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例1一个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红得100分,小明得98分,小兰得96分,小平得90分,平均每人多少分?
解(100+98+96+90)÷4=96(分)
答:平均每人96分。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先求出总成绩和总人数,然后求出平均数。
★例2一辆汽车前2小时每小时行42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42+40)÷(2+3)
=82÷5
=16.4(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16.4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先求出行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然后求出平均数。
★例3某校少先队组织了4个采树种小组,采摘树种支援大西北的绿化。第一天采到15千克,第二天采到20千克,第三天采到19千克。(1)平均每天采到树种多少千克?(2)平均每组采到树种多少千克?(3)平均每组每天采到树种多少千克?
解(1)(15+20+19)÷3=18(千克)
(2)(15+20+19)÷4=13.5(千克)
(3)(15+20+19)÷3÷4=4.5(千克)
答:平均每天采到18干克树种,平均每组采到13.5千克树种,平均每组每天采到4.5千克树种。
【解题关键与提示】
平均的总数是共采到的树种数,始终不变;按什么“单位”平均,三个问题的要求各不相同:问题(1)要求按“天数”平均;问题(2)要求按“组数”平均;问题(3)要求按“每组每天”平均。
★例4学校食堂第一周烧煤308千克,第二周烧煤313千克,第三周烧煤288千克。若每周按6天计算,这三周内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解(308+313+288)÷(6×3)
=909÷18
=50.5(千克)
答:这三周内平均每天烧煤50.5千克。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先求出三周烧煤总数及烧煤天数,然后再求出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例5少先队五一中队,一次数学测验的结果是:第一小队12人,每人平均95分,第二小队12人,每人平均96分,第三小队13人,每人平均97分,第四小队12人,每人平均90分,这个中队的平均分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
解(95×12+96×12+97×13+90×12)÷(12+12+13+12)
=4633÷49
=94.6(分)
答:这个中队的平均分是94.6分。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先求出每个小队的总成绩,再求四个小队的总成绩及总人数,最后求平均分。
★★例6解放军某团一连野营拉练,第一天走了32.5千米,第二天走了34.5千米,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总和的一半多1.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解[32.5+34.5+(32.5+34.5)÷2+1.5]÷3
=[67+35]÷3
=34(千米)
答:平均每天走34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的关键是求第三天走了多少千米。“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总和的一半多1.5千米”,因此前两天的总和除以2再加上1.5即(32.5+34.5)÷2+1.5=35即为第三天走的千米数。
★★★例7某车间三个小组制作一种同样的机器零件,甲组5人做了1000个,乙组6人做的与甲组数量相等,丙组7人做的比甲、乙两组的总和还多50个,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个?
解(1000×2+1000×2+50)÷(5+6+7)
=4050÷18
=225(个)
答:平均每人制作225个。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与例6已知条件差不多,不同的是总份数没直接给,把甲、乙、丙三组的人数加起来就是总份数。
★★★例8有五筐苹果,第一至第四筐每筐平均有苹果181个,如果加上第五筐则平均为169个,第五筐有苹果多少个?
解169×5-181×4
=845-724
=121(个)
答:第五筐有苹果121个。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根据四筐的平均数181个,可求出四筐的总数是181×4=724(个)。又根据五筐的平均数169个,可求出五筐的总数是169×5=845个,最后再用五筐的总数减去四筐的总数就是第五筐的数量。
★例1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解22÷(6+5)=2(小时)
答:2小时后相遇。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可用两种方法解,(1)先求出二人每小时速度之和,减去甲每小时的速度,就等于乙每小时的速度。(2)从两城距离中减去甲2小时所行距离,就等于乙2小时所行距离,求每小时行多少干米再除以2即可。
★例2甲、乙二人同时从两个县城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2小时后相遇,两个县城相距多远?
解(6+5)×2=22(千米)
答: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求两个县城相距多远实际上是求甲、乙二人的距离之和,距离之和=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3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对而行,2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方法(1):22÷2-6=5(千米)
方法(2):(22-6×2)÷2=5(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题中的22千米是两城的距离,是甲、乙二人一共所行的路程,实际上是二人所行的“距离之和”,而甲、乙二人共行(6+5)千米是行进时“速度之和”。求“相遇时间”就是看“距离之和”里包含了几个“速度之和”,就是几小时相遇。
★★例4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个县城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2小时后二人还相距4千米。两个县城相距多远?
解(6+5)×2+4=26(千米)
答:两上县城相距26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全程分成了三段:甲走的、乙走的、未走的,三段路程加起来,即得两城间的距离。因此,可先求出二人1小时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再乘以二人行走的时间,这样就成为已走的和未走的两个部分相加了。如下图所示。
★★例5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4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算术两种方法解)
解方法(1):设自行车每小时行x千米。
4x+45×4=240
4x=240-180
4x=60
x=15
方法(2):(240-45×4)÷4=15(千米)
答: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两车已相遇,全程分成汽车走的与自行车走的两段,两段总长240千米,用方程解较方便。用算术解,可以这样想:全程-汽车走的路程=自行车走的路程,再除以自行车走的时间,即得速度。
[NextPage]
★★例6东西两地相距60千米,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每小时的速度比乙快10千米,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解甲:(60÷3+10)÷2=15(千米)
乙:15-10=5(千米)
答: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甲每小时比乙快10千米,为二人“速度之差”,60÷3=20(千米)为二人每小时的“速度之和”,因此,求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可用“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
★★例7两个车间要组装7200台电视机,第一车间每天组装250台,第二车间5天的组装量第一车间4天就能完成。现在两个车间同时开工,几天后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两车间各组装了多少台?
解7200÷(250+250×4÷5)
=7200÷(250+200)
=7200÷450
=16(天)
第一车间:250×16=4000(台)
第二车间:7200-4000=3200(台)
答:16天后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第一车间组装了4000台,第二车间组装了3200台。
【解题关键与提示】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出第二车间每天组装的台数。由“第二车间5天的组装量第一车间4天就能完成”可知250×4=1000(台)既是第一车间4天的工作量,也是第二车间5天的工作量。因此,再用1000÷5就可求出第二车间每天组装的台数。
★★★例8体育场的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刚和小华在跑道的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向相反方向起跑,小刚每分钟跑152米,小华每分钟跑148米。几分钟后他们第3次相遇?
解设x分钟后他们第三次相遇
152x+148x=400×3
300x=1200
x=4
答:4分钟后他们第3次相遇。
【解题关键与提示】
两人在环形道上跑步,开始“反向”,后来会转化成“相向”,所以实际上就是相向相遇问题。相遇时两人正好走完一圈。全长400米,所以第3次相遇时两人共跑了(400×3)米。因此可以按照“甲程+乙程=全程”列方程解,也可用算术方法解。
即:(1)400×3÷(152+148)=4(分)
(2)400÷(152+148)×3=4(分)
★★★例9a港和b港相距662千米,上午9点一艘“寒山”号快艇从甲港开往乙港,中午12点另一艘“天远”号快艇从乙港开往甲港,到16点两艇相遇,“寒山”号每小时行54千米,“天远”号的速度比“寒山”号快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
解“寒山”号比“天远”号快艇先开时间:
12-9=3(小时)
从“天远”号开出到与“寒山”号相遇的时间:
16-12=4(小时)
方法(1):“天远”号比“寒山”号快的千米数:
(662-54×3)÷4-54-54=500÷4-54-54
=125-54-54
=17(千米)
方法(2):设“天远”号每小时比“寒山”号快x千米。以下略。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中的时间是用“时刻”替代的,只要把时刻转换成时间就简单了。换算的方法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例10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离两城中点处24千米的地方,甲、乙二人相遇。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甲的速度:(126÷2+24)÷3=29(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126÷2-24)÷3=13(千米/小时)
答:甲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9千米,乙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3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可用线段图表示:
如上图,中点处就是a、b两城正中间的地方,所以由中点处到a城和b城之间的距离都是(126÷2)千米。甲骑摩托车比乙骑自行车速度快,所以同样行3小时,行驶的路程比乙多,要在离中点24千米处相遇,因此,甲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乙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
抽杀问题(约瑟夫问题)
在各类竞赛中,各类小升初考试中相关的世界名题出现的概率极高,这是由小升初与数学竞赛的特点决定,这特点便是: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
先给大家介绍这一问题的由来。
据说著名犹太历史学家 Josephus有过以下的故事:在罗马人占领乔塔帕特后,39 个犹太人与Josephus及他的朋友躲到一个洞中,39个犹太人决定宁愿死也不要被人抓到,于是决定了一个自杀方式,41个人排成一个圆圈,由第1个人开始报数,每报数到第3人该人就必须自杀,然后再由下一个重新报数,直到所有人都自杀身亡为止。 然而Josephus 和他的朋友并不想遵从,Josephus要他的朋友先假装遵从,他将朋友与自己安排在第16个与第31个位置,于是逃过了这场死亡游戏。
解法
约瑟夫问题可用代数分析来求解,将这个问题扩大好了,假设现在您与m个朋友不幸参与了这个游戏,您要如何保护您的朋友?只要画两个圆圈就可以让自己与朋友免于死亡游戏,这两个圆内圈是排列顺序,而外圈是自杀顺序,如下图所示:
使用程式来求解的话,只要将阵列当作环状来处理就可以了,在陈列中由计数1开始,每找到三个无资料区就填入一个计数,直接计数 来求解的话,只要将阵列当作环状来处理就可以了,在阵列中由计数1开始,每找到三个无资料区就填入一个计数,直而计数达41为止,然后将阵列由索引1开始列出,就可以得知每个位置的自杀顺序,这就是约瑟夫排列,41个人报数3的约瑟夫排列如下所示:
14 36 1 38 15 2 24 30 3 16 34 4 25 17 5 40 31 6 18 26 7 37 19 8 35 27 9 20 32 10 41 21 11 28 39 12 22 33 13 29 23 由上可知,最后一个自杀的是在第31个位置,而倒数第二个自杀的要排在第16个位置,之前的人都死光了,所以他们也就不知道约瑟夫与他的朋友并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了。
小升初常见抽杀考题例举:
例1:把1~999这999个自然数按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排列在一个圆圈上(如下图)。从1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保留1,擦去2;保留3,擦去4……这样每隔一个数擦去一个数,转圈擦下去。问:最后剩下一个数时,剩下的是哪个数?
