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星期四, 六月 22. 2006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已获硕士学位并正在攻读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邓亚萍是一个奇迹,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身高不足150cm的邓亚萍克服了身体条件上的不足,在乒乓体坛取得了令所有运动员都向往的辉煌战绩,而且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学习上的难题和困难,取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并且正在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剑桥大学博士进发,邓亚萍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又一块沉甸甸的金牌。邓亚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时时刻刻把自己的目标和祖国前途紧密相连,而且勇于超越自我。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不能写完整26个英文字母的运动员,成长为一个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口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纯英文撰写研究生论文和进行答辩的学生。邓亚萍说:“干任何事,我们都追求结果,但是,我们更应该看重过程。成功的结果中往往隐含着辛酸的付出与失败的历练。而失败的教训更让人刻骨铭心,自发图强。我走上求学之路,就是想求索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女子运动员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为什么中国乒乓球能称雄世界四十多年。我想通过学习,通过和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交流,促进我们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体育发展和世界体育发展做一点贡献。”
“我总能找到自己行的理由”
背景:邓亚萍5岁进入业余体校开始打球,9岁进入省体工大队乒乓球集训队,10岁进入市体委乒乓球队。因为身材矮小,成绩优秀的邓亚萍一直无缘进入河南省乒乓球队。
记者:你好像从小就挺“犟”的,是吗?据说当时教练认为你没发展前途,可你反而更加刻苦训练,挺不服的。你不服输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
邓亚萍:(很可爱地笑)对!我觉得是天生的一种性格吧!我7岁的时候就已经拿河南省(少年组)的冠军了。那时与我同龄的一批队员都进河南省队了,可我还没进省队,人家不要嘛,后来才进入市队。所以很不服气,心里都是憋着一股劲儿的,训练得也更苦。
记者:你好像从小就很明了自己的优缺点。
邓亚萍:是这样!我有局限性,个子矮。这一点我从小就知道。我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也跟我谈得特别清楚。父亲说,要打球,你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球速问题,身材不高,就必须把球打得快,这样才有进攻性;二是步伐问题,你个子矮,别人跑一步,你就要跑两步,所以你一定要跑得快。否则你就别打了,去上学。我那时10岁左右,他跟我谈得都非常直接。
记者:你不但“犟”,好像从小就挺自信?
邓亚萍:对,我从来不认为我不行,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打球的成绩一直不错的缘故吧。我从来没对自己失去过信心或者想放弃。不管你说我怎么样,我总能找到我自己行的理由。我有我个儿矮的好处,你有你个儿高的好处,没关系!
“没人认为我是乒乓奇才”
背景:1986年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13岁的邓亚萍创造了击败世界女子冠军的奇迹。1987年进入中国青年乒乓球队。一般来说,能拿全国冠军的队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基本上都能顺其自然地进国家队。但到了邓亚萍这儿,又是个例外。她只进了国家二队———中国青年队。一年之中,5次全国尖子选手比拼的队内大循环比赛,邓亚萍取得了4次第一,1次第二的优异成绩。一年后,一波三折地,邓亚萍终于进入国家队。
记者:有人说过你是乒乓奇才吗?说这个小姑娘简直太神了!
邓亚萍:(非常肯定地摇头)没有!也许观众这样觉得,但内行都不看好啊!包括进国家队,就是这样的成绩摆在面前,教练组几次讨论都不同意啊!可是教练有人家自己的道理呀!说以后绝对没有发展前途!打欧洲人怎么打?欧洲人的弧弦球拉得这么高,怎么打?很多的理由啊!我们的教练都是世界级的,他们见的人很多,眼光一般来讲也是不会错的。况且,在这个领域他们可选择的余地太大了,个子高的,手臂长的,心理素质好的,多的是,为什么一定要选你这样一个人?
记者:现在回过头来,你怎么看当年的一波三折?
邓亚萍:我想可能从我身上,会让很多的教练注重从各个方面综合地来评价队员,而不单单从身材上来看。同时,给那些身材不够好,或其他方面不算出色的运动员带来了信心。在我之后,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至少还有梦想。
“我就是要打服别人”
记者:看你打球时眼神挺凶的,打出好球你喊“漂亮”时,那个声调也够特别的。为什么在场上会那么“凶狠”?是有意的吗?
