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很重要,为何诸葛亮不用魏延、赵云,非得用马谡这个没经验的人?
很多人否定马谡的才能,都因为刘备的那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仔细看看刘备这句话,其实包含了多层意义,刘备这话的意思是说:马谡言语有些浮夸,超过了他的真实才能,不可重用,你要仔细观察。
这话是刘备在去世前对诸葛亮说的,刘备去世前,肯定有很多军国大事交代给诸葛亮,如果不是很重要,刘备没必要交待,刘备说这话其实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蜀汉准备重用马谡,否则一个无关重要的马谡,需要刘备在临死前交待这么一句话吗?
蜀汉其他人都没有这个待遇,就马谡有,这说明了马谡在刘备时代就是作为人才重点培养的,这是有证据的,后面会说明。
然后刘备在培养过程中,发现了马谡的一些缺点,让诸葛亮仔细观察,刘备这话的含义是让诸葛亮仔细观察马谡,或者说对马谡做出一些必要的考察,并不是说刘备对马谡这个人完全否定,如果马谡真的不行,刘备直接说马谡这个人不能用不就行了。
为什么说马谡是刘备时代重点培养的对象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马谡的兄长马良的升迁之路。
当时有句话叫“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就是马良,说明马良是马氏五兄弟中最有才能的人,209年,刘备刚刚当上荆州牧,马良就是荆州从事,刘备入川,后召诸葛亮、赵云、张飞、刘封等人入川,马良留在荆州辅佐关羽。
刘备夺取益州后,马良被任命为左将军掾,刘备称帝后,马良被任命为侍中,马良所有官职都是在刘备身边,换句话说,马良是刘备贴身的侍从官,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传达命令,在夷陵之战中,马良担当重任,负责招揽荆州境内的五溪蛮族一起对抗孙权,马良成功联络沙摩轲一起参战,完全了任务。
不要小看马良的作用,蜀汉第一位侍中是廖立,马良是第二位,第三位是出现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郭攸之,第四位是费祎,第五位是董允,看看这些人,无一不是蜀汉的精英人才,马良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一位侍中,意义重大,刘备本来就是个知人善用的人,马良的才能得到了刘备的认可才会重用他。
但是马良在夷陵之战中战死,蜀汉需要一位能接替马良担任侍中的人才,这个时候没有合适的人才,很有可能马谡成了接替者。
二是马谡本人的升迁之路。
马谡在刘备时代就不断得到升迁,刘备入川时,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看到了吗?这个荆州从事之职就是马良原来的官职,刘备把马良留给了关羽,自己带上了马谡,刘备平定益州后,马谡先后担任了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绵竹是成都北边的门户,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后来邓艾灭蜀就是从绵竹南下的,刘备攻取成都也是从绵竹南下的,成都是蜀汉的首都,成都县令相当于首都市长,更为重要,而越嶲郡是蜀汉最南边的重镇,诸葛亮南征时,越嶲太守龚禄阵亡,尚不清楚马谡担任越嶲太守是在诸葛亮南征之前还是之后。
从这些记载来看,马良去世后,马谡很可能被当成重点人才培养,身居要职,其地位高于蒋琬、费祎、杨仪等人,刘备称帝时,蒋琬与杨仪还只是尚书郎,而费祎是太子舍人,相当于郎中和替补官员,马谡的地位与关羽、张飞、魏延、李严、法正等人相当,都是太守嘛。
马谡的这些官职可是刘备在位时授予的,而不是诸葛亮,刘备在位时,人才任命都是刘备自己安排的,诸葛亮还没有实权,如果马谡不是人才,刘备让他担任这些重要官职吗?总有人说诸葛亮用人不行,刘备用人厉害,这是不对的,刘备在任时,因为一些事想要处死蒋琬,罢免庞统,要不是诸葛亮劝说,刘备不就错失人才了吗?所以刘备的用人也是有不足的。
从这两件事来推断,马谡是有才能的,并且在刘备时代已经得到了重用,但是刘备似乎发现了马谡有一些缺点,所以让诸葛亮再重点观察一下,或者重点考察一下,而诸葛亮的考察办法就是让马谡守街亭。
现在来说一说,为什么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不用魏延、赵云、吴懿等有经验的将领,偏要用马谡这个毫无军事经验的“新人”?
