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笔记内容的来源
以下是我常用的来源以及应对方法
微博——行业名人的有用看法,工具推荐,思路分享之类的内容,用Pocket收藏
浏览网页——使用Pocket记录下优秀内容
博客——好的文章收藏至Pocket,如果优质内容很多就用Feedly订阅
与人的交流——与优秀的人谈话往往能让自己有很大提升,回家后使用Weavi记笔记
读书——书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智慧。会用Weavi写读书笔记
自己的思考——写在Weavi
除了他人处借鉴来的内容外,自己每次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同样十分重要。记录下思考过程,可以使得在隔了一段时间遇到相似问题时,通过翻看原来的记录,回忆起当时的思考过程,提高效率。
我本人每次都会把思考过程用素描本记录下来,搞产品设计的可以参考《用户体验草图设计工具手册》 ,其他领域可以百度 Visual Thinking
2. 初步筛选之后
从看到内容到使用内容,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初步筛选信息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包括墙外的google之类,VPN什么的买一个也就十几块钱一个月,不算贵。
收藏与管理
收藏是为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收藏内容的管理难度,我只用一个工具干这件事(各种产品自带的收藏功能,我基本不会用,因为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记不住自己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收藏了什么东西,就跟别提以后的仔细阅读了)。挑选时优先考虑,我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阅读时的体验要好,包括字体,排版,功能交互等
- 支持多平台信息同步
- 会自动屏蔽网页中的无关内容
- 有简单的管理功能,比如加星,标记,存档,协同管理等
- 收藏功能能够在大多数产品中使用,比如桌面端浏览器,移动端浏览器,各种app中
曾经使用过Evernote剪藏,浏览器收藏夹,Pocket,email,其中 Evernote 和 Pocket 表现的都很优秀。
但是我最终选择了Pocket。因为Evernote作为写作工具和收藏工具的结合,而原创笔记部分我都是在 Weavi 中进行,Evernote的编辑部分对我也就是多余的。至于为什么不用Evernote来记笔记,我会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相比之下,Pocket只为收藏和阅读存在,并没有“编辑”的相关功能,界面也就比Evernote简洁很多。可以参考下图
Pocket截图
Pocket截图
深度阅读与记录思考
这部分的目标是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成原理,并进行内化掌握,为日后自己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支持。收集到的内容,究竟有多大程度能被自己利用,主要就是看这部分了。
我一般会把这部分时间安排在晚上或是周末,选择一个利于进入沉浸阅读思考状态的时间与环境。旁边会准备着纸,笔,随时进行记录。并且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比如
- “这篇文章实际上讨论是关于什么的问题?”
- “这些内容可以被归纳到我所掌握的体系的什么部分?”
- “和这部分其他内容有什么关系?”
- “以后可能会被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环节的产出物,一般是一些表明关系、内容的“地图”,会比较像草稿。为了把思考结果系统化,会需要把这些内容转化为文章。至于为什么,可以百度“读书笔记的好处”之类关键词。
记录的管理
人的一辈子会掌握众多的原理和方法论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存在在纸上,还是心里,都在为帮助人解决问题而发挥作用。
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应该尽早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内容可以是关于工作的,生活的,都可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掌握的东西是系统的,提出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而不是像大多数的即兴演讲一样经不起推敲。
所以,笔记内容的组织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并且动态的过程,随着对一个领域的了解,无论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可能导致了内容的导航结构不断变化。
下图是我随便在网上找的一张思维导图
我想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谁也没法一次性写出什么多内容。对多层级复杂内容管理能力来自于自身对这些内容的把握。而对某个领域的内容的全面掌握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说笔记系统是【动态的】
【有什么工具适合干这件事?】
看了好多人回答这个问题,上来就会说用XX工具,个人觉得工具背后的思路,远比工具选择来的重要的多。以下是我关于选择工具的想法。
根据“动态管理笔记”的思路,这个工具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 可以自由调整顺序。不是按照创建的时间线排序,也不是按照内容的多少排序,而是可以随意调整。
- 层级需要足够的多
- 阅读体验优秀
- 编辑体验优秀