邓亚萍:(回味地笑)很多时候都是来自情不自禁,是很自然的一个流露。因为在场上你不可能装什么。那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一种气势上的鼓励。
(神情凝重起来)每打一场球,都像是在悬崖边上的感觉。因为即便你赢了球,别人都不一定看重你、看好你,何况你要输球?所以,我就是要打服别人,让别人信服。那种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一上场时,那种杀气呀,那种拼劲呀,你才会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成长过程,都与大家后来认识的邓亚萍有关。没有这段经历的话,我相信我不会是今天的邓亚萍。
记者:为什么你能在一个可以说是顶峰的状态保持那么久?
邓亚萍:因为我不希望让别人有机会。我只要能赢你的,就决不会输给你。无论是什么样的比赛,大的,小的,只要上场,我就要百分之百地付出。我就是要给对手造成一种压力,那就是邓亚萍是不可战胜的。
记者:要给对手造成这样的压力,需要实力。
邓亚萍:对!时间一长,对方就会想,我从来没赢过你,我有什么信心来赢你?对我来讲,我从来没输过你,我有什么道理输给你?就这意思,那么你的“势”就出来了。
记者:我觉得你把运动员身上的品格发挥到了极致。
邓亚萍:(笑)有时候,大家只是没有这种意识。就觉得小比赛嘛,输了也没关系!尤其是队内比赛,就更无所谓了。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小的比赛你很随意地输给他,就会给对方一种信心:哎,我也赢过她嘛!人都会这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一个运动员这样要求自己是非常难的。一年到头比赛那么多,你总有累的时候啊!
邓亚萍:没错!我也是人嘛!这就要靠平常一点一滴去做,每一场比赛都要求自己这样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意志品格。“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记者:想想你那时还是个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一般来说正是被呵护的时期。可听你谈你的成长、挫折、历练,包括辉煌,给我的感受是,有一种提前进入中年的境界。
邓亚萍:其实我们的运动生涯,几乎相当于常人一生的过程。拼搏、磨练、跌打、失败、顶峰的辉煌,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成长过程。这也是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会有经历两个人生的感觉。
记者:你的运动员生涯给你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邓亚萍:经历。不光是因为我拿了冠军什么的,我觉得它是训练人的一种过程。这种经历对我后面的人生非常重要。
记者:能不能总结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邓亚萍: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也许这就是我成功的一个经验吧。
关于冠军:“我只是要求我自己尽力”
记者:你怎么看你拿的那些冠军?
邓亚萍:我一直不是说非要去拿这个冠军,有的时候,真太难了!它会有很多的因素促成。重要的是每一场比赛,你是否把十分力都使了,该发挥的技术都发挥了,我只是要求我自己尽力。
记者:你怎么看待输呢?
邓亚萍:我凭什么输给你呀?我不比你傻,不比你笨,我训练比你刻苦,中国乒乓球队这种训练的条件,科研力量对你的帮助,教练、陪练、医生、后勤所有的一切,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比,你说我为什么输给你?总得让我有个理由吧!
关于转型:“了解自己,不要盲从”
记者:运动员都面临一个“二次择业”的问题,但成功转型的不太多。现在大环境给运动员提供的选择越来越多,你觉得作为运动员在“二次择业”时,该注意些什么?
邓亚萍:从1997年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任职到现在,其实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竞技运动员的退役问题。在我们将出版的一本《运动员指南》中,有一句大家一致认可的话,“当你进入运动员职业的第一天,你就应该知道,你最后的那一天,以及到那一天你该要去做什么”。了解自己,不要盲从。必须要有这种意识,你准备的时间越长,留给自己的时间就越多。因为学习也好,做其它事也好,都需要积累。
关于魅力:“魅力的根本是做人”
记者:走下球场的这几年,经历了高等学府的培养、国际组织的历练,各项活动的打磨,大家都觉得你更有大家风范,更有魅力了。你怎么看自己的魅力?
邓亚萍:我觉得做事情要有原则,或者说要有性格。什么叫魅力?往往这个人有点性格,可能魅力会更强一些,你要是平不塌的,可能魅力就小些。我也有我很鲜明的性格,我打球的时候给人印象太深了,哎哟,这么狠哪!(笑)球场上不能温柔啊!
