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唐李绛善谏
1. 写出文言文翻译《唐李绛善谏》
【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启发】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打开胸怀,对于别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不听他人直言。
【原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
绛曰。陛下容纳直言。
故群臣敢谏。居易志在纳忠。
今罪之。恐天下箝口矣。
上悦而止。上尝责绛言太过。
绛泣曰。臣畏左右。
爱身不言。是负陛下。
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
上怒解。 先君曰。
李丞相、良臣也。好直谏。
不与小人为伍。李吉甫虽逢迎。
宪宗每以绛言为是。盖以其知无不言。
言无不中。故虽屡次犯颜。
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
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
2. 文言文翻译唐李绛善谏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3. 写出文言文翻译《唐李绛善谏》
【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
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启发】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打开胸怀,对于别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不听他人直言。
【原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口矣。上悦而止。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上怒解。
先君曰。李丞相、良臣也。好直谏。不与小人为伍。李吉甫虽逢迎。宪宗每以绛言为是。盖以其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故虽屡次犯颜。触怒上意。而仍能转辗陈言以启帝心。非立心忠正者。焉能至此。
4. 英语翻译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
【译文】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题解】罪:降罪、治罪通过李绛的哭诉,皇帝明白了李绛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所以转怒为喜.李绛是直谏,邹忌是讽谏.。
5. 宋濂善谏文言文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6. 香居善谏 的古文翻译
译文: 齐宣王盖大宫殿,大得有百亩地,厅堂设下三百扇门。
凭借齐国的强大,备办了三年没有能够盖成,群臣中没有敢于进谏的人。香居问齐宣王说:“楚王放弃先王的礼乐,而去做淫乐,臣斗胆问楚国有君主吗?”齐宣王说:“没有君主。”
“楚国的贤臣数以千计,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于进谏,臣斗胆问荆楚国有臣子吗?”齐宣王说:“没有臣子。” “现在君王盖大宫殿,占地超过百亩,设下了三百扇门。
凭齐国的强大,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没有敢劝说的人。
敢问大王有臣子吗?”齐宣王说:“没有臣子。”香居说:“臣请求退下。”
快步出去。齐宣王说:“香子请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我劝谏?我请求现在就停止修建宫殿。”
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记下:我品行不好,喜爱盖大宫殿,香子阻止了我。” 原文: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主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
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
扩展资料 《新序》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历史故事类编,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
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二卷。 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
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叶公好龙”典故就是出自此书。 《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该书的绝大部分条目都是对早期哲学或历史著作中的材料摘录后加以转述或直接照抄而成。这些著作主要是《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史记》、《战国策》以及《春秋三传》(其中刘向对《谷梁传》很有偏见)、《庄子》、《荀子》。
书中大多数历史故事集中在春秋时期,最后一卷(卷10)完全是汉代的故事。书中前5卷冠以“杂事”之名。
广常人世认为虽然这些卷的标题中有“杂”字,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范例藉以说明一个好的 *** 的基本因素。 其他各卷中,有的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卷六),有的赞扬大臣的全节和忠诚(卷七),有的赞扬义勇之士(卷八),有的讲述大臣的善谋(卷九和卷十)。
