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和全日制普通高校有什么区别?

事业单位报考时填个人信息学历类别有全日制和全日制普通高校这两者有什么区别?请看清我所问的内容再回答谢谢我问的不是自考... 事业单位报考时填个人信息 学历类别有全日制和全日制普通高校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请看清我所问的内容再回答 谢谢 我问的不是自考
展开
 我来答
是柒柒啊vv
推荐于2019-09-29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74
展开全部

全日制和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区别如下:

1、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统招专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专科生的资格。统招专科和统招本科分别指全日制的专科和全日制的本科。全日制普通高校一般指通过普通高考,经过全日制入学考试进入的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2、全日制的定义是包含几乎所有招收全职学生的学校(例如公办、民办学校,公私合营学校,中外合营的学校等。)它是一个大范围的定义,比全日制的普通高校涵盖的范围要大。

扩展资料:

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统招专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专科生的资格。全日制专科、全日制本科即通常说的统招专科和统招本科。一般指通过普通高考,统招专升本,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就读的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毕业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学信网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中的学习类型为"普通",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

参考资料:全日制普通高校百度百科

百度网友a8bfb7f
推荐于2019-10-23 · TA获得超过59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26
展开全部

全日制和全日制普通高校区别:

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源主要来自全国普通高考,即通过每年六月份的普通高考录取入学,读完专科专业或本科专业所有课程,经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而取得大学专科(大专)或大学本科(大本)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可获得相应学位。

全日制:包含几乎所有招收全职学生的学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公私合营的学校,中外合营的学校等。

扩展资料:

学历类别分类(针对大学的本科、研究生):

  1. 普通(统招):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也就是四年制普通全日制本科。成绩合格可得到双证,学历证+学位证。

  2. 普通专升本(统招):省统一选拔招生,也就是二年制普通全日制本科。成绩合格可得到双证,学历证+学位证。

  3. 成人高考:需通过成人高考(学习方式:脱产、业余(夜大),函授)有双证和单证,证书上印有成人高等教育字样。

  4. 自考:考生参加单科考试,所有科目合格后,颁发学历证书。有双证的,也有单证的,证书上有自考委员会的章子。

  5. 电大:广播电视大学毕业,持有电大学历。

  6. 网络教育:即远程教育,有两种授课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授课,二是集中面授;毕业证书上印有网络教育字样。

以上学历第1类和第2类是属于普通全日制学历,也就是国家统招计划生,第3、4、5、6类属于社会成人教育大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燕aiwb
推荐于2019-09-25 · TA获得超过72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8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9万
展开全部

1、普通全日制是一种学历性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全日制学历。

2、全日制有可能是“全日制学历”,也有可能只是“全日制作息”。

3、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统招专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专科生的资格。全日制专科、全日制本科即通常说的统招专科和统招本科。一般指通过普通高考,统招专升本,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就读的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4、全日制则包含几乎所有招收全职学生的学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公私合营的学校,中外合营的学校等。


扩展资料:

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统招专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专科生的资格。全日制专科、全日制本科即通常说的统招专科和统招本科。一般指通过普通高考,统招专升本,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就读的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以下两个文件:各省教育厅派发的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也称为三方协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派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全国毕业生研究生报到证》。