解析:可通过找规律得出,如果有2n个数,那么转一圈擦去一半,剩下2n-1个数,起始数还是1;再转一圈擦去剩下的一半,又剩下2n-2个数,起始数还是1……转了n圈后,就剩下一个数是1。
如果有2n+d(d<2n)个数,那么当擦去d个数时,剩下2n个数,此时的第一个数是最后将剩下的数。因为擦去的第d个数是2d,所以2d+1就是最后剩下的整数。999=29+487,最后剩下的一个数是487×2+1=975。
例2:1000个学生坐成一圈,依次编号为1,2,3,…,1000。现在进行1,2报数:1号学生报1后立即离开,2号学生报2并留下,3号学生报1后立即离开,4号学生报2并留下……学生们依次交替报1或2,凡报1的学生立即离开,报2的学生留下,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最后还剩下一个人。问:这个学生的编号是几号?
分析:这个问题与上面这题非常相似,只不过本例是报1的离开报2的留下,而上题相当于报1的留下报2的离开,由上题的结果可以推出本例的答案。本例中编号为1的学生离开后还剩999人,此时,如果原来报2的全部改报1并留下,原来报1的全部改报2并离开,那么,问题就与上面这题完全一样了。因为剩下999人时,第1人是2号,所以最后剩下的人的号码应比上题大1,是975+1=976(号)。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重新解这道题。
解:如果有2n个人,那么报完第1圈后,剩下的是2的倍数号;报完第2圈后,剩下的是22的倍数号……报完第n圈后,剩下的是2n的倍数号,此时,只剩下一人,是2n号。
如果有(2n+d)(1≤d<2n)人,那么当有d人退出圈子后还剩下2n人。因为下一个该退出去的是(2d+1)号,所以此时的第(2d+1)号相当于2n人时的第1号,而2d号相当于2n人时的第2n号,所以最后剩下的是第2d号。由1000=29+488知,最后剩下的学生的编号是488×2=976(号)。
例3:有100张的一摞卡片,玲玲拿着它们,从最上面的一张开始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操作:把最上面的第一张卡片舍去,把下一张卡片放在这一摞卡片的最下面。再把原来的第三张卡片舍去,把下一张卡片放在最下面。反复这样做,直到手中只剩下一张卡片,那么剩下的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第几张?
分析与解:这100张卡片如果用线串起来,其实还是一个围成一圈的约瑟夫问题。
如果上面几题的解法看不太懂,可学学这题,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找规律。
下面从简单的不失题目性质的问题入手,寻找规律。列表如下:
设这一摞卡片的张数为N,观察上表可知:
(1)当N=2a(a=0,1,2,3,…)时,剩下的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最后一张,即第2a张;
(2)当N=2a+m(m<2a)时,剩下的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第2m张。
取N=100,因为100=26+36,2×36=72,所以剩下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第72张。
总结上题及例1例2:可归纳为两种情况:
留1,杀2类:剩下号=(总数-小于总数最大的2的次方数)×2+1
杀1,留2类:剩下号=(总数-小于总数最大的2的次方数)×2
记住留1要加1,杀1不用加1,总发现有学生在这点上分辨不清。
因此可对照:
例1:为“留1”类,可用:(999-512)×2+1=975
例2:为“杀1”类,可用(1000-512)×2=976
例3:为“杀1”类,可用(100-64)×2=72
上面的512,64都是小于总数的最大的2的次方数。
再看一道经变化的逆推题:
例4:如下左图,七枚棋子围成一个圆圈,从①开始,每隔一个取一个,依次取走①、③、⑤、⑦、④、②,最后剩下⑥.二十枚棋子围成一个圆圈(如右图),从 开始,每隔一个取一个,最后将只剩下一枚棋子是⑥.
实际上例就是抽杀问题的“杀1留2类”,右图可假设先从1开始取起,那根据规律留下的为:(20-16)×2=8号,想留下6号得逆时针倒推2枚棋子。则最后结果为19号开始。
试试我们玩的扑克牌:
例5:有两副扑克牌,每副牌的排列顺序均按头两张是大王、小王,然后是黑桃、红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排列。每种花色的牌又按1,2,3,…,J,Q,K顺序排列。某人把按上述排列的两副扑克牌上下叠放在一起,然后把第一张丢掉,把第二张放在最底层,再把第三张丢掉,把第四张放在最底层,…….如此进行下去,直至最后只剩下一张牌。试问所剩的这张牌是哪一张?
解:注意到:如果手中只有64张牌,按这样规则丢牌,那么后剩下的应该是第64张牌。现在手中有108张牌,多出108-64=44张,我们只需按此规定丢掉44张后,把88张牌放在手中牌的最底层时,这时手中牌恰为64张。这样,再丢下去,最后留下的就是原牌顺序的第88张,接下来的难点就涉及周期问题了,是哪张牌呢?先去掉一副,再去掉黑桃、红桃各十三张,即为88-54-2×26=6。按照花色排列应为方块6。
来个再难点的三个数一组的题:
例6:连续自然数1,2,3,…,8899排成一列。从1开始,留1划掉2和3,留4划掉5和6……这么转圈划下去,最后留下的是哪个数?
可仿例1与例2。这道题留1划2和3,每次留下三分之一,显然与3的N次方有关了。当有3n个数时,留下的数是1号。
小于8899的形如3n的数是38=6561,故从1号开始按规则划数,划了8899-6561=2338(个)数后,还剩下6561个数。这划去的数中的最后一个2338÷2×3=3507,故最后留下6561个数中的第一个就是3508。
这道题也可归纳出一个规律:“留1,杀2,3”型
留下的这个数为=(总数-小于总数的最大的3的次方数)÷2×3+1
考一考:连续自然数1,2,3,…,8899排成一列。从1开始,划掉1和2,留下3,划掉4和5留下6……这么转圈划下去,最后留下的是哪个数?
这道题可定为“杀1,2留3”型,其中的规律与答案就留给你自己去研究了。另外在最前面约瑟夫的介绍中的类型可说成为“留1、2杀3型”你探索一下这道题有什么规律。
最后见识一下隐形抽杀问题:
例7:在纸上写着一列自然数1,2,……,99,100。一次操作是指将这列数中最前面的两个数划去,然后把这两个数的和写在数列的最后面,例如一次操作后得到3,4,…,99,100,3;而两次操作后得到5,6,…,99,100,3,7。这样不断进行下去,最后将只剩下一个数。问:最后剩下的数是多少?最初的100个数连同后面写下的数,纸上出现的所有数的总和是多少?
解析:在每次操作过程中,数列中添加的数等于划去的两个数之和,因此数列中所有数的和保持不变,于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数时,它就是原来的100个数之和,为1+2+…+99+100=5050。
当数列中有2n个数时,经过n次操作后将被全部划去,同时出现n个新数,并且这n个新数之和等于原来2n个数的和。这提示我们去考虑数列包含2,2 ×2,2 ×2 ×2,…项的时刻。
6个2连乘是64,当经过100-64=36次操作后,原来的数1,2,…,71,36×2=72被划去,划去的数的和是1+2+…+71+72=2628。此时数列中共有64个数,并且这64个数的和与原来100个数的和相等,是5050。
从该时刻起,依次再经过32,16,8,4,2,1次操作后,纸上出现的新数的个数依次为32,16,8,4,2,1。根据前面的分析,每一轮出现的所有新数的和都是5050。从数列中有64个数变为只有1个数,操作共进行了6轮。
综上所述,纸上写出的所有数之和为2628+5050+5050×6=37978。学会了抽杀问题的思路再来理解这题的设计就比较容易了。
解(100+98+96+90)÷4=96(分)
答:平均每人96分。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先求出总成绩和总人数,然后求出平均数。
★例2一辆汽车前2小时每小时行42千米,后3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42+40)÷(2+3)
=82÷5
=16.4(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16.4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先求出行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然后求出平均数。
★例3某校少先队组织了4个采树种小组,采摘树种支援大西北的绿化。第一天采到15千克,第二天采到20千克,第三天采到19千克。(1)平均每天采到树种多少千克?(2)平均每组采到树种多少千克?(3)平均每组每天采到树种多少千克?
