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无论是赵云还是姜维,或者魏延、王平、马岱,甚至让张翼做为主将去守街亭,都能够守住。因为街亭其实并不难守,并不需要有超高的军事才能,守街亭真正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赵云肯定是不可能被用来去守街亭的,赵云有更重要的任务――率偏师冒充蜀军主力,把曹真死死钉住,他是负责牵制的。
魏延也有重要的任务,必须留着对付尚未降服的陇右二郡,特别是郭淮还在上邽。魏延是负责消化的。那么姜维呢?咱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真实思想。
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当时在蜀军指挥层有两种意见:
一、“子午谷奇计”
这是由魏延提出来的。这个计划是兵分两路,一路由魏延率五千轻骑,五千后勤,兵行子午谷,快速行军十日,突袭长安,然后在长安坚守二十天,截断魏援。
另一路由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出祁山,平推而进,两军在长安会师。如果这个计划能够实现,战果就太巨大了。陇、雍、凉与魏国内境的联结被割断,将曹真、张郃、郭淮所率的魏军全都一锅烩了。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虽然战果辉煌,但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行动要求太精密了。魏延这一路人马不能有任何失误,需要在敌人眼皮底下穿行十日不被发现,还不能遇到阻截,还需要长安魏军不战而逃,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必须如期到达。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是一场惨败。
另外还需要蜀军消化能力超强,能够迅速消化掉这个囫囵咽下去的大果子。这其实就是赌国运了。
二、“平取陇右”
这是诸葛亮提出的。这个计划是以赵云和邓芝率一支偏师,冒充成蜀军的主力部队,大张旗鼓出萁谷,假做攻取郿县,吸引住曹真所部的魏军主力。另一路由诸葛亮率领真正的主力部队平取陇右,割断陇西诸郡与魏国内境的联系,逐步蚕食。
这个计划的特点是稳赚不赔,本钱很小,利润可观。有点像钓鱼,投下饵钩,只要曹真一咬钩,被赵云牵着溜一段时间,蜀军就牢牢把握住主动权了,只管收利。而事实上,蜀军就是按照诸葛亮的这个计划进行的。前期干得相当不错,赵云和邓芝成功地将曹真所部的魏军主力钉死在了萁谷。
诸葛亮率部突袭,挺进祁山,魏军完全没有防备,天水、南安两城太守不战而逃,天水的姜维、梁绪、尹赏等被围而降。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援。陇右五郡失了三郡。剩下广魏和陇西也是朝不保夕。
形势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蜀军其实已经稳操胜券了,只要卡住咽喉要道,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张郃的援兵一时半回冲不过来,诸葛亮就可以从容地攻取剩下的几城,到那时,张郃再冲过来,几乎就相当于自投罗网。
再不济,诸葛亮也能把到手的百姓、财产、牲畜和粮草全部迁走。将来就算魏军收复了,还必须重新迁来人口和生产工具。蜀军再乘着魏国迁民,地方也没有完全恢复,再来争抢,就将魏国的国力一点点消耗在这片土地上了。所以说,诸葛亮这个计划的后面隐藏的是满满的阴毒。
街亭这个地方并不难守。街亭的地形属于狭道,只要当道而立,筑寨挖壕,深沟建垒,张郃的部队很难通过。为了抓紧时间,强调速度,张郃率领的是骑兵部队,轻装远袭,就必然无法携带完备的的攻坚战具,怕的就是攻坚战。
再者,想发挥骑兵的优势,地形上就需要有足够的宽正面,迂回侧翼,以冲开防御漏洞。正面硬磕可不是骑兵的长处,骑兵部队最怕的就是在狭路上碰到了劲弩。所以说,街亭这个地形很容易限制住骑兵的机动性,正面死守,节节抗击,雍塞道路,破坏通道,没有了速度,骑兵就会变成步兵。
冷兵器战争中,防御一方比进攻方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所以说,街亭这个地方并不难守,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重将。
赵云在萁谷牵制着曹真的主力,魏延要留下来对付郭淮,因为魏延很善长收拾郭淮。如果顺利拿下剩下的两城,诸葛亮还可能派魏延率领一支骑兵部队迂回过去,去抠张郃的屁股。街亭不难守,但很重要,如果守住了,这是大功,那么让谁去白捡这个大功呢?
