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读好一本书
第一步:主题式阅读。
就是读懂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书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教父》系本黑帮小说,它讲述了源自于西西里的黑帮,在米国的活动,揭示了米帝国主义的腐朽与没落,暴露出了日暮西山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空虚与迷茫……诸如此类。
——书的主题,还可以用比原文更大剂量的文本来阐释:自古文以载道,管中窥豹。《教父》一书,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经典,就是因为它脱离了黑帮小说的套路,以人性为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与潜在法则。《教父》不是一本书,它是一部人性嬗变演绎史,它不是表面上的黑帮源发史,而是人类社会所有的社团发展史,或者明确的说,它是部企业发展史。没错,《教父》中枪声不断,但它写的不是暴力,不是血腥,而是爱。
这是解读的第一步,有些人读到这一步,就以为完事了。
——错!读书,是用来应用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主题式解读,但主题式阅读不过是风过水面,虽涟漪无数但你心依旧。
主题式阅读,只会看到你想看到的,只会看到你心中固有的。
——只会强化读者内心中固有的偏见与不足。
所以有些朋友,读书破万卷,冥顽仍如故,就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只停留在第一步。
第二步:结构化阅读。
什么叫结构化阅读?
就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的那个破字,你必须要洞穿文字的迷障,把构成一本书的基本架构,给找出来。
怎么找呢?
就拿《教父》来说,这本书的架构,至少有三个。
潜在的,是思想的。
传递的,是情感的。
文字体现的,是人物的。
——那我们就从人物结构开始好了。
有了这个架构,就可以做情感解读,进而获得思想上的收益。
《教父》演绎的是黑帮唐·科里奥尼家族。第一代是开基创业者老唐,他有四个宝宝,三儿一女。
四个宝宝的性格概述,大宝凶,二宝怂,三宝胆大又聪明。唯一的女儿闭眼不看现实,只希望岁月静好那一种。
第三步:读出书中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是一个人的智力起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按照脑子里的想法来。如果你对世界的认知是错的,那么,你就会处处碰壁,事事不顺。
世界观错了,就好比在足球上场上,你按蓝球规则玩。在马拉松跑道上,起步你就玩百米冲刺。这世界上相当数量的人,不是没本事,不是没能力,只是因为世界观有点偏差,再有本事,也施展不出来。职场上被同事挤兑,情场上被情敌欺负,急得你天天跳高骂娘,也是枉然。
第四步:读出书中的人生观。
——所有的行业,都是黑道。
——都有着,只有局内人才知道的,苦与艰涩。
——所有的行业,都有老唐类型的开创者,有大宝类型的,逢人就比凶。有二宝类型的,逢人就比怂。有老唐女儿类型的,根本不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一门心思想让世界,按自己的想法来,不如意,就哭给你看。
2024-03-17 广告
推荐于2017-12-16
读书是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最快的方法。那么应该怎样读书呢?以下是我的思路:
首先要提出问题。你看这本书究竟要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还是只是随便浏览呢?在打开书之前,你先要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这一步是很多人漏掉的,大家已经习惯了读书就是为了考试,或者读书是为了消遣,所以根本不提问题,直接开卷。当你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时候,这种态度就不行了。
然后是浏览目录,理解作者的思路,并估计自己问题的答案在什么地方。这一步会引发你的思考,让大脑开始变的主动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同时还可以分清重点,把精力放在你不懂的地方,对你懂的地方则简单带过。这一步很重要,主动、活跃的大脑才能接受最多的新知识。
在阅读全文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做笔记。重复是学习之母。只看一遍书是记不住的,必须要多重记忆,最好是积极的记忆。做笔记就是一种最积极的重复记忆。它会让你思考、消化并牢记书的内容。日后看看笔记,就知道书的内容了,还可以作为读书数量的记录。
必须要说的是,以上几步是一般人看书略过的,所以能自己从书中获得知识的人很少。这几步会很花时间,甚至长过你看书本身。但是,你投资了这些时间进去,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假读书
2013-11-10
名人的读书方法 (做参考)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一是抄读法。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
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7、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8、杰克.伦敦的“饿狼式”读书法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9、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10、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11、冯亦代的“入戏”法
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12、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2013-11-10
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