其实我是非常随和的人,我对待任何人,无论他地位高低贵贱,都是一视同仁,都是平等的。大家看你很神秘,很高,但其实你就是个普通人。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这点,反而会让人感觉到你有更大的一种魅力,所以,魅力的根本是做人。
关于霸气:“该争的一定去争,但不是蛮争”
记者:一些球迷说,最喜欢你的一股子霸气。虽然你离开乒坛好几年了,但感觉你身上那股霸气一直还在。你现在处理事情、或者拍板时,是怎样的情形?
邓亚萍:我认为对的时候,我会非常坚持。特别是在国际组织里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该争的一定去争,但不是蛮争,要有研究,有理有据,据理力争。我在工作中也是善于听取大家意见的,哪怕你不对,我也会跟你讨论,起码要听听你的理吧。
有时候一个人闷头想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的,一旦说出来,自己都会觉得不对呀,站不住脚!人都会这样的,包括我自己。所以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喜欢跟几个人先讨论一下。
关于未来:“做好现在”
记者:以你现在的身份,你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或者困惑吗?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设计吗?
邓亚萍:运动员的转型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对你的期待和要求都比较高。正是因为你有名气,有成绩,所以你要付出的东西更多。辉煌,会附加给你很多的东西。所以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是很多,更加的要去努力。我现在想的最多的是:做好现在。
问:你为什么要去国外读研究生?
答:我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鼓励下,决心去国外,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和好的做法,引荐给我国体育界,同时,把我国一些好的经验,特别是乒乓球界的一些好的经验,介绍给外国同行。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体育交流。促进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问:你对中国乒坛的这种训练体制有何看法?
答:中国的这种特有体制能有效保证运动员的训练高水平,特别是女运动员在与男陪练的较量中,得到外国女运动员不可能有的磨砺与提高。一定程度上,这种好的训练体制体现了我国的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关系。
问:萨马兰奇在《从小脚女人到世界冠军》的序言中最后一段,对您做了这样的点评:你已经拥有了这把钥匙,世界准备接纳你。你如何理解?
答:中国运动员在各种体育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缺乏和世界同仁的交流,特别是,在赛场上取得好的成绩时,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只能通过翻译回答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所以,萨马兰奇主席希望中国运动员学好英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把中国的体育成就展示给世界,使体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一种渠道和动力。
问:你对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怎么看?
答: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都应该抓,应该两条腿走路,把这两种事业都搞好。不仅中国这样,在英国也是这样,他们在搞好全民健身、健康的同时,也加强竞技体育的发展。
问:竞技体育对我国发展的贡献?
答:竞技体育场上那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问:从事体育事业往往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脱节的情况,你在比赛中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的?
答:参加比赛需要优秀的技战术、稳定的心理以及钢铁般的意志。两个优秀运动员比赛,技战术和稳定心理都不差上下,谁能笑在最后,关键在于谁的意志更坚强,谁能在最后再坚持一下。事实上,在最后要再坚持一下是很难的,要真正在比赛的关键阶段做到,全在于平常的磨练。
此外,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有一种想法:把平时的训练看作是在比赛,这样你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球的处理。长期如此,就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做到比赛时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问,你对清华大学有何感受,对外语系有何寄语?
答:清华大学学风朴实,我刚来这里上学时,感到学习压力大,但是,我一想到自己的过去的经历,马上就信心大增,加上清华各位老师的潜心教育,感觉到只要我努力学习,我就能把学习搞好,对于清华外语系来说,要找回自信,把自己的事业做好,把外语学好,学得突出,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问:你对清华学子有什么话要讲?