该书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学说,书中尤其强调统治者必须为人正直,要多听民众意见和留心贤能和有德之士——这些贤能之士不应动摇自己告诫和谴责残暴或愚蠢的国君的职责的建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序。
7. 《白居易传》古文翻译
《白居易传》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①,(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利于朕,朕实难奈。”
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
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胸怀博大。他在十五六岁时带着一册自己的文章,向著作郎吴地人顾况自荐。
顾况善文,不过性情浮躁,看不起别人,后辈的文章没有合他心意的。看过白居易的文章之后,顾况不由得把白居易请上门并友好地会见他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绝迹了,没想到遇见了您。”
白居易文辞富丽华美,尤其擅长于写诗文。他写的上百篇诗歌,都含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的弊病,补救政事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这些诗文)也常常流传到宫中。
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征召白居易到翰林做学士。三年五月又授予他左拾遗的官职。
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爱好文学的君主,破格提升自己,(因此)要用平生所学得的知识,上报君主的恩遇。白居易与河南的元稹交好,元稹由监察御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掾。
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奏疏呈上后没有回音。皇上又要封河东人王锷为宰相,白居易劝谏说:“宰相是皇上的辅佐大臣,不是贤良的人不能担当此职。
王锷强令他人供给物品、搜括百姓钱财,并以此来求得恩泽,不能让天下人认为您是得了王锷的进奉而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很没有好处的。”(皇上)这才取消了(让王锷当宰相的想法)。
皇上下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中上奏章(阻止此事)的人有十分之七八,白居易也当面向皇上谈论(自己的看法),言词十分激切。不久,他又请求停止河北用兵,(奏章)长达数千字,其中有很多话是别人不大愿意说出口的,(这些意见,皇上)有很多都听取采纳了。
只有劝谏不要任命承璀一事,因为言辞过于激切,皇上很不高兴,并对李绛说:“白居易这个小子,是我一手提拔而有了名位的,但对我却这般放肆,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李绛回答说:“白居易之所以冒着死罪,事无大小都要直言进谏,大概是因为要报答您大力提拔(的恩泽)罢了,决不是轻易进谏啊。
陛下要想广开谏诤的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进谏。”皇上说:“你说得对。”
从此,(白居易的劝谏)很多都被皇上听取采纳。
8. 故群臣敢谏故什么意思
意思是:所以大家(臣子们)才敢进谏。
《李绛善谏》
原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口矣。”上悦而止。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上怒解。(选自《二十四忠》)
译文:唐朝有个宰相。姓李。单名是一个绛字。很能够直谏。有一次、皇帝要办白居易的罪名。李绛说道。因为皇上能够容纳正直的说话。所以一班臣子们才敢尽心劝谏。白居易的本意。是贡献他自己的忠忱。现在皇上倘然把他办了罪名。恐怕天下的人。后来都要箝住了口嘴不敢讲话了。皇帝听了李绛的话。很是欢喜。才把这个办罪的念头停止了。有一次。皇帝责备李绛说。你的说话也太过分了。李绛就流着眼泪说道。假使我为了怕惧皇上身边的人。爱惜着自己的身子。不肯讲话。那是我负了皇上。假使我说了话。可是皇上不要听。这是皇上负我了。皇帝听了这一番话。怒气便消灭了。
此短文说李绛忠诚正直,反复陈说利弊,来启发皇帝。最后皇帝也虚心纳谏。
9. 故群臣敢谏故什么意思
意思是:所以大家(臣子们)才敢进谏。
《李绛善谏》原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
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居易志在纳忠,今罪之,恐天下箝口矣。”
上悦而止。上尝责绛言太过,绛泣曰:“臣畏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言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
上怒解。(选自《二十四忠》)译文:唐朝有个宰相。
姓李。单名是一个绛字。
很能够直谏。有一次、皇帝要办白居易的罪名。
李绛说道。因为皇上能够容纳正直的说话。
所以一班臣子们才敢尽心劝谏。白居易的本意。
是贡献他自己的忠忱。现在皇上倘然把他办了罪名。
恐怕天下的人。后来都要箝住了口嘴不敢讲话了。
皇帝听了李绛的话。很是欢喜。
才把这个办罪的念头停止了。有一次。
皇帝责备李绛说。你的说话也太过分了。
李绛就流着眼泪说道。假使我为了怕惧皇上身边的人。
爱惜着自己的身子。不肯讲话。
那是我负了皇上。假使我说了话。
可是皇上不要听。这是皇上负我了。
皇帝听了这一番话。怒气便消灭了。
此短文说李绛忠诚正直,反复陈说利弊,来启发皇帝。最后皇帝也虚心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