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状语后置句结构
1. 文言文状语后置的句子有哪些
原发布者:云端点点1
翻译下列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一试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身手3、公幸教晞以道。4、于其身,则耻师焉。5、得复见将军于此。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主谓倒装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定语)„状语‟(定语)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3、豫州今欲何至?宾前定后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宾前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后7、未之尝闻。宾前宾前8、以为莫己若也。状语后置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0、何以自托于赵。宾前+介词结构后置巩固练习: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省略主语异蛇草木(1)承前省。异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2)蒙后省。异蛇
2. 语文文言文 状语后置详解
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3. 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不能说介宾短语后置就是状语后置,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
4. 语文文言文 状语后置详解
这两者没有区别,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懂了吗?
5. 文言文中,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定于后置句怎么区分阿
状语在句中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特征,也可以修饰形容词,限定这个形容词的性质程度。
在文言文中除了副词和介宾结构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也相当普遍。比如: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夜”做时间状语,“狐”做方式状语(像狐狸一样)。(《陈涉世家》)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做方式状语(《鸿门宴》)③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草”和“露”做地点状语(《指南录后序》)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做工具状语。⑤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面”做方式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6. 文言文句子结构具体描述以及文言文中一些像状语后置之类的,拜托
1、被动句,常用“(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2、判断句:常用“乃、为、者。也、也”等表示,如:是(这)乃(是)狼也
3、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⑤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惟命是听 惟利是图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介宾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常见的格式如下:
(1)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
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2)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例:长于臣。(《鸿门宴》)。
②表示处所。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③表示被动。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④对象。例: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7. 古文中状语后置是介宾短语结构吗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 1.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3.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