- 最好私密和公开皆可。可以将笔记工具和博客合二为一,因为自己都要看。这个因人而异。
本人尝试过以下工具
- 印象笔记
- 为知笔记
- 轻博客
- CSDN博客
- Medium
- Svblte
- Weavi
至于结果,简单的说,印象笔记和Wiz之类的笔记产品,排序和层级是最大缺陷,编辑器用起来一般。Medium博客类,编辑器真的很优雅,但是管理功能很有限。Weavi算是综合了二者。
下面具体聊下工具的选择
关于笔记的顺序。这个是我很关心的问题。比如在某个时间点上,我所创建的结构,二级目录是“用户研究”“人物角色与目标”“需求定义”“外形和行为细化”“设计的验证”“设计案例”,这基本遵循了产品设计的逻辑思路,我希望我的结构目录遵循这样的顺序。
如果使用其他工具,一般只能在标题前加上abcd这样的字母,因为他们是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的。
关于层级。像我原来说的,笔记库的积累是一个可能长达数年的事情,自己对某个领域内容的积累,我想两三个层级肯定是不够的。刚刚的那张英语时态的部分,不包含其他跟他并列的内容就已经超过5个层级了。
Weavi 可以创建无限层级的内容。
印象笔记的层级设计则是【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这样的三层结构。
编辑与阅读的体验。这里放点截图,大家看看吧。
Medium 博客
Medium 博客
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
Weavi
Weavi
关于私密和公开。我属于比较乐于与别人分享的人,原来我是用Evernote写笔记,用轻博客发表内容,后来觉得如果二者可以合在一起,自己能够选择哪些是公开的,哪些是私密的,会更加方便。因为基本上公开的内容也会在我的笔记里有备份,复制到博客中还需要重新排版。自己也尝试过用博客的草稿功能,但是发现一般的博客只适合内容发布,而内容管理跟笔记类产品比起来真的弱爆了。相比之下,Weavi没有这个问题。
关于工具介绍的一点说明
工具这部分内容,我没打算写成使用教程,如果感兴趣,亲可以自行尝试(印象笔记之类教程网上都有,也有很多人写过关于如何使用的个人心得,亲可以自行百度之,关于Weavi的资料可能比较少,也是最近在某博客中读到的,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再补充我是如何使用的吧)。
最后总结一下
创建笔记系统:内容上包含了
原理 和 方法论 两部分
完善系统的流程大致遵循了:
选择信息积累方向——碎片化时间用来筛选信息——保存、管理(Pocket)——整块时间的二次加工(可视化思考)——记录(Weavi)——管理记录内容(Weavi)
以下是我常用的来源以及应对方法
微博——行业名人的有用看法,工具推荐,思路分享之类的内容,用Pocket收藏
浏览网页——使用Pocket记录下优秀内容
博客——好的文章收藏至Pocket,如果优质内容很多就用Feedly订阅
与人的交流——与优秀的人谈话往往能让自己有很大提升,回家后使用Weavi记笔记
读书——书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智慧。会用Weavi写读书笔记
自己的思考——写在Weavi
除了他人处借鉴来的内容外,自己每次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同样十分重要。记录下思考过程,可以使得在隔了一段时间遇到相似问题时,通过翻看原来的记录,回忆起当时的思考过程,提高效率。
我本人每次都会把思考过程用素描本记录下来,搞产品设计的可以参考《用户体验草图设计工具手册》 ,其他领域可以百度 Visual Thinking
2. 初步筛选之后
从看到内容到使用内容,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初步筛选信息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包括墙外的google之类,VPN什么的买一个也就十几块钱一个月,不算贵。
收藏与管理
收藏是为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收藏内容的管理难度,我只用一个工具干这件事(各种产品自带的收藏功能,我基本不会用,因为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记不住自己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收藏了什么东西,就跟别提以后的仔细阅读了)。挑选时优先考虑,我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阅读时的体验要好,包括字体,排版,功能交互等
- 支持多平台信息同步
- 会自动屏蔽网页中的无关内容
- 有简单的管理功能,比如加星,标记,存档,协同管理等
- 收藏功能能够在大多数产品中使用,比如桌面端浏览器,移动端浏览器,各种app中
曾经使用过Evernote剪藏,浏览器收藏夹,Pocket,email,其中 Evernote 和 Pocket 表现的都很优秀。
但是我最终选择了Pocket。因为Evernote作为写作工具和收藏工具的结合,而原创笔记部分我都是在 Weavi 中进行,Evernote的编辑部分对我也就是多余的。至于为什么不用Evernote来记笔记,我会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相比之下,Pocket只为收藏和阅读存在,并没有“编辑”的相关功能,界面也就比Evernote简洁很多。可以参考下图
Pocket截图
Pocket截图
深度阅读与记录思考
这部分的目标是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成原理,并进行内化掌握,为日后自己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支持。收集到的内容,究竟有多大程度能被自己利用,主要就是看这部分了。
我一般会把这部分时间安排在晚上或是周末,选择一个利于进入沉浸阅读思考状态的时间与环境。旁边会准备着纸,笔,随时进行记录。并且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比如
- “这篇文章实际上讨论是关于什么的问题?”