答:清华学生多数希望出国留学,作为在国外留学的清华人,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牢记报效祖国这一使命,学成后回国服务。
关于学习——跨越道道难关
其实,邓亚萍在英国的硕士学习不过一年时间。从2001年9月开始,她来到诺丁汉大学,直到2002年9月修完学业。虽然时间不长,但邓亚萍仍然收获很多。
邓亚萍: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课,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就是第二种办法。
坦率地说,刚开始我曾担心语言,可到了后发现,我在清华大学学的英语专业已足够应付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课题的专业语言方面。特别是前三四个月,我为此花费的工夫比较多。
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的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直到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
而且我修的专业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个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
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关于专业——敢为天下之先
“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沾不上边的冷门专业,成就了邓亚萍的硕士学位。不过体育出身的她不可能放弃为之奋斗很久的竞技场。
邓亚萍:之所以选这个专业,还是和自身经历有关。打球时和退役后,总有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开始我也没在意,只是简单地回答:“因为中国这方面的基础好,人多,选材面宽,训练体制也好。”可问的人多了,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同时觉得自己并未找到根本答案,这个常见的问题的确值得好好研究一下。后来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我更加认识到,要想让外国人了解这个问题,并最终了解中国,就必须找到根源。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最终,我选择了这个冷门专业。而我选择的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
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并不到位。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得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是中国政府体育政策的制定。国家负担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退役后还能包分配,如此高额投入必然换来成绩的提高;第二是专业体制的训练模式。它能保证运动员以专业的标准训练,而且还有男帮女的训练模式,女选手的成绩自然提高很快;第三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妇女都处在被压迫的地位,但也正因为这样,才磨练了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到新中国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中国妇女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关于未来—为中国体育尽我绵薄力量
从运动员到学子,抑或说从勇者到智者,6年的学业令邓亚萍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而此时的她并没有得意忘形。
邓亚萍:我是国家培养的。我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以我的所学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哪怕一点点贡献。
在论文里,我也写了一些关于中国体育今后发展的建议。按照我的设想,我希望能够从事一些宏观的、有关体育政策制定方面的工作。但说实话,我还没有更具体的设想。我是体育总局派出来学习的,所以回国后要先向总局汇报我的学习情况,让他们了解我这一年都学了些什么。
至于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我认为,我并不仅仅代表我自己,我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我希望在国外的学习能够帮助自己在国际体育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我感觉现在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更深刻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便可以尽量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已获硕士学位并正在攻读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邓亚萍是一个奇迹,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身高不足150cm的邓亚萍克服了身体条件上的不足,在乒乓体坛取得了令所有运动员都向往的辉煌战绩,而且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学习上的难题和困难,取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学士学位、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并且正在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剑桥大学博士进发,邓亚萍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了又一块沉甸甸的金牌。邓亚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时时刻刻把自己的目标和祖国前途紧密相连,而且勇于超越自我。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不能写完整26个英文字母的运动员,成长为一个不仅能熟练掌握英语口语,自如地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纯英文撰写研究生论文和进行答辩的学生。邓亚萍说:“干任何事,我们都追求结果,但是,我们更应该看重过程。成功的结果中往往隐含着辛酸的付出与失败的历练。而失败的教训更让人刻骨铭心,自发图强。我走上求学之路,就是想求索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女子运动员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为什么中国乒乓球能称雄世界四十多年。我想通过学习,通过和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交流,促进我们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体育发展和世界体育发展做一点贡献。”
“我总能找到自己行的理由”
背景:邓亚萍5岁进入业余体校开始打球,9岁进入省体工大队乒乓球集训队,10岁进入市体委乒乓球队。因为身材矮小,成绩优秀的邓亚萍一直无缘进入河南省乒乓球队。
记者:你好像从小就挺“犟”的,是吗?据说当时教练认为你没发展前途,可你反而更加刻苦训练,挺不服的。你不服输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吗?
邓亚萍:(很可爱地笑)对!我觉得是天生的一种性格吧!我7岁的时候就已经拿河南省(少年组)的冠军了。那时与我同龄的一批队员都进河南省队了,可我还没进省队,人家不要嘛,后来才进入市队。所以很不服气,心里都是憋着一股劲儿的,训练得也更苦。
记者:你好像从小就很明了自己的优缺点。
邓亚萍:是这样!我有局限性,个子矮。这一点我从小就知道。我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也跟我谈得特别清楚。父亲说,要打球,你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球速问题,身材不高,就必须把球打得快,这样才有进攻性;二是步伐问题,你个子矮,别人跑一步,你就要跑两步,所以你一定要跑得快。否则你就别打了,去上学。我那时10岁左右,他跟我谈得都非常直接。
记者:你不但“犟”,好像从小就挺自信?
