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

 我来答
新野旁观者
2018-07-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新野旁观者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06273 获赞数:787083
从事教育行业30年资深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本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策略、模式的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改变,在教学行为上得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提高。

1、“数学焦虑”与数学教学的背景

在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数学的焦虑,即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教师对数学教学现状的无奈,让数学教学出现一种畸形发展的状况。请看下面一则报道:

针对中国选手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屡获佳绩的现象,一位带队参加国际“奥赛”的领队这样描述中国小选手,“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的时候眼睛才会发亮”;北京师范大学刘兼副教授说:“在‘奥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意再接触任何一个数学符号”;数学家张奠宙则说:“他们对考试以外的题目毫无兴趣,更缺乏对科学、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探索精神和好奇感”。[1]

这则报道说明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畸形发展的现状,即使是一些在数学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为参加各类国际比赛而苦苦煎熬,也磨灭了其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对于普通的中学生,在这当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则更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曾对某农村学校作过跟踪调查,从初一到初三,数学的学困生明显呈上升趋势,以50人的一个教学班为例,初一数学成绩不及格者,一般在5—10人左右,即不及格率为10%—20%;初二数学成绩不及格在8—15人左右,不及格率为16%—30%;初三上学期成绩不及格在20—25人左右,不及格为40%—50%,其中特差生有5人(低于40分)占10%;而初三下学期之后适应性考试及模拟考试,成绩有回升现象,不及格率为30%—40%。这一现象明显揭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①当前的数学内容抽象性太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②应试教育对学生提出了片面的而又过高的要求,使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③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学困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的重大课题。

2、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已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到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呼声就愈来愈高。对于何谓“素质”,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素质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2] 燕国材教授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时指出,素质教育有一个目的三大任务。一个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双基”,第二大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

由于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强烈呼吁和热烈讨论,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而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生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5]

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就是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出版。虽然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也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但在教学实践缺乏可操作的材料,难于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素质教育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6]

何谓“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③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

(1)数学教育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7]

数学观的改变使数学教育研究更加的深入,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就是所谓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按照这一观念,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样“学数学就是做数学(‘Knowing’ mathematics is ‘doing’ mathematics)”,也即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8]

3、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3.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3.1.1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境之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与人的直觉相反的数学问题,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圆时,我们可设计这样一道题: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假如我们在地球外面套了一个大球,它的大圆周长比赤道仅长1米。问地球和它外面套的大球之间的空隙能不能钻过一只老鼠?

这样的问题学生凭直觉会说:不能。然后引导学生去计算,学生计算后才会发现居然能够钻过一只老鼠,从而让学生体味数学知识的妙用。

3.1.2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通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到“利润”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已去作社会调查,获得利润的知识,自主探究利润问题。

3.2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容易逆反但可塑性强,因此情感教育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健康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平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于调控情绪,常凭自己的好恶来确定学习方向,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格外努力,不感兴趣的知识就勉强而学。情绪好时学习主动,情绪差时就厌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善于设置有情趣的数学问题,也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对他们通过谈心进行情绪调整。同时让学生学会自我调理,善于稳定情绪,减少焦虑,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

3.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调查表明,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知识有75%—80%是他们离校后通过自学和科研来获得。根据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3.3.2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3.3.3语言习惯

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先就要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整理。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思维的整理。作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习惯。

3.3.4质疑习惯

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奖励,努力创造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发展更高层次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最佳氛围。

3.3.5交流讨论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例题、习题,不要急于讲解,要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领悟其中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向,然后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然后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养成讨论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素质是“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9] 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互相协作的精神,是数学观念更新与时代发展所赋予数学素质教育的新使命。(参考[10])

4、数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探讨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参考[11]),它体现了以下三个过程:

一、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教师的指导过程:

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