解(1)(15+20+19)÷3=18(千克)
(2)(15+20+19)÷4=13.5(千克)
(3)(15+20+19)÷3÷4=4.5(千克)
答:平均每天采到18干克树种,平均每组采到13.5千克树种,平均每组每天采到4.5千克树种。
【解题关键与提示】
平均的总数是共采到的树种数,始终不变;按什么“单位”平均,三个问题的要求各不相同:问题(1)要求按“天数”平均;问题(2)要求按“组数”平均;问题(3)要求按“每组每天”平均。
★例4学校食堂第一周烧煤308千克,第二周烧煤313千克,第三周烧煤288千克。若每周按6天计算,这三周内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解(308+313+288)÷(6×3)
=909÷18
=50.5(千克)
答:这三周内平均每天烧煤50.5千克。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先求出三周烧煤总数及烧煤天数,然后再求出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例5少先队五一中队,一次数学测验的结果是:第一小队12人,每人平均95分,第二小队12人,每人平均96分,第三小队13人,每人平均97分,第四小队12人,每人平均90分,这个中队的平均分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
解(95×12+96×12+97×13+90×12)÷(12+12+13+12)
=4633÷49
=94.6(分)
答:这个中队的平均分是94.6分。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先求出每个小队的总成绩,再求四个小队的总成绩及总人数,最后求平均分。
★★例6解放军某团一连野营拉练,第一天走了32.5千米,第二天走了34.5千米,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总和的一半多1.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解[32.5+34.5+(32.5+34.5)÷2+1.5]÷3
=[67+35]÷3
=34(千米)
答:平均每天走34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的关键是求第三天走了多少千米。“第三天比前两天的总和的一半多1.5千米”,因此前两天的总和除以2再加上1.5即(32.5+34.5)÷2+1.5=35即为第三天走的千米数。
★★★例7某车间三个小组制作一种同样的机器零件,甲组5人做了1000个,乙组6人做的与甲组数量相等,丙组7人做的比甲、乙两组的总和还多50个,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个?
解(1000×2+1000×2+50)÷(5+6+7)
=4050÷18
=225(个)
答:平均每人制作225个。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与例6已知条件差不多,不同的是总份数没直接给,把甲、乙、丙三组的人数加起来就是总份数。
★★★例8有五筐苹果,第一至第四筐每筐平均有苹果181个,如果加上第五筐则平均为169个,第五筐有苹果多少个?
解169×5-181×4
=845-724
=121(个)
答:第五筐有苹果121个。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根据四筐的平均数181个,可求出四筐的总数是181×4=724(个)。又根据五筐的平均数169个,可求出五筐的总数是169×5=845个,最后再用五筐的总数减去四筐的总数就是第五筐的数量。
★例1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解22÷(6+5)=2(小时)
答:2小时后相遇。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可用两种方法解,(1)先求出二人每小时速度之和,减去甲每小时的速度,就等于乙每小时的速度。(2)从两城距离中减去甲2小时所行距离,就等于乙2小时所行距离,求每小时行多少干米再除以2即可。
★例2甲、乙二人同时从两个县城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2小时后相遇,两个县城相距多远?
解(6+5)×2=22(千米)
答: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求两个县城相距多远实际上是求甲、乙二人的距离之和,距离之和=速度之和×相遇时间。
★例3两个县城相距22千米,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城出发,相对而行,2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方法(1):22÷2-6=5(千米)
方法(2):(22-6×2)÷2=5(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题中的22千米是两城的距离,是甲、乙二人一共所行的路程,实际上是二人所行的“距离之和”,而甲、乙二人共行(6+5)千米是行进时“速度之和”。求“相遇时间”就是看“距离之和”里包含了几个“速度之和”,就是几小时相遇。
★★例4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个县城相对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2小时后二人还相距4千米。两个县城相距多远?
解(6+5)×2+4=26(千米)
答:两上县城相距26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全程分成了三段:甲走的、乙走的、未走的,三段路程加起来,即得两城间的距离。因此,可先求出二人1小时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再乘以二人行走的时间,这样就成为已走的和未走的两个部分相加了。如下图所示。
★★例5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4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算术两种方法解)
解方法(1):设自行车每小时行x千米。
4x+45×4=240
4x=240-180
4x=60
x=15
方法(2):(240-45×4)÷4=15(千米)
答: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两车已相遇,全程分成汽车走的与自行车走的两段,两段总长240千米,用方程解较方便。用算术解,可以这样想:全程-汽车走的路程=自行车走的路程,再除以自行车走的时间,即得速度。
[NextPage]
★★例6东西两地相距60千米,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每小时的速度比乙快10千米,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解甲:(60÷3+10)÷2=15(千米)
乙:15-10=5(千米)
答: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甲每小时比乙快10千米,为二人“速度之差”,60÷3=20(千米)为二人每小时的“速度之和”,因此,求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可用“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
★★例7两个车间要组装7200台电视机,第一车间每天组装250台,第二车间5天的组装量第一车间4天就能完成。现在两个车间同时开工,几天后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两车间各组装了多少台?
解7200÷(250+250×4÷5)
=7200÷(250+200)
=7200÷450
=16(天)
第一车间:250×16=4000(台)
第二车间:7200-4000=3200(台)
答:16天后能完成任务。完成任务时,第一车间组装了4000台,第二车间组装了3200台。
【解题关键与提示】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求出第二车间每天组装的台数。由“第二车间5天的组装量第一车间4天就能完成”可知250×4=1000(台)既是第一车间4天的工作量,也是第二车间5天的工作量。因此,再用1000÷5就可求出第二车间每天组装的台数。
★★★例8体育场的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刚和小华在跑道的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向相反方向起跑,小刚每分钟跑152米,小华每分钟跑148米。几分钟后他们第3次相遇?
解设x分钟后他们第三次相遇
152x+148x=400×3
300x=1200
x=4
答:4分钟后他们第3次相遇。
【解题关键与提示】
两人在环形道上跑步,开始“反向”,后来会转化成“相向”,所以实际上就是相向相遇问题。相遇时两人正好走完一圈。全长400米,所以第3次相遇时两人共跑了(400×3)米。因此可以按照“甲程+乙程=全程”列方程解,也可用算术方法解。
即:(1)400×3÷(152+148)=4(分)
(2)400÷(152+148)×3=4(分)
★★★例9a港和b港相距662千米,上午9点一艘“寒山”号快艇从甲港开往乙港,中午12点另一艘“天远”号快艇从乙港开往甲港,到16点两艇相遇,“寒山”号每小时行54千米,“天远”号的速度比“寒山”号快多少千米?(用两种方法解)
解“寒山”号比“天远”号快艇先开时间:
12-9=3(小时)
从“天远”号开出到与“寒山”号相遇的时间:
16-12=4(小时)
方法(1):“天远”号比“寒山”号快的千米数:
(662-54×3)÷4-54-54=500÷4-54-54
=125-54-54
=17(千米)
方法(2):设“天远”号每小时比“寒山”号快x千米。以下略。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中的时间是用“时刻”替代的,只要把时刻转换成时间就简单了。换算的方法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例10甲骑摩托车,乙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a、b两城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离两城中点处24千米的地方,甲、乙二人相遇。求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甲的速度:(126÷2+24)÷3=29(千米/小时)
乙的速度:(126÷2-24)÷3=13(千米/小时)
答:甲骑摩托车的速度是每小时29千米,乙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3千米。
【解题关键与提示】
此题可用线段图表示:
如上图,中点处就是a、b两城正中间的地方,所以由中点处到a城和b城之间的距离都是(126÷2)千米。甲骑摩托车比乙骑自行车速度快,所以同样行3小时,行驶的路程比乙多,要在离中点24千米处相遇,因此,甲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乙走的路程是(126÷2-24)千米。
抽杀问题(约瑟夫问题)
在各类竞赛中,各类小升初考试中相关的世界名题出现的概率极高,这是由小升初与数学竞赛的特点决定,这特点便是: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相结合。
先给大家介绍这一问题的由来。
据说著名犹太历史学家 Josephus有过以下的故事:在罗马人占领乔塔帕特后,39 个犹太人与Josephus及他的朋友躲到一个洞中,39个犹太人决定宁愿死也不要被人抓到,于是决定了一个自杀方式,41个人排成一个圆圈,由第1个人开始报数,每报数到第3人该人就必须自杀,然后再由下一个重新报数,直到所有人都自杀身亡为止。 然而Josephus 和他的朋友并不想遵从,Josephus要他的朋友先假装遵从,他将朋友与自己安排在第16个与第31个位置,于是逃过了这场死亡游戏。
解法
约瑟夫问题可用代数分析来求解,将这个问题扩大好了,假设现在您与m个朋友不幸参与了这个游戏,您要如何保护您的朋友?只要画两个圆圈就可以让自己与朋友免于死亡游戏,这两个圆内圈是排列顺序,而外圈是自杀顺序,如下图所示:
使用程式来求解的话,只要将阵列当作环状来处理就可以了,在陈列中由计数1开始,每找到三个无资料区就填入一个计数,直接计数 来求解的话,只要将阵列当作环状来处理就可以了,在阵列中由计数1开始,每找到三个无资料区就填入一个计数,直而计数达41为止,然后将阵列由索引1开始列出,就可以得知每个位置的自杀顺序,这就是约瑟夫排列,41个人报数3的约瑟夫排列如下所示:
14 36 1 38 15 2 24 30 3 16 34 4 25 17 5 40 31 6 18 26 7 37 19 8 35 27 9 20 32 10 41 21 11 28 39 12 22 33 13 29 23 由上可知,最后一个自杀的是在第31个位置,而倒数第二个自杀的要排在第16个位置,之前的人都死光了,所以他们也就不知道约瑟夫与他的朋友并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了。
小升初常见抽杀考题例举:
例1:把1~999这999个自然数按顺时针的方向依次排列在一个圆圈上(如下图)。从1开始按顺时针的方向,保留1,擦去2;保留3,擦去4……这样每隔一个数擦去一个数,转圈擦下去。问:最后剩下一个数时,剩下的是哪个数?
