法门。道谛所讲的便是这些法门。修行法门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以放下对现象的执著、觉悟苦的空性,从而超越生命界的弱肉强食,以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为主要原则。
所以,道谛就其修行法门的指导原则来讲,也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
综上所述,就其本质而言佛学是唯物主义的。那么它为什么被认为是唯心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佛学“生死轮回说”的误解。“生死轮回说”是理论界将佛学框定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必须澄清的是,生死轮回说在佛学体系里只是“权法”。何谓权法呢?权法是释迦牟尼为了适应众生的接受能力而讲的权宜方便之法,讲权法是为了给讲实法(实法即佛说四谛)铺路,这在佛学中叫做“为实施权”。“施权”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废权立实”。那么,为什么说“生死轮回说”是权法而非实法呢?第一,生死轮回说的全部目的归结于一点,那就是为了警示众生向善,也即是为了促进生命界的良性循环,所以释迦牟尼讲生死轮回说,只是一种手段。第二,佛的意思就是觉者,觉就是觉悟苦的空性,放下对物质世界的执著,跳出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系统,达到涅盘极乐的微妙境界,所以佛学上讲“放下即佛”,无所执著即佛。而生死轮回说则讲从善积德就可受赏升天,作恶就要罚下地狱。这与佛学的根本理论四谛实法是不相符的。第三,佛学认为空是物质世界的本性实相,善恶只是一种差别相———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凡救一物必害一物,凡害一物必救一物”———杀死一只狼,对狼来说是恶,而对于时刻可能被这只狼吃掉的羊来说则是善;救活一只狼,对狼来说是善,而对于受狼威胁的羊来说则是恶———所以,同样的事物,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善,换个角度看就成了恶。所以,善和恶都不是该事物的本性实相。善和恶都是由弱肉强食的生命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差别相。佛学认为只有破除对差别相的执著,才可觉悟苦的空性,才可登于涅盘圣境。但是“生死轮回说”则拘泥于善恶果报,加重人们对种种差别相的执著。所以“生死轮回说”决非佛学的根本理论。
生死轮回说是佛学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权法”,但却不是佛学的本质,因此,以生死轮回说框定佛学为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唯心主义只是佛学的一种表象,唯物主义才是佛学的本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