毕业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学信网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中的学习类型为“普通”,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日制普通高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小6549
推荐于2017-09-02 · TA获得超过25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3.1万
展开全部
全日制 全日制教科书全日制的意思是周一到周五即正常工作时间上课。当然也可能只上4天或居然上6天课。跟吃住没有关系,只不过全日制的学校一般会提供食宿条件,因为天天都要在这上课嘛,但是象某些取证班、突击班等虽然是全日制的,却提供不了食宿。成人学校如果是全日制,一般会附注“脱产”加以提醒,意思是你没法一边上学一边工作了。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办学形式。
全日制本科是现在用人单位招聘的基本条件。全日制本科指:通过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考入一本、二本院校,国家统招同分毕业生,毕业获得国家教育部 派遣证明的毕业生!自考、成考(成教)、函授、电大均不属于全日制!
[编辑本段]全日制的历史
自1980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逐步由我国正规研究生教育的补充部分变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高级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同时对高级人才的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新时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经之路。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其发展规模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不相符合,200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约46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大约220万人,而研究生招生人数仅12万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6%和5.4%。阻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全日制教育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难在短时期内有跳跃式的发展,而非全日制则发展缓慢,尚不成气候,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非全日制所占的比例仅为9%(其中有一部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全日制)。
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社会所需,潮流所至,大势所趋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本文就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国最初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以下称同等学力),为了确保学位授予质量,早期的同等学力常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学习的方式,但是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对在职不离岗人员的影响较大,限制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规模的发展;同时在职人员不容易与全日制学生形成群体意识,也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986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先后颁布了《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开拓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研究生学位的学位获得新途径,同时明确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了一些旨在为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课程做准备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在职人员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生层次课程的场所,在教学上采用了在读不离岗的方式,成为在职人员获得研究生学位的主要途径之一。截至1998年底,通过这条途径获得研究生学位的有博士573名、硕士21599名。虽然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并不属于正规研究生学位教育,但是它的存在为在职人员申请研究生学位解决了所必需的课程教育问题,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对参加学习者的入学要求宽,时间选择的自由度大,近几年来深受学位申请者个人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欢迎。然而为了争取生源,个别单位常常在开班前的宣传中将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获得硕士学位联系在一起,在片面追求办学利润的状况下,导致一些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质量失控。尽管自1993年起,国务院学位办加强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先后实施的一些考试制度,从个别环节对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了控制。然而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学位申请者千方百计地采取一些不正规的手段对付这些质量关口,炮制假材料、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质量失控的趋势难以完全遏制,同等学力申请的学位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1991年,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设置了MBA、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博)士、MPA、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博)士等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规格单一的状况,为在职人员接受正规研究生教育开辟了一条途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高等专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也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但是经过几年的运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逐步向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靠拢的趋势,从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要求到学籍管理等无一不是沿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在就读专业学位的在职人员基本上都是脱产学习的,因此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虽然是在职人员,但是对他们教学培养依然没有摆脱全日制的模式。
从15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规模、质量和运作模式上。规模中包含着办学规模和专业覆盖面的问题;质量中有入学质量和教学质量两个层面的问题;运作模式中包括了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我国已经具备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社会环境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知识经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新名词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词汇。知识时代的脚步是飞速的、迅猛的、是不可阻挡的,8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发表的论文超过500万篇,科学知识的年增长率达到12.5%,知识老化周期为3~5年,人生一世所需要的80~90%的知识是靠在职学习的。在这种形势下经济结构与社会框架产生了极大的变动,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第一生产要素,科技创新和知识的扩大再生产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命线,智力资本开发和教育投资成为现代生活的主旋律。
社会的变革要求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秘书长张宝德指出,未来高等教育会出现六大转变:
1.知识的耐用性将大幅度减少,教育程度再不以学历为衡量标准,而是以一个"终身学习户口"概念代替;2.教育再无专利,大学教育的垄断会彻底崩溃,教育越来越趋向全球化;3.学习可以多点"进入"或多点"退出"。一生之中每个人都会随自己的需要多次进出教育体系,而不是象现在要有某个一定的读书年龄段,所受的教育可能以护照形式纪录,并随身携带进入教育体系;4.学大于教。即由学生决定教师教什么,尤其是当办学经费跟学生走的时候,更是市场主宰一切;5.各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激化。将会出现明星教授和前卫的大学;6.单一学历越来越少,一切要重新界定。
这六大转变的核心是终身教育,而非全日制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第一步。
就我国研究生教育本身来讲,也已经具备了发展非全日制教育的基本条件。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提供的资料,报考2001级研究生的总人数为460225人,其中应届生20万人,仅占43.5%。从报名专业来看,有5个专业的报名人数超过万人,其中MBA和法律硕士两项专业学位的报名人数为3.8万和1.8万,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三名。可见在职人员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同时也证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社会发展的迅猛态势与社会市场的强烈要求相比,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十分缓慢和滞后的。在截至1999年我国培养出的53万学位研究生中,科学学位约占90.1%,专业学位的约占9.1%;其中同等学力仅占4.2%。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过小不但影响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为什么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不起来呢?我认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三、我国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1.明确非全日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非全日制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五条中仅规定"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没有对非全日制下一个确定的定义。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界定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问题。
在西方先进国家,全日制(Full time)与非全日制(Parttime)的界定是以年学分值来划分的,即年学分值不足12学分的为非全日制。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观念较为淡薄,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界定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是以学生的社会身份来划分的。一般人们认为非全日制教育是指对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因此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非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划上了等号。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诚然非全日制的培养对象基本上是在职人员,但是这将这种表象特征作为定义依据的话,往往会掩盖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也会导致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和对内涵的扭曲。非全日制教育的本质在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实行对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双向选择,以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同时也达到了教育扩张的效果。如果片面地认为非全日制教育即成人教育的话,会导致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时只重视教育对象而忽视了更为本质的东西。