邓亚萍:对,我从来不认为我不行,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打球的成绩一直不错的缘故吧。我从来没对自己失去过信心或者想放弃。不管你说我怎么样,我总能找到我自己行的理由。我有我个儿矮的好处,你有你个儿高的好处,没关系!
“没人认为我是乒乓奇才”
背景:1986年在郑州市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13岁的邓亚萍创造了击败世界女子冠军的奇迹。1987年进入中国青年乒乓球队。一般来说,能拿全国冠军的队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基本上都能顺其自然地进国家队。但到了邓亚萍这儿,又是个例外。她只进了国家二队———中国青年队。一年之中,5次全国尖子选手比拼的队内大循环比赛,邓亚萍取得了4次第一,1次第二的优异成绩。一年后,一波三折地,邓亚萍终于进入国家队。
记者:有人说过你是乒乓奇才吗?说这个小姑娘简直太神了!
邓亚萍:(非常肯定地摇头)没有!也许观众这样觉得,但内行都不看好啊!包括进国家队,就是这样的成绩摆在面前,教练组几次讨论都不同意啊!可是教练有人家自己的道理呀!说以后绝对没有发展前途!打欧洲人怎么打?欧洲人的弧弦球拉得这么高,怎么打?很多的理由啊!我们的教练都是世界级的,他们见的人很多,眼光一般来讲也是不会错的。况且,在这个领域他们可选择的余地太大了,个子高的,手臂长的,心理素质好的,多的是,为什么一定要选你这样一个人?
记者:现在回过头来,你怎么看当年的一波三折?
邓亚萍:我想可能从我身上,会让很多的教练注重从各个方面综合地来评价队员,而不单单从身材上来看。同时,给那些身材不够好,或其他方面不算出色的运动员带来了信心。在我之后,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至少还有梦想。
“我就是要打服别人”
记者:看你打球时眼神挺凶的,打出好球你喊“漂亮”时,那个声调也够特别的。为什么在场上会那么“凶狠”?是有意的吗?
邓亚萍:(回味地笑)很多时候都是来自情不自禁,是很自然的一个流露。因为在场上你不可能装什么。那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一种气势上的鼓励。
(神情凝重起来)每打一场球,都像是在悬崖边上的感觉。因为即便你赢了球,别人都不一定看重你、看好你,何况你要输球?所以,我就是要打服别人,让别人信服。那种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一上场时,那种杀气呀,那种拼劲呀,你才会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成长过程,都与大家后来认识的邓亚萍有关。没有这段经历的话,我相信我不会是今天的邓亚萍。
记者:为什么你能在一个可以说是顶峰的状态保持那么久?
邓亚萍:因为我不希望让别人有机会。我只要能赢你的,就决不会输给你。无论是什么样的比赛,大的,小的,只要上场,我就要百分之百地付出。我就是要给对手造成一种压力,那就是邓亚萍是不可战胜的。
记者:要给对手造成这样的压力,需要实力。
邓亚萍:对!时间一长,对方就会想,我从来没赢过你,我有什么信心来赢你?对我来讲,我从来没输过你,我有什么道理输给你?就这意思,那么你的“势”就出来了。
记者:我觉得你把运动员身上的品格发挥到了极致。
邓亚萍:(笑)有时候,大家只是没有这种意识。就觉得小比赛嘛,输了也没关系!尤其是队内比赛,就更无所谓了。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小的比赛你很随意地输给他,就会给对方一种信心:哎,我也赢过她嘛!人都会这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一个运动员这样要求自己是非常难的。一年到头比赛那么多,你总有累的时候啊!
邓亚萍:没错!我也是人嘛!这就要靠平常一点一滴去做,每一场比赛都要求自己这样做,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意志品格。“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记者:想想你那时还是个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一般来说正是被呵护的时期。可听你谈你的成长、挫折、历练,包括辉煌,给我的感受是,有一种提前进入中年的境界。
邓亚萍:其实我们的运动生涯,几乎相当于常人一生的过程。拼搏、磨练、跌打、失败、顶峰的辉煌,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成长过程。这也是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会有经历两个人生的感觉。
记者:你的运动员生涯给你的最大财富是什么?