1、马谡最有谋略。
蜀汉是一个极其缺乏谋略人才的政权,整个蜀汉称得上有谋略的人才只有三个人:诸葛亮、庞统、法正,但是庞统与法正先后去世,就只剩下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身居丞相一职,负责所有军政大事,没有精力再来策划谋略,所以身边需要像有谋略的人才。
魏延骁勇善战,但谋略不全,率军打仗没有问题,策划谋略心有余而力不足,别拿子午谷谋略说事,只要稍微成熟点也会认为子午谷谋略不可能成功,而且也不是诸葛亮的战略选择。
赵云年老,作战打仗也没有问题,但是年龄大了,谋略也不全,吴懿作为外戚,打仗可以,成绩并不突出,姜维那个时候还在魏国呢,第一次北伐才投降诸葛亮。
蜀汉有谋略的人只有马谡了,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南中时,为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谋略,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谋略,平定了南中的叛乱,最为重要的是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南中一直臣服于蜀汉,这就是攻心为上的谋略。
诸葛亮经常与马谡彻夜长谈,议论军事谋略,因为没其他人能议论了,放眼整个蜀汉,也只有马谡能跟诸葛亮在军事谋略上议论了,但是议论归议论,是否真的有能力,只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所以让马谡守街亭来验证一下,马谡到底是不是纸上谈兵的人?
2、诸葛亮需要培养马谡作为接班人。
个人猜测马谡才是诸葛亮培养的第一接班人,只因为马谡在街亭的失败,才让蒋琬和费祎成为接班人,之所以是马谡,除了马谡的才能之外,还因为马谡的身份,他是荆州宜城人,与诸葛亮早就熟识。
蜀汉一直是有不同派别的政治势力的,分别有:刘备从北方带来的人、刘备在荆州收编的人、益州本地人与刘璋时期从三辅流亡到益州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孩子不在乎人群,但成年人一定是以人群来分类的,尤其是政治派别。
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是外地人统治本地人,与孙权政权相似,孙权在早期是大力提拔本地士人加入政权,到晚期又大力打压本地士人,比如吴郡四大家族,在孙权晚年被频频打压,陆逊被逼死,朱据被赐死,顾谭被流放,这三人都是四大家族的族长。
蜀汉政权采取的办法是依法治国,以荆州人和北方人为统治者,以东州人为辅佐者,以益州人为被统治者,三方以法律来维持均衡,这是少数派统治多数派的常用政治手法,诸葛亮同时辅以北伐来团结内部,转移矛盾。
蜀汉内部选拔高层人才,一定是从荆州人和北方人中选择,看看蜀汉历任高官就知道了,比如丞相、尚书令、大将军,无一不是荆州人和北方人,比如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刘巴、法正、庞统、姜维、李严、陈震、陈袛、董厥、樊建等人,最勉强也是东州人,但益州人一个也没有,是益州没人才吗?当然不是,这是政治策略,益州人受到打压,这一政治现象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之所以培养马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谡出身好,根正苗红,况且马谡又是蜀汉唯一一个能跟诸葛亮彻夜长谈军事谋略的人,所以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来锻炼他,让马谡成长为接班人。
3、蜀汉缺少人才。
刘备在夷陵之战损失了大量的中层和基层将领,比如冯习、张南、黄权、傅彤,这些将领是刘备的亲信将领,跟随刘备参与了入川之战、汉中之战,是经过战争成长起来的人才,包括魏延、黄忠也是这批人之中的,只是这两人更耀眼。
如果这些人不死,诸葛亮北伐一定不会让马谡来守街亭,冯习、张南、黄权、傅彤这些将领都能独当一面,但是很可惜,诸葛亮北伐时能用的将领并不多,这时王平还没有被发现,姜维还没有投靠诸葛亮,除了魏延、赵云、吴懿、吴班等人,其他人要不是威望不足,就是能力不行,或者资质不够。
赵云需要担任疑兵,引诱曹真主力,这个任务比马谡守街亭更重要,魏延骁勇善战,特长是进攻,让魏延来守,谁来为诸葛亮进攻呢?吴懿需要随同诸葛亮一起作战,吴班可能留守后方,到处都需要人才,能用的人才就这么多,诸多原因叠加在一起,迫使诸葛亮起用马谡守街亭。
街亭之战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诸葛亮决定用马谡代替魏延和赵云是出于战略考虑。
诸葛亮是一位非常聪明和狡猾的战略家,他在决定他们在战斗中的部署时,仔细考虑了每个下属的优势和劣势。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是一个相对缺乏经验的将军,但他以聪明和战略敏锐著称。诸葛亮相信,马谡将能够有效地执行他的命令,并执行他的街亭之战计划。
另一方面,魏延和赵云都是经验丰富、有能力的勇士,但他们以冲动和鲁莽而闻名。诸葛亮可能相信他们不会像马谡那样有效地听从他的命令,他也不想因为魏延和赵云的行动而冒着战斗成功的风险。
总之,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使用马谡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基于他对每个下属的优势和劣势的评估。他认为,马苏是执行他的计划并在战斗中取得成功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