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我理解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肉体上的死亡,机能丧失,不再呼吸,不再心跳。第二阶段是亲朋好友参加葬礼的时候,死者在他们心里死了。第三阶段是死者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所有痕迹都消失了的时候,没人记得死者曾经存在过,这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而每个人对死亡的看法又不一样,所以有的人会害怕死亡,有的人对其不以为然。孟子说著的《鱼我所欲也》提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活着是我喜爱的,但有喜爱的胜过生命,所以不会苟活;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有比死亡更加厌恶的东西,所以不会躲避灾祸。孟子的这一观点我很难不赞同。
惧怕死亡是动物和人都有的本能反应。人有很高的自我意识,也拥有社会属性,而人和动物的面对死亡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体验到社会建构层面的死亡焦虑,动物只能体验到本能层面的死亡焦虑。因为死亡面对的是未知,意味着要与自己留恋世间的人和物做诀别,恐惧死亡很常见,而坦然面对死亡则少见。或许可以在生命最后制定几个目标,做自己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比如说去旅游,去游乐场玩……在世间不留遗憾。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曾说过,“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活的精彩就是我们存在的目的,死亡不过是为结局画上句号。意外与明天哪个先到,谁都说不好,所以,活好今天就是当下要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