邓亚萍:经历。不光是因为我拿了冠军什么的,我觉得它是训练人的一种过程。这种经历对我后面的人生非常重要。
记者:能不能总结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邓亚萍: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能管住自己。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也许这就是我成功的一个经验吧。
关于冠军:“我只是要求我自己尽力”
记者:你怎么看你拿的那些冠军?
邓亚萍:我一直不是说非要去拿这个冠军,有的时候,真太难了!它会有很多的因素促成。重要的是每一场比赛,你是否把十分力都使了,该发挥的技术都发挥了,我只是要求我自己尽力。
记者:你怎么看待输呢?
邓亚萍:我凭什么输给你呀?我不比你傻,不比你笨,我训练比你刻苦,中国乒乓球队这种训练的条件,科研力量对你的帮助,教练、陪练、医生、后勤所有的一切,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比,你说我为什么输给你?总得让我有个理由吧!
关于转型:“了解自己,不要盲从”
记者:运动员都面临一个“二次择业”的问题,但成功转型的不太多。现在大环境给运动员提供的选择越来越多,你觉得作为运动员在“二次择业”时,该注意些什么?
邓亚萍:从1997年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任职到现在,其实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竞技运动员的退役问题。在我们将出版的一本《运动员指南》中,有一句大家一致认可的话,“当你进入运动员职业的第一天,你就应该知道,你最后的那一天,以及到那一天你该要去做什么”。了解自己,不要盲从。必须要有这种意识,你准备的时间越长,留给自己的时间就越多。因为学习也好,做其它事也好,都需要积累。
关于魅力:“魅力的根本是做人”
记者:走下球场的这几年,经历了高等学府的培养、国际组织的历练,各项活动的打磨,大家都觉得你更有大家风范,更有魅力了。你怎么看自己的魅力?
邓亚萍:我觉得做事情要有原则,或者说要有性格。什么叫魅力?往往这个人有点性格,可能魅力会更强一些,你要是平不塌的,可能魅力就小些。我也有我很鲜明的性格,我打球的时候给人印象太深了,哎哟,这么狠哪!(笑)球场上不能温柔啊!
其实我是非常随和的人,我对待任何人,无论他地位高低贵贱,都是一视同仁,都是平等的。大家看你很神秘,很高,但其实你就是个普通人。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这点,反而会让人感觉到你有更大的一种魅力,所以,魅力的根本是做人。
关于霸气:“该争的一定去争,但不是蛮争”
记者:一些球迷说,最喜欢你的一股子霸气。虽然你离开乒坛好几年了,但感觉你身上那股霸气一直还在。你现在处理事情、或者拍板时,是怎样的情形?
邓亚萍:我认为对的时候,我会非常坚持。特别是在国际组织里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该争的一定去争,但不是蛮争,要有研究,有理有据,据理力争。我在工作中也是善于听取大家意见的,哪怕你不对,我也会跟你讨论,起码要听听你的理吧。
有时候一个人闷头想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的,一旦说出来,自己都会觉得不对呀,站不住脚!人都会这样的,包括我自己。所以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喜欢跟几个人先讨论一下。
关于未来:“做好现在”
记者:以你现在的身份,你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或者困惑吗?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设计吗?
邓亚萍:运动员的转型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对你的期待和要求都比较高。正是因为你有名气,有成绩,所以你要付出的东西更多。辉煌,会附加给你很多的东西。所以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是很多,更加的要去努力。我现在想的最多的是:做好现在。
问:你为什么要去国外读研究生?
答:我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鼓励下,决心去国外,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的东西和好的做法,引荐给我国体育界,同时,把我国一些好的经验,特别是乒乓球界的一些好的经验,介绍给外国同行。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体育交流。促进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问:你对中国乒坛的这种训练体制有何看法?
答:中国的这种特有体制能有效保证运动员的训练高水平,特别是女运动员在与男陪练的较量中,得到外国女运动员不可能有的磨砺与提高。一定程度上,这种好的训练体制体现了我国的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关系。
问:萨马兰奇在《从小脚女人到世界冠军》的序言中最后一段,对您做了这样的点评:你已经拥有了这把钥匙,世界准备接纳你。你如何理解?
