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骑士崛起》终章到底会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这个地球上的某些国家与地区而言(比如基尼系数超0.5的某朝),片中某些台词可能具有煽动性;可我依然不认为影片最终会在那些地区真的蛊惑起不和谐的人心。原因很简单:抛开飘渺的现实基础,即使在其自身设定框架内,TDKR也完全没有达到应有的执行力度,空头的煽动等于没煽动。
“风暴即将来临。”预告片中的赛琳娜(Selina Kyle)如是说。可惜,迎接观众的,不要说是法国大革命那样规模的社会动荡,就算以我们最耳熟能详的“群众事件”标准来看,电影对社会矛盾的展示也是极端肤浅的——影片中压根就看不到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或者作为市民代表的“群体”,更不用提对阶层矛盾的直接或间接展现了。你以为像TDK结尾那种对一般民众心理与行动的反映会得以发扬?你以为本片会像《双城记》那般描绘普通民众在革命漩涡中既可敬又可怕的两面性?对不起,诺兰哥这次似乎把“人民”给忘了:观众能看到与感觉到的——正如伟大某朝最擅长的辞令——只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恶势力”,却没有“不明真相的群众”,更不用提对后者行动逻辑的审视与反思了。
有没有“人民”真的很重要么?如果编导借剧中人物之口,多次强调普通群众的作用,而且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派,似乎都以“人民”行动起来了为骄傲;那么,对于群众的表现就不能止步于“背景”,而必须像TDK结尾那样、真真正正让“人民”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机元素。
到了这最终章《黑暗骑士崛起》(TDKR),着眼于更大规模的现实主义元素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了。确切的说,诺兰似乎有意将当前美国的社会形态与社会矛盾浓缩到这一集当中去——至少按照他在很多访谈中透露出来的想法,这黑骑士第三部曲是奔着《双城记》那样的表现力度去的。
听着都令人激动不是?而且颇有实现的可能。《双城记》所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压迫与反抗、以及革命胜利后的“多数暴政”;TDKR虽说不是直接反映2011“占领华尔街”运动嘛,至少不少台词都影射“99%与1%的人之间的对抗”,因而似乎能够稳妥地将这第三集的现实主义基调提高到“社会阶层矛盾”这个级别。
可是,即使在看电影之前,我也觉得TDKR这样的“宏图大志”有些冒险。首先,关于“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否能代表“美国社会典型矛盾”,我表示深刻怀疑。该运动最后沦为光怪陆离的秀场以及随后的不了了之,基本上说明它根本反映不了那些最紧迫的社会矛盾。此外,“什么是紧迫矛盾”且不谈——不管当前美国有什么社会矛盾——它们紧迫的“程度”是否达到了电影企图描绘的“阶层革命”的地步?我不认为现实中的美国社会矛盾有那么“山雨欲来风满楼”,也不认为大多数美国人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只等一场由Bane老湿“们”发起的风暴来重新定义一切。在我看来,如果电影赖以激发思考的现实基础不存在,电影的现实性不说完全坍塌吧,至少会被削弱很多。对于依然过得惬意自如的绝大多数美国观众来说,过分强调该片的现实性更像是噱头而非电影的实际卖点。
在《蝙蝠侠初养成》(Batman Begins)之前,恐怕没人有过这方向的全面尝试。毕竟,漫画英雄这种注定要在不断的狗血情节中涅槃轮回的东东,实在离现实有些远。但是,诺兰哥非常聪明地发现了漫画与现实最易互通之处,那就是角色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传递的可以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角色情感。至于基调的黑暗,那个其实和“现实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当然,在后9.11时代,任何对“英雄”的演绎,都会被多愁善感的人士赋予现实意义——这在美国“文艺评论”这个最多愁善感的圈子里更无法避免。所以,到2008年《暗黑骑士》(The Dark Knight)上映时,舆论似乎更加认定诺兰是想在完全现实的设定里“重新定义”超级英雄。小丑那无法捉摸的极端无政府主义疯狂,不就是现实中让美国人民心烦心悸、却又无法根除的恐怖主义隐患么?
作为标准的懒人,我向来懒得对电影做过多的深入思考,并且信奉“电影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样的教条。关键是,我从来不以为应该从“电影让人思考了什么”来评价影片,最多可以探究一下“电影是如何让人那样思考”。所以,TDK于我,基本上就是一部戴了漫画人物外套的《盗火线》(Heat),可以归属于城市犯罪史诗(urban crime saga)类型。不过,我得承认,影片引发人产生现实性思考的“方式”是很令人激爽的:除了主题昭显的“制度化正义”VS.“无序的恐怖”、以及“制度化正义的脆弱性”外,影片影射小布什后期挑战个人自由与隐私的反恐方式、以及结尾类似“囚徒困境”的“双船抉择”都是神来之笔;这使得影片的现实主义氛围,从对有限角色的生动演绎,引申到所有观众都能认同参与的现实争议。从第一集的个人心路历程展示,到第二集大众心理反应,“黑骑士”系列现实化的方向,似乎是由内而外、由个体而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