解析:可通过找规律得出,如果有2n个数,那么转一圈擦去一半,剩下2n-1个数,起始数还是1;再转一圈擦去剩下的一半,又剩下2n-2个数,起始数还是1……转了n圈后,就剩下一个数是1。
如果有2n+d(d<2n)个数,那么当擦去d个数时,剩下2n个数,此时的第一个数是最后将剩下的数。因为擦去的第d个数是2d,所以2d+1就是最后剩下的整数。999=29+487,最后剩下的一个数是487×2+1=975。
例2:1000个学生坐成一圈,依次编号为1,2,3,…,1000。现在进行1,2报数:1号学生报1后立即离开,2号学生报2并留下,3号学生报1后立即离开,4号学生报2并留下……学生们依次交替报1或2,凡报1的学生立即离开,报2的学生留下,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最后还剩下一个人。问:这个学生的编号是几号?
分析:这个问题与上面这题非常相似,只不过本例是报1的离开报2的留下,而上题相当于报1的留下报2的离开,由上题的结果可以推出本例的答案。本例中编号为1的学生离开后还剩999人,此时,如果原来报2的全部改报1并留下,原来报1的全部改报2并离开,那么,问题就与上面这题完全一样了。因为剩下999人时,第1人是2号,所以最后剩下的人的号码应比上题大1,是975+1=976(号)。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重新解这道题。
解:如果有2n个人,那么报完第1圈后,剩下的是2的倍数号;报完第2圈后,剩下的是22的倍数号……报完第n圈后,剩下的是2n的倍数号,此时,只剩下一人,是2n号。
如果有(2n+d)(1≤d<2n)人,那么当有d人退出圈子后还剩下2n人。因为下一个该退出去的是(2d+1)号,所以此时的第(2d+1)号相当于2n人时的第1号,而2d号相当于2n人时的第2n号,所以最后剩下的是第2d号。由1000=29+488知,最后剩下的学生的编号是488×2=976(号)。
例3:有100张的一摞卡片,玲玲拿着它们,从最上面的一张开始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操作:把最上面的第一张卡片舍去,把下一张卡片放在这一摞卡片的最下面。再把原来的第三张卡片舍去,把下一张卡片放在最下面。反复这样做,直到手中只剩下一张卡片,那么剩下的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第几张?
分析与解:这100张卡片如果用线串起来,其实还是一个围成一圈的约瑟夫问题。
如果上面几题的解法看不太懂,可学学这题,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找规律。
下面从简单的不失题目性质的问题入手,寻找规律。列表如下:
设这一摞卡片的张数为N,观察上表可知:
(1)当N=2a(a=0,1,2,3,…)时,剩下的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最后一张,即第2a张;
(2)当N=2a+m(m<2a)时,剩下的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第2m张。
取N=100,因为100=26+36,2×36=72,所以剩下这张卡片是原来那一摞卡片的第72张。
总结上题及例1例2:可归纳为两种情况:
留1,杀2类:剩下号=(总数-小于总数最大的2的次方数)×2+1
杀1,留2类:剩下号=(总数-小于总数最大的2的次方数)×2
记住留1要加1,杀1不用加1,总发现有学生在这点上分辨不清。
因此可对照:
例1:为“留1”类,可用:(999-512)×2+1=975
例2:为“杀1”类,可用(1000-512)×2=976
例3:为“杀1”类,可用(100-64)×2=72
上面的512,64都是小于总数的最大的2的次方数。
再看一道经变化的逆推题:
例4:如下左图,七枚棋子围成一个圆圈,从①开始,每隔一个取一个,依次取走①、③、⑤、⑦、④、②,最后剩下⑥.二十枚棋子围成一个圆圈(如右图),从 开始,每隔一个取一个,最后将只剩下一枚棋子是⑥.
实际上例就是抽杀问题的“杀1留2类”,右图可假设先从1开始取起,那根据规律留下的为:(20-16)×2=8号,想留下6号得逆时针倒推2枚棋子。则最后结果为19号开始。
试试我们玩的扑克牌:
例5:有两副扑克牌,每副牌的排列顺序均按头两张是大王、小王,然后是黑桃、红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排列。每种花色的牌又按1,2,3,…,J,Q,K顺序排列。某人把按上述排列的两副扑克牌上下叠放在一起,然后把第一张丢掉,把第二张放在最底层,再把第三张丢掉,把第四张放在最底层,…….如此进行下去,直至最后只剩下一张牌。试问所剩的这张牌是哪一张?
解:注意到:如果手中只有64张牌,按这样规则丢牌,那么后剩下的应该是第64张牌。现在手中有108张牌,多出108-64=44张,我们只需按此规定丢掉44张后,把88张牌放在手中牌的最底层时,这时手中牌恰为64张。这样,再丢下去,最后留下的就是原牌顺序的第88张,接下来的难点就涉及周期问题了,是哪张牌呢?先去掉一副,再去掉黑桃、红桃各十三张,即为88-54-2×26=6。按照花色排列应为方块6。
来个再难点的三个数一组的题:
例6:连续自然数1,2,3,…,8899排成一列。从1开始,留1划掉2和3,留4划掉5和6……这么转圈划下去,最后留下的是哪个数?
可仿例1与例2。这道题留1划2和3,每次留下三分之一,显然与3的N次方有关了。当有3n个数时,留下的数是1号。
小于8899的形如3n的数是38=6561,故从1号开始按规则划数,划了8899-6561=2338(个)数后,还剩下6561个数。这划去的数中的最后一个2338÷2×3=3507,故最后留下6561个数中的第一个就是3508。
这道题也可归纳出一个规律:“留1,杀2,3”型
留下的这个数为=(总数-小于总数的最大的3的次方数)÷2×3+1
考一考:连续自然数1,2,3,…,8899排成一列。从1开始,划掉1和2,留下3,划掉4和5留下6……这么转圈划下去,最后留下的是哪个数?
这道题可定为“杀1,2留3”型,其中的规律与答案就留给你自己去研究了。另外在最前面约瑟夫的介绍中的类型可说成为“留1、2杀3型”你探索一下这道题有什么规律。
最后见识一下隐形抽杀问题:
例7:在纸上写着一列自然数1,2,……,99,100。一次操作是指将这列数中最前面的两个数划去,然后把这两个数的和写在数列的最后面,例如一次操作后得到3,4,…,99,100,3;而两次操作后得到5,6,…,99,100,3,7。这样不断进行下去,最后将只剩下一个数。问:最后剩下的数是多少?最初的100个数连同后面写下的数,纸上出现的所有数的总和是多少?