答:中国运动员在各种体育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缺乏和世界同仁的交流,特别是,在赛场上取得好的成绩时,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只能通过翻译回答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所以,萨马兰奇主席希望中国运动员学好英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把中国的体育成就展示给世界,使体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一种渠道和动力。
问:你对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怎么看?
答: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都应该抓,应该两条腿走路,把这两种事业都搞好。不仅中国这样,在英国也是这样,他们在搞好全民健身、健康的同时,也加强竞技体育的发展。
问:竞技体育对我国发展的贡献?
答:竞技体育场上那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影响着中国年轻一代,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问:从事体育事业往往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脱节的情况,你在比赛中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的?
答:参加比赛需要优秀的技战术、稳定的心理以及钢铁般的意志。两个优秀运动员比赛,技战术和稳定心理都不差上下,谁能笑在最后,关键在于谁的意志更坚强,谁能在最后再坚持一下。事实上,在最后要再坚持一下是很难的,要真正在比赛的关键阶段做到,全在于平常的磨练。
此外,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有一种想法:把平时的训练看作是在比赛,这样你就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量,认真对待每一个球的处理。长期如此,就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做到比赛时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问,你对清华大学有何感受,对外语系有何寄语?
答:清华大学学风朴实,我刚来这里上学时,感到学习压力大,但是,我一想到自己的过去的经历,马上就信心大增,加上清华各位老师的潜心教育,感觉到只要我努力学习,我就能把学习搞好,对于清华外语系来说,要找回自信,把自己的事业做好,把外语学好,学得突出,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问:你对清华学子有什么话要讲?
答:清华学生多数希望出国留学,作为在国外留学的清华人,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牢记报效祖国这一使命,学成后回国服务。
关于学习——跨越道道难关
其实,邓亚萍在英国的硕士学习不过一年时间。从2001年9月开始,她来到诺丁汉大学,直到2002年9月修完学业。虽然时间不长,但邓亚萍仍然收获很多。
邓亚萍: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课,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就是第二种办法。
坦率地说,刚开始我曾担心语言,可到了后发现,我在清华大学学的英语专业已足够应付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课题的专业语言方面。特别是前三四个月,我为此花费的工夫比较多。
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的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直到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的时候,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
而且我修的专业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个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
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关于专业——敢为天下之先
“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沾不上边的冷门专业,成就了邓亚萍的硕士学位。不过体育出身的她不可能放弃为之奋斗很久的竞技场。
邓亚萍:之所以选这个专业,还是和自身经历有关。打球时和退役后,总有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开始我也没在意,只是简单地回答:“因为中国这方面的基础好,人多,选材面宽,训练体制也好。”可问的人多了,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同时觉得自己并未找到根本答案,这个常见的问题的确值得好好研究一下。后来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我更加认识到,要想让外国人了解这个问题,并最终了解中国,就必须找到根源。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别人。
最终,我选择了这个冷门专业。而我选择的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
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并不到位。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我得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是中国政府体育政策的制定。国家负担运动员的衣食住行,退役后还能包分配,如此高额投入必然换来成绩的提高;第二是专业体制的训练模式。它能保证运动员以专业的标准训练,而且还有男帮女的训练模式,女选手的成绩自然提高很快;第三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妇女都处在被压迫的地位,但也正因为这样,才磨练了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到新中国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中国妇女爆发出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关于未来—为中国体育尽我绵薄力量
从运动员到学子,抑或说从勇者到智者,6年的学业令邓亚萍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蜕变。而此时的她并没有得意忘形。
邓亚萍:我是国家培养的。我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以我的所学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哪怕一点点贡献。
在论文里,我也写了一些关于中国体育今后发展的建议。按照我的设想,我希望能够从事一些宏观的、有关体育政策制定方面的工作。但说实话,我还没有更具体的设想。我是体育总局派出来学习的,所以回国后要先向总局汇报我的学习情况,让他们了解我这一年都学了些什么。
至于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我认为,我并不仅仅代表我自己,我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我希望在国外的学习能够帮助自己在国际体育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我感觉现在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更深刻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便可以尽量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