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三顾茅庐,意味着刘备三次去茅庐请诸葛亮,前两次都吃了闭门羹,做为一个王者,这个时候,他不要面子吗?但是为什么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邀请诸葛亮,其实对于他来说,邀请诸葛亮,哪怕30次,他都不应该感觉到后悔,毕竟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是诸葛亮造就了他与曹操,袁绍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在当时处于很不利的状态,首先他要人没有,要粮食没有,他想要有所成就,这个时候,张飞,关羽可以帮助他去战斗,但是没有人去帮他出谋划策是不行的,所以说他刚开始去请徐庶,但是迅速被曹操设计骗离,所以说他就迫切的需要下一个军师,他在当时被曹操包围,几乎快要灭亡了,这个时候他没办法,必须找一个军师去帮助他们去出谋划策。
恰巧这个时候,他听到当地的居民说,村中有一个卧龙先生和的卧龙者得天下,他想得天下,那么他就必须去请这个卧龙先生,也就是诸葛亮,这个时候哪怕他一而在再而三的被诸葛亮所拒绝,但是他想改变当时那种逆境,他就必须要请诸葛亮帮助他,使得自己在场面极其混乱的情况下夺得一席之位。
首先,我们先从当时的刘备一方的军事配备上来说,其实对于刘备这个人来说,当时已经可以算得上刘备大军的一个军事战略的统帅了,刘备确实是缺少一个可以为自己分担,或者说是缺少一个可以带自己走向胜利的人,这是历史实时确实记录出来的,所以当时的刘备确实是求贤若渴,他急需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赢得最终光复汉室的能人。
还有就是当时的一个刘备的战略,屡屡失败,在三国初期的乱世争霸上,确实刘备因为缺少了一个智慧谋士,让自己在整个乱世中认不清楚自己的战略方向,总是一股脑的乱晃,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占地为王的机会,这样的失利,让刘备一次次的认为自己光复汉室的志愿不会成功,最终造成了刘备对于天下能人的一个极度渴望。
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威名,确实是在当时的一个能人圈子里都是被公认的,所以刘备对于诸葛亮的邀请一定是必然的。三次邀请也就是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一个考验罢了。
在我们今天看来,刘备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但是当时的历史情境并非如此。刘备当时势力范围非常小只占有了新野这么一个小县城。在当时的情境之下,他非常需要一名出谋划策的谋士。他当时有武将,缺少的就是谋士。而诸葛亮呢在当时名气非常大,当时的新野县那是属于南阳市的。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卧龙人氏。卧龙就是指的今天的南阳市。在这一片地区诸葛亮的名气非常大,认识很多历史名人。可能就是当时的这些大人物,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三次去请诸葛亮呢?事实上的原因可能是这三次正好诸葛亮都不在那么他正巧就去了三次。如果当时他去了四次,可能今天我们知道的成语就叫四顾茅庐了。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真的是诸葛亮在试探刘备是否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人,在判断刘备是否是值得自己依附的主攻。
因为刘备非常钦佩诸葛亮的才略,也意识到将来他的建国或者统一的大业缺他不可。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善于运用兵法,会用兵,有谋略,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但是呢,却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才干,刘备拜访了三次才成功见到了诸葛亮,这也是诸葛亮特意考验刘备的,看一下他的品质是否可以跟随,是否是一个明君。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表明了来意,诸葛亮也分析的当今天下的局势,并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计,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也是非常的赞许,非常欣赏诸葛亮的才华,力邀诸葛亮相助自己,等到诸葛亮答应出山后,刘备可以说是如鱼得水,《隆中对》也是往后数十年的基本国策,事实证明,在诸葛亮的决策下,的确是建立了蜀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方面是刘备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一方面是诸葛亮卧龙先生的才智。
很多人对历史上刘备的评价就是自己其实没有多大的本事,最会说的就是我该怎么办,该怎么办。
所以刘备身边最缺乏的就是人才。
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和张飞都是汉子型,胸大无脑一身蛮力。在战争的时代,他们对刘备来说就像是左膀右臂。以一当十都不在话下!
而好的领导人统治者还需要一名能辅佐自己的军师,为自己出谋划策。曹操自己就是很有谋略的一个人,而刘备不是。
所以刘备急需一个为自己打江山献智谋的人才。恰巧的就是,在当时只有卧龙先生隐居山林没有跟从别人,也恰巧卧龙先生的智谋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淡泊名利不会再未知的某一天造反。这样的人恰恰让刘备安心,也让他填补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请诸葛亮出山,是刘备既能打江山又能保护自己打下江山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