诸葛亮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家,他首先是个政治家,所以他在军事上机关算尽的同时,他还要算无遗策地考虑到政治问题。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彝陵,蜀汉的根基――荆州势力,在这两次惨败中几乎被一网打尽。老一代逐渐凋零,年轻一代尚未成长,荆州派已经到了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地步。
马谡是荆州派的后起之秀,他的几个兄长都为蜀汉立下过汗马功劳,马谡的家族也很有名望。马谡还是诸葛亮忠实的粉丝,两人之间在工作中是上下级的关系,在事业上犹如师徒,在感情上情同父子。所以,诸葛亮非常想培养马谡,这份功劳给了马谡,就能提高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和地位,对一些人形成制衡。
为了马谡得到这份功劳,诸葛亮是费尽了心机。他首先强调守住街亭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这可是一份大功,将来他升格提拔马谡,别人也没有什么意见。
诸葛亮又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这就使众将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诸葛亮还将防御的注意要点倾囊相授,使马谡能够很轻易地掌握。诸葛亮又给马谡派了个副将――精通地形的王平。王平的战斗经验很丰富,务实而厚道,他是魏国降将,对魏军的作战风格也很熟悉。
诸葛亮还把要求降了一个档次,只要使魏军“急切间不得偷过”就行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打了败仗都不怕,张郃就算打开了防御圈,他都不敢冲过去,只要马谡这支部队建制保持完整,就能随时切断张郃的后路。诸葛亮把这份功劳算是掰开了,揉碎了,填进马谡的嘴里,还不放心,又往食道里捅了下去。都到了这份上,马谡仍然丢了街亭,还能埋怨诸葛亮吗?
在军事布署上,诸葛亮算无遗策,但他漏算了人心。马谡久在军中,但都是做为诸葛亮的参谋人员赞画军机,他以前并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也没有什么战功。马谡在军中的威望其实都来源于蜀军众将对诸葛亮的崇拜和尊敬,马谡在诸葛亮光环的蔽佑下太久了。
马谡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证明自己,他希望立功,以自己真实能力而获得的功劳,这份功劳完全属于他马谡自己,而不是打着诸葛亮的烙印。所以,马谡不仅想守住街亭,他还想超出诸葛亮的预期,以攻代守,重创张郃,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有所斩获。于是马谡把主力布署在了半坡上,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要打张郃一个击溃战。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诸葛亮给马谡配置的兵力,要守住街亭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想击溃张郃,可就远远不够了。 马谡没有能够打张郃一个击溃战,反而让张郃打了个歼灭战,率兵直插蜀军后方。
牵一发而动全身,街亭的迅速丢失,使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全盘落空,蜀军还面临着后路被抄的巨大危险,形势陡然急转直下,连到手的居民和财富都来不及迁走。诸葛亮大惊之下,只能通知各处的蜀军昼夜兼程紧急后撤,返回川蜀,前期所有的战果都付诸东流。
重新复盘这场战役,令人感慨万分。诸葛亮的计划十分周密,也并没有漏洞,采取的措施也堪称妥当,严丝合缝。他唯一漏算掉的是人心。
有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你也许并没有什么惊才绝艳的才华,也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也没有洞察先机的眼力,但只要你能把任务扎扎实实地贯彻到底,你也能够成为一代名将,这就叫“执行力”。“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再想想廖化这个人,他无论武艺还是战术技巧都很普通,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执行力强。能把任务贯彻落实到最细微的地步,终究也能有所成就,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