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公,而孙皓降魏后被封为侯?
首先纠正一个提问者错误,刘禅降魏没有问题,彼时虽然晋文帝司马昭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皇帝”,但是,名义上司马昭还是魏臣。孙皓却不同,孙皓降的是晋而不是魏,孙皓投降之时晋武帝司马炎已经正式受魏“禅让”,成为了皇帝。刘禅降魏之后被封为公,而孙皓降晋后仅仅被封为侯,很显然不是司马氏父子和刘禅、孙皓之间关系的亲疏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政治需要。
最主要的原因是蜀亡于吴之前,刘禅的投降对于孙吴而言,有着榜样的作用。司马昭善待刘禅,实际上就是明确的树立一个标杆,明确地告诉孙吴政权:“你们别闹腾了,投降吧,我不会难为你们的。不信你们看看刘阿斗,投降了依然可以安享荣华富贵,而且还被我封为了安乐公,地位也远高于普通的列侯。”孙皓则不同,孙皓投降之后,晋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这个时候的孙皓已经没有了当初刘禅榜样的作用,待遇自然也就要打点折扣了。同时,彼时的司马昭虽然专权,毕竟还没有篡位。如果不善待刘禅,势必让曹氏家族成员兔死狐悲,搞不好为了自保孤注一掷也未可知。很显然,这不是司马昭想看到的,也不利于魏、晋政权的平稳过渡。等到孙皓投降时,晋已经正式代魏,这个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了。
第二个原因是蜀一直高举着刘、汉这面大旗。自刘备自立为帝,直到蜀亡,一直都是以正统自居的,其国号一直都是汉。蜀、蜀汉仅仅是后世史家和普通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而已。甚至部分认可刘氏父子正统地位者,直接将其与后汉(并非现在所谓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而是指东汉)并列,称之为“季汉”。刘禅降魏之时,司马昭实际上已经在为改朝换代作准备了,善待以大汉正统自居的刘禅,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汉的正统地位。地位最为正统的汉献帝已经禅魏,而今以大汉正统自居的刘禅也正式降魏了,魏的正统地位更加名正言顺。将来司马氏代魏,自然可以全盘继承魏的正统地位。孙吴则不同,自孙策、孙权兄弟始,一直到孙皓降晋,孙吴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割据政权,毫无正统性可言。更何况,代魏之后的晋已经延续了汉、魏的正统地位,孙吴就更加只能是割据政权了。因此,司马炎不可能给孙皓刘禅那样的待遇。
第三个原因是民心问题。刘氏父子经营蜀地多年,刘禅即位之后更是延续了父亲刘备的所谓“仁政”,虽然政权腐朽不可避免,但是蜀地百姓、世家大族和士大夫阶层对刘氏父子总体上还是认可的。刘禅投降之后,蜀地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臣服,局部或零星抵抗一直事实存在。司马昭必须借助善待刘禅来稳定蜀地的局势、笼络蜀地的人心。孙皓则不同,孙皓除了即位之初施行了些许“仁政”,几乎都在倒行逆施,施政方面也是乱象频出,在吴地已然民心尽失,吴地百姓、甚至一些世家大族和士大夫阶层早已离心离德。孙皓降晋之后,晋军在江东地区几乎没有遭遇太多实质性的抵抗。因此,司马炎已经犯不上通过善待孙皓来稳定局势、笼络人心了。
第四个原因是刘禅是在蜀地尚有可用之兵(当然,彼时虽然蜀地军队尚有不少,但驻防十分分散,且姜维已被钟会纠缠无法分身,刘禅实际能够调动至成都勤王护驾的军队并没有多少,否则他也不会主动投降了)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实际上,邓艾偷渡阴平时带出的人马并不多,其最初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灭蜀,主要还是为了牵制姜维大军。刘禅开城投降多少有那么点儿出乎意料、也多少有那么点儿阴错阳差。而孙皓不同,孙皓即位之后曾屡次主动挑衅、与晋开战,后来也是在被晋军打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乞降的。虽然彼时孙吴也并没有全军覆没,但基本上已经无力组织有规模的抵抗了。一个是“主动”投降,一个是被逼无奈乞降,这里面多少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第五个原因就是个人“魅力”了。刘禅降魏伊始便摆出了一副“昏君”姿态,所谓“乐不思蜀”便发生于刘禅降魏之后。刘禅的主动自污、示弱,让司马昭最终认为刘禅此人胸无大志、构不成什么威胁,给予其足够的善待也就顺理成章了。反观孙皓,虽然也没有太多不安分,但是也并没有像刘禅那般主动自污、示弱,多少还是流露出了一些心不甘、情不愿。因此,司马炎对于孙皓并不十分放心,降低待遇、削弱影响力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