解析:在每次操作过程中,数列中添加的数等于划去的两个数之和,因此数列中所有数的和保持不变,于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数时,它就是原来的100个数之和,为1+2+…+99+100=5050。
当数列中有2n个数时,经过n次操作后将被全部划去,同时出现n个新数,并且这n个新数之和等于原来2n个数的和。这提示我们去考虑数列包含2,2 ×2,2 ×2 ×2,…项的时刻。
6个2连乘是64,当经过100-64=36次操作后,原来的数1,2,…,71,36×2=72被划去,划去的数的和是1+2+…+71+72=2628。此时数列中共有64个数,并且这64个数的和与原来100个数的和相等,是5050。
从该时刻起,依次再经过32,16,8,4,2,1次操作后,纸上出现的新数的个数依次为32,16,8,4,2,1。根据前面的分析,每一轮出现的所有新数的和都是5050。从数列中有64个数变为只有1个数,操作共进行了6轮。
综上所述,纸上写出的所有数之和为2628+5050+5050×6=37978。学会了抽杀问题的思路再来理解这题的设计就比较容易了。
展开全部
过桥问题(1)
1. 一列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火车长140米,火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道题求的是通过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我们知道要想求通过时间,就要知道路程和速度。路程是用桥长加上车长。火车的速度是已知条件。
总路程: (米)
通过时间: (分钟)
答: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17.1分钟。
2. 一列火车长200米,全车通过长700米的桥需要30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求车速的过桥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求车速,我们就要知道路程和通过时间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已知条件桥长和车长求出路程,通过时间也是已知条件,所以车速可以很方便求出。
总路程: (米)
火车速度: (米)
答:这列火车每秒行30米。
3. 一列火车长240米,这列火车每秒行15米,从车头进山洞到全车出山洞共用20秒,山洞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火车过山洞和火车过桥的思路是一样的。火车头进山洞就相当于火车头上桥;全车出洞就相当于车尾下桥。这道题求山洞的长度也就相当于求桥长,我们就必须知道总路程和车长,车长是已知条件,那么我们就要利用题中所给的车速和通过时间求出总路程。
总路程:
山洞长: (米)
答:这个山洞长60米。
和倍问题
1. 秦奋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的年龄是秦奋年龄的4倍,问秦奋和妈妈各是多少岁?
我们把秦奋的年龄作为1倍,“妈妈的年龄是秦奋的4倍”,这样秦奋和妈妈年龄的和就相当于秦奋年龄的5倍是40岁,也就是(4+1)倍,也可以理解为5份是40岁,那么求1倍是多少,接着再求4倍是多少?
(1)秦奋和妈妈年龄倍数和是:4+1=5(倍)
(2)秦奋的年龄:40÷5=8岁
(3)妈妈的年龄:8×4=32岁
综合:40÷(4+1)=8岁 8×4=32岁
为了保证此题的正确,验证
(1)8+32=40岁 (2)32÷8=4(倍)
计算结果符合条件,所以解题正确。
2. 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机场向相反方向飞行,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求它们的速度各是多少?
已知两架飞机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两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航程,也就是两架飞机的速度和。看图可知,这个速度和相当于乙飞机速度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乙飞机的速度,再根据乙飞机的速度求出甲飞机的速度。
甲乙飞机的速度分别每小时行800千米、400千米。
3. 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思考:(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中不变的数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
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人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
(1)兄弟俩共有课外书的数量是20+25=45。
(2)哥哥给弟弟若干本课外书后,兄弟俩共有的倍数是2+1=3。
(3)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本数是45÷3=15。
(4)哥哥给弟弟课外书的本数是25-15=10。
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4. 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两个粮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根据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可求出这时甲、乙两库共存粮多少吨。根据“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如果这时把乙库存粮作为1倍,那么甲、乙库所存粮就相当于乙存粮的3倍。于是求出这时乙库存粮多少吨,进而可求出乙库原来存粮多少吨。最后就可求出甲库原来存粮多少吨。
甲库原存粮130吨,乙库原存粮40吨。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
1.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才能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
依据题意可知这个题有两个未知量,一个是制盒身的铁皮张数,一个是制盒底的铁皮张数,这样就可以用两个未知数表示,要求出这两个未知数,就要从题目中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组在一起,就是方程组。
两个等量关系是:A做盒身张数+做盒底的张数=铁皮总张数
B制出的盒身数×2=制出的盒底数
用86张白铁皮做盒身,64张白铁皮做盒底。
奇数与偶数(一)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很多的奇数、偶数。
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大于零的偶数又叫双数;凡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大于零的奇数又叫单数。
因为偶数是2的倍数,所以通常用 这个式子来表示偶数(这里 是整数)。因为任何奇数除以2其余数都是1,所以通常用式子 来表示奇数(这里 是整数)。
奇数和偶数有许多性质,常用的有:
性质1 两个偶数的和或者差仍然是偶数。
例如:8+4=12,8-4=4等。
两个奇数的和或差也是偶数。
例如:9+3=12,9-3=6等。
奇数与偶数的和或差是奇数。
例如:9+4=13,9-4=5等。
单数个奇数的和是奇,双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几个偶数的和仍是偶数。
性质2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
偶数与整数的积是偶数。
性质3 任何一个奇数一定不等于任何一个偶数。
1. 有5张扑克牌,画面向上。小明每次翻转其中的4张,那么,他能在翻动若干次后,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吗?
同学们可以试验一下,只有将一张牌翻动奇数次,才能使它的画面由向上变为向下。要想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那么每张牌都要翻动奇数次。
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所以翻动的总张数为奇数时才能使5张牌的牌面都向下。而小明每次翻动4张,不管翻多少次,翻动的总张数都是偶数。
所以无论他翻动多少次,都不能使5张牌画面都向下。
2. 甲盒中放有180个白色围棋子和181个黑色围棋子,乙盒中放有181个白色围棋子,李平每次任意从甲盒中摸出两个棋子,如果两个棋子同色,他就从乙盒中拿出一个白子放入甲盒;如果两个棋子不同色,他就把黑子放回甲盒。那么他拿多少后,甲盒中只剩下一个棋子,这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不论李平从甲盒中拿出两个什么样的棋子,他总会把一个棋子放入甲盒。所以他每拿一次,甲盒子中的棋子数就减少一个,所以他拿180+181-1=360次后,甲盒里只剩下一个棋子。
如果他拿出的是两个黑子,那么甲盒中的黑子数就减少两个。否则甲盒子中的黑子数不变。也就是说,李平每次从甲盒子拿出的黑子数都是偶数。由于181是奇数,奇数减偶数等于奇数。所以,甲盒中剩下的黑子数应是奇数,而不大于1的奇数只有1,所以甲盒里剩下的一个棋子应该是黑子。
奥赛专题 -- 称球问题
例1 有4堆外表上一样的球,每堆4个。已知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个重10克,次品球每个重11克,请你用天平只称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来。
解 :依次从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个球,这10个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称,总重量比100克多几克,第几堆就是次品球。
2 有27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重量比正品轻,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不用砝码),把次品球找出来。
解 :第一次:把27个球分为三堆,每堆9个,取其中两堆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较轻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则剩下来称的一堆必定较轻,次品必在较轻的一堆中。
第二次:把第一次判定为较轻的一堆又分成三堆,每堆3个球,按上法称其中两堆,又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较轻的那一堆。
第三次:从第二次找出的较轻的一堆3个球中取出2个称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则剩下一个未称的就是次品。
例3 把10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把次品找出来。
解:把10个球分成3个、3个、3个、1个四组,将四组球及其重量分别用A、B、C、D表示。把A、B两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去称,则
(1)若A=B,则A、B中都是正品,再称B、C。如B=C,显然D中的那个球是次品;如B>C,则次品在C中且次品比正品轻,再在C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照B>C的情况也可得出结论。
(2)若A>B,则C、D中都是正品,再称B、C,则有B=C,或B<C(B>C不可能,为什么?)如B=C,则次品在A中且次品比正品重,再在A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前也可得出结论。
(3)若A<B,类似于A>B的情况,可分析得出结论。
奥赛专题 -- 抽屉原理
【例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2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为什么?
【分析】每年里共有12个月,任何一个人的生日,一定在其中的某一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成12个“抽屉”,把13名同学的生日看成13只“苹果”,把13只苹果放进1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至少有2名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例 2】任意4个自然数,其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首先我们要弄清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两个自然数除以3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而任何一个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或者是0,或者是1,或者是2,根据这三种情况,可以把自然数分成3类,这3种类型就是我们要制造的3个“抽屉”。我们把4个数看作“苹果”,根据抽屉原理,必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数。换句话说,4个自然数分成3类,至少有两个是同一类。既然是同一类,那么这两个数被3除的余数就一定相同。所以,任意4个自然数,至少有2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
【例3】有规格尺寸相同的5种颜色的袜子各15只混装在箱内,试问不论如何取,从箱中至少取出多少只就能保证有3双袜子(袜子无左、右之分)?
【分析与解】试想一下,从箱中取出6只、9只袜子,能配成3双袜子吗?回答是否定的。
按5种颜色制作5个抽屉,根据抽屉原理1,只要取出6只袜子就总有一只抽屉里装2只,这2只就可配成一双。拿走这一双,尚剩4只,如果再补进2只又成6只,再根据抽屉原理1,又可配成一双拿走。如果再补进2只,又可取得第3双。所以,至少要取6+2+2=10只袜子,就一定会配成3双。
思考:1.能用抽屉原理2,直接得到结果吗?
2.把题中的要求改为3双不同色袜子,至少应取出多少只?
3.把题中的要求改为3双同色袜子,又如何?
