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中,n=3,l=2时,原子轨道是怎么回事?
回归题设,n=3, l=2表示第三能层的d能级,即3d能级。
主量子数n表征能层/电子层,n=x即表示第x电子层;角量子数l表征能级/电子亚层,对某一确定的n值(即某一确定的电子层),l的取值范围是0~(n-1)共n个值,即第n电子层拥有n个能级;l=0, 1, 2, 3, 4分别对应s, p, d, f, g能级;磁量子数m表征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取值范围是(-l)~l共(2l+1)个值,即s能级(l=0)只有1种空间取向(只有1条轨道)。
p能级有3种空间取向(3条轨道),以此类推;自旋量子数ms表征电子自旋取向,仅能取±1/2,依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一条原子轨道仅能容纳自旋取向相反的2个电子。
原子轨道又称轨态,是以数学函数描述原子中电子似波行为。此波函数可用来计算在原子核外的特定空间中,找到原子中电子的概率,并指出电子在三维空间中的可能位置。
“轨道”便是指在波函数界定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概率较大的区域。具体而言,原子轨道是在环绕着一个原子的许多电子(电子云)中,个别电子可能的量子态,并以轨道波函数描述。
现今普遍公认的原子结构是波耳氢原子模型:
电子像行星,绕着原子核(太阳)运行。然而,电子不能被视为形状固定的固体粒子,原子轨道也不像行星的椭圆形轨道。更精确的比喻应是,大范围且形状特殊的“大气”(电子),分布于极小的星球(原子核)四周。只有原子中存在唯一电子时,原子轨道才能精准符合“大气”的形状。
当原子中有越来越多电子时,电子越倾向均匀分布在原子核四周的空间体积中,因此“电子云”越倾向分布在特定球形区域内(区域内电子出现概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