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七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
“七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为何有3本被删掉?
其实,关于名著,自从明清小说发展以来,就有许多种说法,凡是引起过一小段潮流的书,都曾有幸入选过“X大名著”,以至于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就诞生过“四大名著”、“四大奇书”、“六大名著”、“七大名著”等等说法。
究竟有几大名著?
六大名著
其实最早几大名著的说法出现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除了我们熟悉的四大,还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两部,合称六大名著,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小说史上的最高成就。
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起源于明七子王世贞提出的“四大奇书”概念,分别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继王世贞之后,又有冯梦龙提出了新的“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到清朝,确立了冯梦龙的说法,理由是王世贞的四本书,都不是同类型,而冯梦龙的四本书都是小说类。此后,四大奇书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后来《金瓶梅》被禁,而《红楼梦》横空出世,于是四大名著才真正被确定了下来,而真正在老百姓中流传的原因,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社因需求而刻意推出了“四大名著”,其实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单本不好卖,那就捆绑销售,并赋予一个“四大名著”的标签,一下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七大名著
七大名著很明显就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了,就是把六大和四大综合了一下,把原本入选过的都算上,便有了通俗意义上的“四大名著”+《儒林》+《聊斋》+《金瓶梅》。
那么,为什么后三本名著会被剔除,只留下了四大名著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儒林外史》
如果不是那篇《范进中举》入选了中学课本,估计这部《儒林外史》就要被人忽视了。这部书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的,钱钟书先生认为,这部书抄袭借鉴的比较多:
“吾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傍处最多。”——《小说识小续》
但实际上钱钟书先生的标准太严格了,《儒林外史》远远谈不上抄袭,只不过是化用了古代的公案和典故罢了,用典的事儿,怎么能叫抄袭呢?
鲁迅先生就对这部书颇为赞扬,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称其为“以公心讽世之书”,因而列为讽刺小说之类,这也是我们现在习惯把《儒林外史》当做讽刺小说的起源。
至于《儒林外史》被剔除“X大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虽然这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只是以开篇的王冕为引子,作为故事的核心思想,本质上其实是许多独立的短篇故事串联而成的,在四大名著的标准上,《儒林外史》的这个特点就有些格格不入了。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托鬼狐言人世,每次读来都不得不佩服蒲松龄先生的想象之丰富,思想之先进,比如他在《凤仙》一篇中,想象除了最早的“照相机”;在《聂小倩》一篇中,就有了“生平无二色”和自由恋爱的价值观。
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开拓。
蒲松龄先生虽然在思想上,比当世大多数人都先进,但毕竟受限于时代的禁锢,他的许多作品中也还是有深刻的封建影子,这一点上,就让《聊斋志异》的思想性打了一些折扣。
再者,《聊斋志异》也是短篇小说,和四大的选择标准(长篇)不大一样,因此也就没有入选了。
《金瓶梅》
我看许多人说《金瓶梅》被替换掉,是因为它写人性太过深刻,嘿,《红楼梦》不也一样么?也有人说它写社会太过腐败不堪,那《水浒传》不也一样么?文学作品中的影射和揭露,本身就是文学的一部分,哪能单纯因为这些就否定其价值呢?
《金瓶梅》的地位下降,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对“性”的描写太过露骨,其实你只要看过《金瓶梅》就知道,其中的性描写并不算太多,但真的是很露骨了——这种文学思想,在古代腐儒的心中,是决不能够抬得过高的,特别是清朝那一群没有思想的奴隶。
也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对金瓶梅打上了“淫秽”的标签,以至于到现在,很多人说起《金瓶梅》还是小黄书,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啊。
你什么思想,就能从《金瓶梅》中看到什么故事。
思想太黄了,别让一本书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