【例4】一个布袋中有35个同样大小的木球,其中白、黄、红三种颜色球各有10个,另外还有3个蓝色球、2个绿色球,试问一次至少取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取出的球中至少有4个是同一颜色的球?
【分析与解】从最“不利”的取出情况入手。
最不利的情况是首先取出的5个球中,有3个是蓝色球、2个绿色球。
接下来,把白、黄、红三色看作三个抽屉,由于这三种颜色球相等均超过4个,所以,根据抽屉原理2,只要取出的球数多于(4-1)×3=9个,即至少应取出10个球,就可以保证取出的球至少有4个是同一抽屉(同一颜色)里的球。
故总共至少应取出10+5=15个球,才能符合要求。
思考:把题中要求改为4个不同色,或者是两两同色,情形又如何?
当我们遇到“判别具有某种事物的性质有没有,至少有几个”这样的问题时,想到它——抽屉原理,这是你的一条“决胜”之路。
奥赛专题 -- 还原问题
【例1】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他原有存款多少元?
【分析】从上面那个“重新包装”的事例中,我们应受到启发:要想还原,就得反过来做(倒推)。由“第二次取余下的一半多100元”可知,“余下的一半少100元”是1250元,从而“余下的一半”是 1250+100=1350(元)
余下的钱(余下一半钱的2倍)是: 1350×2=2700(元)
用同样道理可算出“存款的一半”和“原有存款”。综合算式是:
[(1250+100)×2+50]×2=5500(元)
还原问题的一般特点是:已知对某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施行四则运算的结果,或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增加或减少的结果,要求最初(运算前或增减变化前)的数量。解还原问题,通常应当按照与运算或增减变化相反的顺序,进行相应的逆运算。
【例2】有26块砖,兄弟2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来了。哥哥看弟弟挑得太多,就拿来一半给自己。弟弟觉得自己能行,又
从哥哥那里拿来一半。哥哥不让,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样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问最初弟弟准备挑多少块?
【分析】我们得先算出最后哥哥、弟弟各挑多少块。只要解一个“和差问题”就知道:哥哥挑“(26+2)÷2=14”块,弟弟挑“26-14=12”块。
提示:解还原问题所作的相应的“逆运算”是指:加法用减法还原,减法用加法还原,乘法用除法还原,除法用乘法还原,并且原来是加(减)几,还原时应为减(加)几,原来是乘(除)以几,还原时应为除(乘)以几。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要学会列表,借助表格倒推,既能理清数量关系,又便于验算。
奥赛专题 -- 鸡兔同笼问题
例1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如果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解:①鸡有多少只?
(4×6-128)÷(4-2)
=(184-128)÷2
=56÷2
=28(只)
②免有多少只?
46-28=18(只)
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分析]: 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
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解:(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
例3 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1] 我们设想,如果条件中三个班人数同样多,那么,要求每班有多少人就很容易了.由此得到启示,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三个班人数同样多来分析求解。
结合下图可以想,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相同,以一班为标准,则二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少5人.三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7-5=2(人).那么,请你算一算,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同样多,三个班总人数应该是多少?
解法1:
一班:[135-5+(7-5)]÷3=132÷3
=44(人)
二班:44+5=49(人)
三班: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 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 49人和 42人。
[分析2] 假设一、三班人数和二班人数同样多,那么,一班人数比实际要多5人,而三班要比实际人数多7人.这时的总人数又该是多少?
解法2:(135+ 5+ 7)÷3 = 147÷3 = 49(人)
49-5=44(人),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
例4 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分析] 我们分步来考虑:
①假设租的 10条船都是大船,那么船上应该坐 6×10= 60(人)。
②假设后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了 60-(41+1)=18(人),多的原因是把小船坐的4人都假设成坐6人。
③一条小船当成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18人是把18÷2=9(条)小船当成大船。
解:[6×10-(41+1)÷(6-4)
= 18÷2=9(条) 10-9=1(条)
答:有9条小船,1条大船。
例5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蜻蜓有多少只?
[分析] 这是在鸡兔同笼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问题.观察数字特点,蜻蜓、蝉都是6条腿,只有蜘蛛8条腿.因此,可先从腿数入手,求出蜘蛛的只数.我们假设三种动物都是6条腿,则总腿数为 6×18=108(条),所差 118-108=10(条),必然是由于少算了蜘蛛的腿数而造成的.所以,应有(118-108)÷(8-6)=5(只)蜘蛛.这样剩下的18-5=13(只)便是蜻蜓和蝉的只数.再从翅膀数入手,假设13只都是蝉,则总翅膀数1×13=13(对),比实际数少 20-13=7(对),这是由于蜻蜓有两对翅膀,而我们只按一对翅膀计算所差,这样蜻蜓只数可求7÷(2-1)=7(只).
解:①假设蜘蛛也是6条腿,三种动物共有多少条腿?
6×18=108(条)
②有蜘蛛多少只?
(118-108)÷(8-6)=5(只)
③蜻蜒、蝉共有多少只?
18-5=13(只)
④假设蜻蜒也是一对翅膀,共有多少对翅膀?1×13=13(对)
⑤蜻蜒多少只?
(20-13)÷ 2-1)= 7(只)
答:蜻蜒有7只.
1. 一列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火车长140米,火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道题求的是通过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我们知道要想求通过时间,就要知道路程和速度。路程是用桥长加上车长。火车的速度是已知条件。
总路程: (米)
通过时间: (分钟)
答: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17.1分钟。
2. 一列火车长200米,全车通过长700米的桥需要30秒钟,这列火车每秒行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求车速的过桥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求车速,我们就要知道路程和通过时间这两个条件。可以用已知条件桥长和车长求出路程,通过时间也是已知条件,所以车速可以很方便求出。
总路程: (米)
火车速度: (米)
答:这列火车每秒行30米。
3. 一列火车长240米,这列火车每秒行15米,从车头进山洞到全车出山洞共用20秒,山洞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火车过山洞和火车过桥的思路是一样的。火车头进山洞就相当于火车头上桥;全车出洞就相当于车尾下桥。这道题求山洞的长度也就相当于求桥长,我们就必须知道总路程和车长,车长是已知条件,那么我们就要利用题中所给的车速和通过时间求出总路程。
总路程:
山洞长: (米)
答:这个山洞长60米。
和倍问题
1. 秦奋和妈妈的年龄加在一起是40岁,妈妈的年龄是秦奋年龄的4倍,问秦奋和妈妈各是多少岁?
我们把秦奋的年龄作为1倍,“妈妈的年龄是秦奋的4倍”,这样秦奋和妈妈年龄的和就相当于秦奋年龄的5倍是40岁,也就是(4+1)倍,也可以理解为5份是40岁,那么求1倍是多少,接着再求4倍是多少?
(1)秦奋和妈妈年龄倍数和是:4+1=5(倍)
(2)秦奋的年龄:40÷5=8岁
(3)妈妈的年龄:8×4=32岁
综合:40÷(4+1)=8岁 8×4=32岁
为了保证此题的正确,验证
(1)8+32=40岁 (2)32÷8=4(倍)
计算结果符合条件,所以解题正确。
2. 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机场向相反方向飞行,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求它们的速度各是多少?
已知两架飞机3小时共飞行3600千米,就可以求出两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航程,也就是两架飞机的速度和。看图可知,这个速度和相当于乙飞机速度的3倍,这样就可以求出乙飞机的速度,再根据乙飞机的速度求出甲飞机的速度。
甲乙飞机的速度分别每小时行800千米、400千米。
3. 弟弟有课外书20本,哥哥有课外书25本,哥哥给弟弟多少本后,弟弟的课外书是哥哥的2倍?
思考:(1)哥哥在给弟弟课外书前后,题目中不变的数量是什么?
(2)要想求哥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哥哥给弟弟课外书后)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几倍?