如今我国在职人员的在读研究生基本上是全脱产学习的,学校方面对他们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标准等都是套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一套制度,因此实质上在校的在职人员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这些现象正是由于我们对非全日制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不够清晰造成的。概念的不明确导致了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产生了偏差,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从入手。
因此明确非全日制教育的定义和定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理解非全日制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许多人认为非全日制教育是对那些以前没有机会或是没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文化补习教育或是职业培训。这种想法在社会上极有市场,严重阻碍了非全日制教育,特别是非全日制学历、学位教育的发展。
这种思想的根源何在?我认为这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对人们形成的一种封闭的、禁锢的习惯思维。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单向的封闭式教育体系,即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的单向阶段式的系统,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略、都不能逾越,中学毕业后自然就应该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而不是定向委培的话,高学历者再一次选择低一级的学历专业是不被允许的。例如,研究生毕业者再一次选读本科专业的行为是很难被人们接受和理解的。在传统的思想下,普通高校被认为是进行职业前教育的场所,而非全日制教育是属于职业后继续教育的范畴。继续教育又很容易同职业培训班、职工大学、成人学院等办学机构联系起来,因此非全日制教育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都较低。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该体现出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反映新时代的继续教育的理念,即多点进入和多次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的层次结构繁复、内容深邃、更新速度快、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多次教育的理念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而全日制教育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较为死板和僵硬,无法适应多次教育的要求。多次教育的理念能够通过非全日制教育来得到实现,人们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时间多次重返学校进行学习和充电。在高等教育即将实现大众化的未来,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将显得更为迫切。
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和理解非全日制教育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后盾。
3.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体制上的并轨在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同时对这两种形式教育,实行的是双轨制的管理办法,从招生、课程、学制、考核,到学生管理、专业设置、院系编成,甚至毕业文凭等都是不相同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间的区别已经不仅仅在于培养的形式上,它们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各占一块,互不侵犯,互不逾越,成为界线分明、相互独立的两个教育系统。这是因为我国在发展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起步阶段,考虑到在职人员长期脱离学校教育后,知识水平较低,若和应届生一样选择的话,将很难通过严格的正确入学考试。因此为了保障在职人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采取了成人高考的办法,即在职人员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选择考试,而另行组织考试,试卷难度与正规高考相比要容易一些。由于人口考试和基础不同,高校担心在职人员入学后无法根上普通班的学习为他们单独设班,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了一套新的培养方案,于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制等方面与普通班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培养以及毕业生数都受到国家严格的调控,高校基本上没有内部淘汰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教学质量的差距日益明显,导致了两种文凭的产生,最后使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体制上的分化。
直接导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体制分化的原因是质量问题,其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下的高校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双轨制的教育体系。质量问题快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声誉日下,最终只能对它敬而远之,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轨,提高非全日制教育的质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4.非全日制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从字面上看,非全日制即不是全天接受教育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非全日制教育的日学习量要比全日制少,因此要完成相同量的学习任务,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加上非全日制教育的培养对象,在职人员因工作上的需要,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实行弹性学制,使得在职人员能在一段较为宽松的时期内自由地进行学习。然而现行我国高校的学制比较僵硬,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已经成为高校的金科玉律,很难有所突破,因此许多在职人员只能全脱产学习,实际上接受全日制的教育。
为什么弹性学制的改革会如此艰难呢?除了高校后勤设施的问题外,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也是个关键问题。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改革的步伐是十分缓慢的,长期以来高校的课程一直以专业课为主,必修课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且课程的年次也是固定不变,因此现行的学分制只不过单纯地将原有的课程设定一定的学分值而已,没有将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时间的理念融入进来,因此我国学分制的改革是不彻底的。
没有完全学分制的支持,弹性学制是很难实现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也无法进一步深化。因此完全学分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
5.将非全日制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将校园视作一块"圣地"和"净土",把它比作"象牙塔",认为学校应该远离社会的"喧嚣"和世俗的"侵蚀"。虽然我们也经常说教育要面向社会,要服务社会,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阻挠了我们改革的步伐,总是担心学校是否会被社会的"不良风气"腐化,因此一谈到学校要开放就欲言又止、举步维艰。我们的办学实际上是封闭式的,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在这些保守思想的作崇下,我们人为地将以全日制教育为代表的学校教育与以非全日制为代表的社会教育加以强行区分,高等学校在介入社会教育时,没在将非全日制教育当作正规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来看待,而是将其圈起来,设立一个诸如成教学院、网络学院之类的机构,实际上是将非全日制教育置于正规教育的体系之外。
有些学校甚至将非全日制教育看作是一棵"摇钱树",只顾招生赚钱,不顾教学质量。由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两个系统,非全日制的质量即使是差了些也不会影响到全日制,在评估和统计的时候非全日制往往不加以考虑,所以某些学校对非全日制这块根本不加以重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疏于管理,使得一些不良学风肆意横行,例如集体考试作弊等,严重损害了非全日制教育的社会信誉。因此只有将非全日制教育纳入正规学校体系,使得非全日制教育能够影响,甚至冲击全日制教育,才会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
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本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名单可以在教育部网站上查询,其中211工程高校均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全日制普通高校生源主要来自全国普通高考。即通过每年6、7月份的普通高考录取入学,读完专科或本科所有课程,经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而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
211工程高校(112所)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部分211工程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大学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石油大学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兰州大学 新疆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编辑本段]其他非全日制高等教育
夜大、电大、自考、成教(包括函授和脱产)等高校学历都不属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但是国家也承认文凭,文凭上印有自学或成人字样。而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上只有普通高等学校字样,而无自学或成人字样。

参考资料: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解读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推荐于2017-10-12 · TA获得超过1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78%
帮助的人:2921万
展开全部
全日制和全日制普通高校区别在于:

1、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指办学水平至少要达到培养统招专科生的要求的学校,有招收全日制专科生的资格。全日制专科、全日制本科即通常说的统招专科和统招本科。一般指通过普通高考,统招专升本,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就读的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

2、全日制则包含几乎所有招收全职学生的学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公私合营的学校,中外合营的学校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