- “这些内容可以被归纳到我所掌握的体系的什么部分?”
- “和这部分其他内容有什么关系?”
- “以后可能会被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环节的产出物,一般是一些表明关系、内容的“地图”,会比较像草稿。为了把思考结果系统化,会需要把这些内容转化为文章。至于为什么,可以百度“读书笔记的好处”之类关键词。
记录的管理
人的一辈子会掌握众多的原理和方法论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存在在纸上,还是心里,都在为帮助人解决问题而发挥作用。
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应该尽早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内容可以是关于工作的,生活的,都可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掌握的东西是系统的,提出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而不是像大多数的即兴演讲一样经不起推敲。
所以,笔记内容的组织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并且动态的过程,随着对一个领域的了解,无论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可能导致了内容的导航结构不断变化。
下图是我随便在网上找的一张思维导图
我想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谁也没法一次性写出什么多内容。对多层级复杂内容管理能力来自于自身对这些内容的把握。而对某个领域的内容的全面掌握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说笔记系统是【动态的】
【有什么工具适合干这件事?】
看了好多人回答这个问题,上来就会说用XX工具,个人觉得工具背后的思路,远比工具选择来的重要的多。以下是我关于选择工具的想法。
根据“动态管理笔记”的思路,这个工具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 可以自由调整顺序。不是按照创建的时间线排序,也不是按照内容的多少排序,而是可以随意调整。
- 层级需要足够的多
- 阅读体验优秀
- 编辑体验优秀
- 最好私密和公开皆可。可以将笔记工具和博客合二为一,因为自己都要看。这个因人而异。
本人尝试过以下工具
- 印象笔记
- 为知笔记
- 轻博客
- CSDN博客
- Medium
- Svblte
- Weavi
至于结果,简单的说,印象笔记和Wiz之类的笔记产品,排序和层级是最大缺陷,编辑器用起来一般。Medium博客类,编辑器真的很优雅,但是管理功能很有限。Weavi算是综合了二者。
下面具体聊下工具的选择
关于笔记的顺序。这个是我很关心的问题。比如在某个时间点上,我所创建的结构,二级目录是“用户研究”“人物角色与目标”“需求定义”“外形和行为细化”“设计的验证”“设计案例”,这基本遵循了产品设计的逻辑思路,我希望我的结构目录遵循这样的顺序。
如果使用其他工具,一般只能在标题前加上abcd这样的字母,因为他们是按照首字母顺序排列的。
关于层级。像我原来说的,笔记库的积累是一个可能长达数年的事情,自己对某个领域内容的积累,我想两三个层级肯定是不够的。刚刚的那张英语时态的部分,不包含其他跟他并列的内容就已经超过5个层级了。
Weavi 可以创建无限层级的内容。
印象笔记的层级设计则是【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这样的三层结构。
编辑与阅读的体验。这里放点截图,大家看看吧。
Medium 博客
Medium 博客
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
Weavi
Weavi
关于私密和公开。我属于比较乐于与别人分享的人,原来我是用Evernote写笔记,用轻博客发表内容,后来觉得如果二者可以合在一起,自己能够选择哪些是公开的,哪些是私密的,会更加方便。因为基本上公开的内容也会在我的笔记里有备份,复制到博客中还需要重新排版。自己也尝试过用博客的草稿功能,但是发现一般的博客只适合内容发布,而内容管理跟笔记类产品比起来真的弱爆了。相比之下,Weavi没有这个问题。
关于工具介绍的一点说明
工具这部分内容,我没打算写成使用教程,如果感兴趣,亲可以自行尝试(印象笔记之类教程网上都有,也有很多人写过关于如何使用的个人心得,亲可以自行百度之,关于Weavi的资料可能比较少,也是最近在某博客中读到的,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再补充我是如何使用的吧)。
最后总结一下
创建笔记系统:内容上包含了
原理 和 方法论 两部分
完善系统的流程大致遵循了:
选择信息积累方向——碎片化时间用来筛选信息——保存、管理(Pocket)——整块时间的二次加工(可视化思考)——记录(Weavi)——管理记录内容(Weavi)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