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结题报告
展开全部
一、数学阅读习惯须从低年级抓起
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理解。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很少,最初由老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无可非议。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老师应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慢慢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如: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地读题目。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让其余学生看书并指着题目听别人读。学生评价同伴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老师点评时要用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劲儿,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读题、仔细读题的习惯。读题前交给学生阅读任务,如:“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来完成题目?”读题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读,可以和同桌比赛等。读题时要求学生读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做到“眼”“口”“手”“想”一致,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学生读完题目后,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汇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语言包含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因此,数学阅读常需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
1.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概念、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关键图形、关键数据……“学会动手”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有时要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找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标明底和高,再想办法将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变化。通过剪、移、拼的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得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比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导他们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不同的是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表示一个实际的数也表示分率。
3.让学生学会置疑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新知的动机。例如:教学“简便算法”时,先出示一组题请学生“考考”老师,从中任选一题,教师都能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笔算验证。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后,学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自觉探索新知。
三、以活动作催化剂,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有大量时间,如果以活动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谜语等活动。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每天安排两个小组在固定的“数学故事会”上汇报交流,学生自主量化评比,每月表彰一次。也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数学王国”栏目,让学生自主办刊,要求每两天一期“数学趣味题”,全班学生先自主研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各小组汇报,最后由主办方负责给出谜底并汇报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还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数学知识竞赛,根据竞赛情况给所有学生授予称号,获每个称号5次晋级一次。如:数学之星→数学明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家……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学会学习数学”的教育目标。
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理解。刚入学的学生,识字量很少,最初由老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无可非议。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老师应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慢慢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如: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地读题目。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让其余学生看书并指着题目听别人读。学生评价同伴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老师点评时要用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鼓劲儿,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读题、仔细读题的习惯。读题前交给学生阅读任务,如:“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来完成题目?”读题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大声朗读,可以不出声地读,可以和同桌比赛等。读题时要求学生读到哪里手指到哪里,做到“眼”“口”“手”“想”一致,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学生读完题目后,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汇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语言包含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等。因此,数学阅读常需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
1.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概念、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关键图形、关键数据……“学会动手”的另一层意思是让学生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有时要根据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大胆主动地找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标明底和高,再想办法将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底、高的变化。通过剪、移、拼的动手操作,独立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得出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让学生学会比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在思维中确定所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引导他们分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如:在认识“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除法”“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分数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的除号、分数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不同的是比指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表示一个实际的数也表示分率。
3.让学生学会置疑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勇于探索新知的动机。例如:教学“简便算法”时,先出示一组题请学生“考考”老师,从中任选一题,教师都能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笔算验证。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后,学生的好奇心就化成了求知欲,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要自觉探索新知。
三、以活动作催化剂,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课外有大量时间,如果以活动作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外阅读习惯。例如:在班上开展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谜语等活动。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每天安排两个小组在固定的“数学故事会”上汇报交流,学生自主量化评比,每月表彰一次。也可以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数学王国”栏目,让学生自主办刊,要求每两天一期“数学趣味题”,全班学生先自主研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各小组汇报,最后由主办方负责给出谜底并汇报解题思路及解答过程。还可以每两周组织一次数学知识竞赛,根据竞赛情况给所有学生授予称号,获每个称号5次晋级一次。如:数学之星→数学明星→数学小博士→数学家……
总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学会学习数学”的教育目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