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是听觉功能障碍的表现,根据纯音测听0.5kHz、1kHz、2kHz的平均听阈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听力损失分为5级:
轻度听力损失(26~40dB);
中度听力损失(41~55dB);
中重度听力损失(56~70dB);
重度听力损失(71~90dB);
极重度听力损失(大于91dB)。
听力下降可伴随耳鸣、眩晕、耳痛、头痛等症状,先天及后天的许多因素可引起听力下降,早防早治是关键。
类型
根据听力下降病变的部位及发生机制的不同分为5种类型:
传导性听力下降:外耳和中耳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内耳及蜗后神经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
混合性听力下降:当传导性听力下降与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同时发生时,就称为混合性听力下降。
中枢性听力下降:病变位于脑干与大脑,累及蜗神经核及其中枢传导通路、听觉皮质中枢时导致的听力下降。
伪聋:又称“诈聋”,患者的听觉系统无异常,需通过听力学检查来鉴别。
发生机制
传导性听力下降
经空气传入的声波,经过耳廓、耳道的收集,鼓膜的震动,听骨链的放大等等作用传导至内耳,以上任何部位的病变。如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听骨链中断、固定、鼓膜破裂、外耳道炎、耵聍栓塞等,都可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
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发生于内耳及蜗后神经的病变可导致声音信息的感知及传递的异常,由此造成听力减退或丧失。如突发性耳聋、衰老,噪音伤耳,部分抗生素、利尿剂等药物的耳毒性不良反应所导致的听力下降。
混合性听力下降
指传导性听力下降与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发病机制同时存在,如部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硬化症等。
中枢性听力下降
听神经以上的传导路径发生病变,如听神经瘤、脑栓塞、多发性硬化症等。
听力下降也称为听力损失,听力残疾或者听力障碍。
听力下降按照病变部位分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和混合性听力下降。传导性听力下降,主要是外耳和中耳病变所致,如鼓膜穿孔,纯音听力检查结果表现骨导听力正常气导听力下降,但一般不超过60dB HL。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是耳蜗毛细胞、听神经或听中枢等部位发生障碍所致。其中耳蜗毛细胞病变引起的为感音性听力下降也称为耳蜗性听力下降,常有重振现象,如药物中毒性耳聋。听神经或听中枢等部位的病变为神经性听力下降,又称蜗后性听力下降,听力表现为气导和骨导听力一致性下降。临床主要表现为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如听神经瘤。混合性听力下降具有传导性的原因,病因又有感应神经性的病因存在。如病程较长的分泌性中耳炎,纯音测听结果显示气导和骨导听力均下降,但气导听力下降更明显。听力下降也可以按照发病时间分为突发性耳聋、进行性耳聋和波动性耳聋,按照病变性质将听力下降分为器质性耳聋,功能性耳聋和伪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