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士兵知道自己站在最前面会死,为何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首先,古代获得军功的途径之一是杀敌数量。小兵杀的人越多,拿到的军功也越多,越容易升职,如果不幸战死沙场,还能获得更多的补贴,让家中不至于囊中羞涩。在古代,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子弟,要获得军职,做出成绩,一般都亲自上战场(排除一些直接封将的人)。对于世家子弟而言,自春秋战国各国推行军功爵制的兴起,世家子弟不再能够享受世卿世禄制的待遇,由”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转变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见如果自身不能立下军功,那么将不能继承自己父辈的衣钵,更不能食其俸禄,冲杀在前,能够最快获得军功。而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如若参军,必定是要从排头兵或者炊事兵做起,虽然“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寒门何来多钱财,这是他们不能选择的,也是他们早在参军之前就已经有过心理准备的事情,自然在战场上,明知道自己站在最前面会死,但也甘愿站在第一排的原因之一。
其次,古代名将大多是从冲锋陷阵中诞生的。很多将军出名前也许是无名小卒,也可能是几代从军的后辈,但大多成名前都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役,身上的伤痕就是他们功勋的见证,白起号称”万人屠“,一生为秦朝征战一方;赵云号称”常胜将军“,在刘备狼狈撤离时,冲阵在前,拼命突围救出其子和家眷;”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百里追敌,一战封侯;他们每一位都是猛将,靠的不是祖上庇护成名,靠的是一次次的冲锋陷阵才得到的功勋,才得以让世人对他们敬畏,每次需要他们,他们就冲在最前方,统领大军,而很多人都是受到将军的影响,与将军一同冲杀在前,誓要杀敌。
最后,这是封建专制下的政治和思想控制的产物。一方面,自战国军功爵制兴起,有无军功开始成为了衡量当时人们政治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封王拜相就是他们一直追求的梦想。对于世家子弟或者说武将世家的人而言,靠自己真正的军事能力或者武力值才能让军中信服于他,心甘情愿为他做事,只有这样他的军队才能提高胜率,让他能够树立军中威信,在朝堂才能有发言权;而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想要受到将领甚至是君王的赏识,就必须杀出一方功绩。另一方面,军中将领一般都具备良好的军事能力,且具备良好的领导力(排除只会纸上谈兵或者一意孤行的人),在严明的军纪和将军强大的能力面前,士兵会产生一种信仰力,在他们的眼中,将军的命令就是军令如山必须遵从,将军就是神,是自己的信仰,因而很多士兵都是心甘情愿为将军作战,为其冲锋陷阵,为其身死,也能一报家国情怀,所以,士兵心甘情愿站在第一排,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