思考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求哥哥应该给弟弟多少本课外书。根据条件需要先求出哥哥剩下多少本课外书。如果我们把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看作1倍,那么这时弟弟的课外书可看作是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2倍,也就是兄弟俩共有的倍数相当于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3倍,而兄弟俩人课外书的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数量。
(1)兄弟俩共有课外书的数量是20+25=45。
(2)哥哥给弟弟若干本课外书后,兄弟俩共有的倍数是2+1=3。
(3)哥哥剩下的课外书的本数是45÷3=15。
(4)哥哥给弟弟课外书的本数是25-15=10。
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4. 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两个粮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根据甲乙两个粮库原来共存粮170吨,后来从甲库运出30吨,给乙库运进10吨,可求出这时甲、乙两库共存粮多少吨。根据“这时甲库存粮是乙库存粮的2倍”,如果这时把乙库存粮作为1倍,那么甲、乙库所存粮就相当于乙存粮的3倍。于是求出这时乙库存粮多少吨,进而可求出乙库原来存粮多少吨。最后就可求出甲库原来存粮多少吨。
甲库原存粮130吨,乙库原存粮40吨。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一)
1. 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皮可制盒身16个,或制盒底43个,一个盒身和两个盒底配成一个罐头盒,现有150张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才能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
依据题意可知这个题有两个未知量,一个是制盒身的铁皮张数,一个是制盒底的铁皮张数,这样就可以用两个未知数表示,要求出这两个未知数,就要从题目中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方程,组在一起,就是方程组。
两个等量关系是:A做盒身张数+做盒底的张数=铁皮总张数
B制出的盒身数×2=制出的盒底数
用86张白铁皮做盒身,64张白铁皮做盒底。
奇数与偶数(一)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已经接触了很多的奇数、偶数。
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大于零的偶数又叫双数;凡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大于零的奇数又叫单数。
因为偶数是2的倍数,所以通常用 这个式子来表示偶数(这里 是整数)。因为任何奇数除以2其余数都是1,所以通常用式子 来表示奇数(这里 是整数)。
奇数和偶数有许多性质,常用的有:
性质1 两个偶数的和或者差仍然是偶数。
例如:8+4=12,8-4=4等。
两个奇数的和或差也是偶数。
例如:9+3=12,9-3=6等。
奇数与偶数的和或差是奇数。
例如:9+4=13,9-4=5等。
单数个奇数的和是奇,双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几个偶数的和仍是偶数。
性质2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
偶数与整数的积是偶数。
性质3 任何一个奇数一定不等于任何一个偶数。
1. 有5张扑克牌,画面向上。小明每次翻转其中的4张,那么,他能在翻动若干次后,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吗?
同学们可以试验一下,只有将一张牌翻动奇数次,才能使它的画面由向上变为向下。要想使5张牌的画面都向下,那么每张牌都要翻动奇数次。
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所以翻动的总张数为奇数时才能使5张牌的牌面都向下。而小明每次翻动4张,不管翻多少次,翻动的总张数都是偶数。
所以无论他翻动多少次,都不能使5张牌画面都向下。
2. 甲盒中放有180个白色围棋子和181个黑色围棋子,乙盒中放有181个白色围棋子,李平每次任意从甲盒中摸出两个棋子,如果两个棋子同色,他就从乙盒中拿出一个白子放入甲盒;如果两个棋子不同色,他就把黑子放回甲盒。那么他拿多少后,甲盒中只剩下一个棋子,这个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不论李平从甲盒中拿出两个什么样的棋子,他总会把一个棋子放入甲盒。所以他每拿一次,甲盒子中的棋子数就减少一个,所以他拿180+181-1=360次后,甲盒里只剩下一个棋子。
如果他拿出的是两个黑子,那么甲盒中的黑子数就减少两个。否则甲盒子中的黑子数不变。也就是说,李平每次从甲盒子拿出的黑子数都是偶数。由于181是奇数,奇数减偶数等于奇数。所以,甲盒中剩下的黑子数应是奇数,而不大于1的奇数只有1,所以甲盒里剩下的一个棋子应该是黑子。
奥赛专题 -- 称球问题
例1 有4堆外表上一样的球,每堆4个。已知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个重10克,次品球每个重11克,请你用天平只称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来。
解 :依次从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个球,这10个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称,总重量比100克多几克,第几堆就是次品球。
2 有27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重量比正品轻,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不用砝码),把次品球找出来。
解 :第一次:把27个球分为三堆,每堆9个,取其中两堆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较轻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则剩下来称的一堆必定较轻,次品必在较轻的一堆中。
第二次:把第一次判定为较轻的一堆又分成三堆,每堆3个球,按上法称其中两堆,又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较轻的那一堆。
第三次:从第二次找出的较轻的一堆3个球中取出2个称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则剩下一个未称的就是次品。
例3 把10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把次品找出来。
解:把10个球分成3个、3个、3个、1个四组,将四组球及其重量分别用A、B、C、D表示。把A、B两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去称,则
(1)若A=B,则A、B中都是正品,再称B、C。如B=C,显然D中的那个球是次品;如B>C,则次品在C中且次品比正品轻,再在C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照B>C的情况也可得出结论。
(2)若A>B,则C、D中都是正品,再称B、C,则有B=C,或B<C(B>C不可能,为什么?)如B=C,则次品在A中且次品比正品重,再在A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前也可得出结论。
(3)若A<B,类似于A>B的情况,可分析得出结论。
奥赛专题 -- 抽屉原理
【例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2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为什么?
【分析】每年里共有12个月,任何一个人的生日,一定在其中的某一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成12个“抽屉”,把13名同学的生日看成13只“苹果”,把13只苹果放进1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至少有2名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例 2】任意4个自然数,其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首先我们要弄清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两个自然数除以3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而任何一个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或者是0,或者是1,或者是2,根据这三种情况,可以把自然数分成3类,这3种类型就是我们要制造的3个“抽屉”。我们把4个数看作“苹果”,根据抽屉原理,必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数。换句话说,4个自然数分成3类,至少有两个是同一类。既然是同一类,那么这两个数被3除的余数就一定相同。所以,任意4个自然数,至少有2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
【例3】有规格尺寸相同的5种颜色的袜子各15只混装在箱内,试问不论如何取,从箱中至少取出多少只就能保证有3双袜子(袜子无左、右之分)?
【分析与解】试想一下,从箱中取出6只、9只袜子,能配成3双袜子吗?回答是否定的。
按5种颜色制作5个抽屉,根据抽屉原理1,只要取出6只袜子就总有一只抽屉里装2只,这2只就可配成一双。拿走这一双,尚剩4只,如果再补进2只又成6只,再根据抽屉原理1,又可配成一双拿走。如果再补进2只,又可取得第3双。所以,至少要取6+2+2=10只袜子,就一定会配成3双。
思考:1.能用抽屉原理2,直接得到结果吗?
2.把题中的要求改为3双不同色袜子,至少应取出多少只?
3.把题中的要求改为3双同色袜子,又如何?
【例4】一个布袋中有35个同样大小的木球,其中白、黄、红三种颜色球各有10个,另外还有3个蓝色球、2个绿色球,试问一次至少取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取出的球中至少有4个是同一颜色的球?
【分析与解】从最“不利”的取出情况入手。
最不利的情况是首先取出的5个球中,有3个是蓝色球、2个绿色球。
接下来,把白、黄、红三色看作三个抽屉,由于这三种颜色球相等均超过4个,所以,根据抽屉原理2,只要取出的球数多于(4-1)×3=9个,即至少应取出10个球,就可以保证取出的球至少有4个是同一抽屉(同一颜色)里的球。
故总共至少应取出10+5=15个球,才能符合要求。
思考:把题中要求改为4个不同色,或者是两两同色,情形又如何?
当我们遇到“判别具有某种事物的性质有没有,至少有几个”这样的问题时,想到它——抽屉原理,这是你的一条“决胜”之路。
奥赛专题 -- 还原问题
【例1】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他原有存款多少元?
【分析】从上面那个“重新包装”的事例中,我们应受到启发:要想还原,就得反过来做(倒推)。由“第二次取余下的一半多100元”可知,“余下的一半少100元”是1250元,从而“余下的一半”是 1250+100=1350(元)
余下的钱(余下一半钱的2倍)是: 1350×2=2700(元)
用同样道理可算出“存款的一半”和“原有存款”。综合算式是:
[(1250+100)×2+50]×2=5500(元)
还原问题的一般特点是:已知对某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施行四则运算的结果,或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增加或减少的结果,要求最初(运算前或增减变化前)的数量。解还原问题,通常应当按照与运算或增减变化相反的顺序,进行相应的逆运算。
【例2】有26块砖,兄弟2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来了。哥哥看弟弟挑得太多,就拿来一半给自己。弟弟觉得自己能行,又
从哥哥那里拿来一半。哥哥不让,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样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问最初弟弟准备挑多少块?
【分析】我们得先算出最后哥哥、弟弟各挑多少块。只要解一个“和差问题”就知道:哥哥挑“(26+2)÷2=14”块,弟弟挑“26-14=12”块。
提示:解还原问题所作的相应的“逆运算”是指:加法用减法还原,减法用加法还原,乘法用除法还原,除法用乘法还原,并且原来是加(减)几,还原时应为减(加)几,原来是乘(除)以几,还原时应为除(乘)以几。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还原问题,要学会列表,借助表格倒推,既能理清数量关系,又便于验算。
奥赛专题 -- 鸡兔同笼问题
例1 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 :如果 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 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解:①鸡有多少只?
(4×6-128)÷(4-2)
=(184-128)÷2
=56÷2
=28(只)
②免有多少只?
46-28=18(只)
答:鸡有28只,免有18只。
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分析]: 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
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解:(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
例3 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1] 我们设想,如果条件中三个班人数同样多,那么,要求每班有多少人就很容易了.由此得到启示,是否可以通过假设三个班人数同样多来分析求解。
结合下图可以想,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相同,以一班为标准,则二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少5人.三班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7-5=2(人).那么,请你算一算,假设二班、三班人数和一班人数同样多,三个班总人数应该是多少?
解法1:
一班:[135-5+(7-5)]÷3=132÷3
=44(人)
二班:44+5=49(人)
三班: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 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 49人和 42人。
[分析2] 假设一、三班人数和二班人数同样多,那么,一班人数比实际要多5人,而三班要比实际人数多7人.这时的总人数又该是多少?
解法2:(135+ 5+ 7)÷3 = 147÷3 = 49(人)
49-5=44(人),49-7=42(人)
答:三年级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有44人、49人和42人。
例4 刘老师带了41名同学去北海公园划船,共租了10条船.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问大船、小船各租几条?
[分析] 我们分步来考虑:
①假设租的 10条船都是大船,那么船上应该坐 6×10= 60(人)。
②假设后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了 60-(41+1)=18(人),多的原因是把小船坐的4人都假设成坐6人。
③一条小船当成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18人是把18÷2=9(条)小船当成大船。
解:[6×10-(41+1)÷(6-4)
= 18÷2=9(条) 10-9=1(条)
答:有9条小船,1条大船。
例5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8只,共有腿118条,翅膀20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蜻蜓有多少只?
[分析] 这是在鸡兔同笼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问题.观察数字特点,蜻蜓、蝉都是6条腿,只有蜘蛛8条腿.因此,可先从腿数入手,求出蜘蛛的只数.我们假设三种动物都是6条腿,则总腿数为 6×18=108(条),所差 118-108=10(条),必然是由于少算了蜘蛛的腿数而造成的.所以,应有(118-108)÷(8-6)=5(只)蜘蛛.这样剩下的18-5=13(只)便是蜻蜓和蝉的只数.再从翅膀数入手,假设13只都是蝉,则总翅膀数1×13=13(对),比实际数少 20-13=7(对),这是由于蜻蜓有两对翅膀,而我们只按一对翅膀计算所差,这样蜻蜓只数可求7÷(2-1)=7(只).
解:①假设蜘蛛也是6条腿,三种动物共有多少条腿?
6×18=108(条)
②有蜘蛛多少只?
(118-108)÷(8-6)=5(只)
③蜻蜒、蝉共有多少只?
18-5=13(只)
④假设蜻蜒也是一对翅膀,共有多少对翅膀?1×13=13(对)
⑤蜻蜒多少只?
(20-13)÷ 2-1)= 7(只)
答:蜻蜒有7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佟佟和莎莎两人拿一条绳子去量一口缸的周长,若用绳子绕缸3周绳子多6分米;若用绳子绕缸4周,绳子又少2分米,算算这口缸的周长是多少?绳子有多长?
3x+6=4x-2
x=8,3x+6=30
这口缸的周长是3米,绳子长8分米。
2、三年级同学开展书法和绘画比赛,参加比赛的人数占三年级总人数的80%,其中参加书法比赛的人数占参加比赛总人数的30%,参加绘画比赛的人数占参加比赛总人数的4/5,两种比赛都参加的有24人,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设三年级共有学生x人,
x*80%(4/5+30%-1)=24
x=300
三年级共有学生300人
3、瓶子中装有浓度为15%的酒精溶液1000g,现在又分别倒入100g和400g的A、B两种酒精溶液,瓶子里的酒精浓度变成14%.已知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是B种酒精溶液的浓度的2倍,那么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是百分之几?
设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2x%,B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x%,
(1000*15%+100*2x%+400*x%)/(1000+100+400)=14%
x=10,2x=20
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20%,B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0%
4、在一节科学课上教师在配制盐水,将120g含盐5%的盐水,与含盐8%的盐水混合制成含盐6.4%的盐水,这样配成的6.4%的盐水有多少克?
设所加的8%盐水为x克
(120*5%+x*8%)/(120+x)=6.4%
x=105, 120+105=225
这样配成的6.4%的盐水有225克
5、某书店对顾客有一项优惠,凡是购买一种图书100本以上,就打9折出售,某学校到书店购买甲、乙两种图书,其中乙种图书是甲种图书册数的3/5,只有甲种图书得到了九折的优惠,这时买甲种书所付的钱数是买乙种书所付钱数的2倍,已知乙种图书每本6元,那么甲种图书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甲种图书的原价是x元,
9x/10=2*6*3/5
x=8,甲种图书的原价是8元
6、甲、乙共有人民币若干元,其中甲的钱数占总数的60%.若乙给甲120元,则乙余下的钱占总钱数的25%。甲原来的人民币有多少元?
设甲原来的人民币有x元
[x*40%/60%]-120=[x/60%]*25%
x=480,甲原来的人民币有480元
7、李宏在银行存了一些钱,定期一年,今年5月份到期,扣除5%的利息税后,他实际得到利息126.54元.若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按3.33%计算,算一算李宏共存入银行多少年钱?
x*3.33%=126.54/(1-5%)
x=4000,李宏共存入银行4000元钱
8、电影院的票价原来是若干元,可是观众不是很多,一位聪明的售票员想了一下办法,把票价降价3元,结果现在的观众相当于原来的2倍,收入增加了两成,你知道电影院原来的票价是多少元吗?
设电影院原来的票价是x元
[2(x-3)-x]/x=20%
x=7.5,电影院原来的票价是7.5元
9、甲、乙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在距中点40米处相遇,甲、乙的速度比为6:5,A、B两地相距多少米?
设A、B两地相距x米
x[6/(5+6)]-5/(5+6)]=40*2
x=880,A、B两地相距880米
10、2008年,父母的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12年)父亲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4倍,母亲年龄是哥哥年龄的3倍。那么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设父年令为x,母年令为y,兄年令为a,弟年令为b,
x+y=78
a+b=17
(x+4)/(b+4)=4
(y+4)/(a+4)=3
解得:x=40,a=10
(40+n)/(10+n)=3,n=5
可知:5年后,就是2013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年龄的3倍
3x+6=4x-2
x=8,3x+6=30
这口缸的周长是3米,绳子长8分米。
2、三年级同学开展书法和绘画比赛,参加比赛的人数占三年级总人数的80%,其中参加书法比赛的人数占参加比赛总人数的30%,参加绘画比赛的人数占参加比赛总人数的4/5,两种比赛都参加的有24人,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设三年级共有学生x人,
x*80%(4/5+30%-1)=24
x=300
三年级共有学生300人
3、瓶子中装有浓度为15%的酒精溶液1000g,现在又分别倒入100g和400g的A、B两种酒精溶液,瓶子里的酒精浓度变成14%.已知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是B种酒精溶液的浓度的2倍,那么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是百分之几?
设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2x%,B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x%,
(1000*15%+100*2x%+400*x%)/(1000+100+400)=14%
x=10,2x=20
A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20%,B种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0%
4、在一节科学课上教师在配制盐水,将120g含盐5%的盐水,与含盐8%的盐水混合制成含盐6.4%的盐水,这样配成的6.4%的盐水有多少克?
设所加的8%盐水为x克
(120*5%+x*8%)/(120+x)=6.4%
x=105, 120+105=225
这样配成的6.4%的盐水有225克
5、某书店对顾客有一项优惠,凡是购买一种图书100本以上,就打9折出售,某学校到书店购买甲、乙两种图书,其中乙种图书是甲种图书册数的3/5,只有甲种图书得到了九折的优惠,这时买甲种书所付的钱数是买乙种书所付钱数的2倍,已知乙种图书每本6元,那么甲种图书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甲种图书的原价是x元,
9x/10=2*6*3/5
x=8,甲种图书的原价是8元
6、甲、乙共有人民币若干元,其中甲的钱数占总数的60%.若乙给甲120元,则乙余下的钱占总钱数的25%。甲原来的人民币有多少元?
设甲原来的人民币有x元
[x*40%/60%]-120=[x/60%]*25%
x=480,甲原来的人民币有480元
7、李宏在银行存了一些钱,定期一年,今年5月份到期,扣除5%的利息税后,他实际得到利息126.54元.若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按3.33%计算,算一算李宏共存入银行多少年钱?
x*3.33%=126.54/(1-5%)
x=4000,李宏共存入银行4000元钱
8、电影院的票价原来是若干元,可是观众不是很多,一位聪明的售票员想了一下办法,把票价降价3元,结果现在的观众相当于原来的2倍,收入增加了两成,你知道电影院原来的票价是多少元吗?
设电影院原来的票价是x元
[2(x-3)-x]/x=20%
x=7.5,电影院原来的票价是7.5元
9、甲、乙从A、B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在距中点40米处相遇,甲、乙的速度比为6:5,A、B两地相距多少米?
设A、B两地相距x米
x[6/(5+6)]-5/(5+6)]=40*2
x=880,A、B两地相距880米
10、2008年,父母的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12年)父亲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4倍,母亲年龄是哥哥年龄的3倍。那么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
设父年令为x,母年令为y,兄年令为a,弟年令为b,
x+y=78
a+b=17
(x+4)/(b+4)=4
(y+4)/(a+4)=3
解得:x=40,a=10
(40+n)/(10+n)=3,n=5
可知:5年后,就是2013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年龄的3倍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