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功劳有多大,朱元璋为什么只封伯爵,这里另有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史·刘基列传》记载: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伯温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传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还有人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几乎无所不知。这些当然都是谣传。
他知名度有那么大,是因为有人说了一句话,史书记载:
赵天泽应该是个评论家,很有影响力,他在评论人物时,首推刘伯温,说他是诸葛亮似的人物。
这句话出来以后,刘伯温的名声便大的不得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他本人的确很厉害,精通经史子集,无书不看,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占卜之学。
他考中进士的时候,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过元朝的高安丞,后来又做过江浙儒学的副提举。当官的时候非常廉洁。但是他并没有做多久,因为当时的元朝非常腐败,并不适合他这种正直而且有报复的人生存。
回到家之后,刘伯温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在家种田期间,著有《郁离子》一书,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他很可能蹉跎岁月一生。
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占领了金陵,有了根基,已经没有了初创时期的穷酸样。朱元璋打下金华之后,开始招揽读书人为他效命。
当时江南地区的才子,以刘基、宋濂,最为有名,所以朱元璋就去请两位出山。
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整个过程挺耐人寻味的。因为他没有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
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其实很简单,或者说有些无礼。他仅仅是派人送了些钱财。其实从这一点,我们都能想象的到,朱元璋这个人根本就不尊重读书人,他建国以后,用八股文难为读书人,我感觉像是一种讽刺,是一种尖酸刻薄的做法。
这可能和他没读过书有关,也有可能是童年的阴影,还有可能是他觉得读书无用。
像刘伯温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肯定要装一装的,不能一请就去,而且只是用了钱财,朱元璋本人都没来。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诚心去请他,他只是命令刘伯温的父母官孙炎,一定要把刘伯温请来。
孙炎给刘伯温写信,刘伯温才出来。我觉得,像刘伯温这样的名士,孙炎肯定是认识的,所以孙炎写信,有老朋友给点面子的感觉。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也能反应出,他为什么仅仅给刘伯温一个伯爵,因为他从心里就不重视读书人这个群体。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的贡献并不是很多,他是文臣,只负责出谋划策,因此他并没有像将军那样的战功,也没有像李善长那样负责后勤事务的功劳。所以他一个顾问,并没有多少功劳可言,这也是他爵位不高,功劳不大的原因。
刘伯温刚见到朱元璋的时候,给朱元璋提了18条建议,朱元璋很高兴。
接着,他又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计划,其实我觉得这个计划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当时的问题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就俩选择,估计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也选不错。
不过,刘伯温救过朱元璋一次,可能刘伯温真的会算。史书这样记载: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就站在他旁边。刘伯温掐指一算,突然大叫不好,催促朱元璋赶紧走。
朱元璋仓促之间就上了别的船,还没坐下呢,就见刚才的船被大炮击碎。
朱元璋是个薄情的人,如果他要重感情,就凭这救命之恩,怎么也能封个侯爵。
明朝建国之后,刘伯温的表现就乏善可陈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没有表现的机会。
由于他才华出众,清廉正直,所以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玩不到一块去。本来各玩各的也没啥,但是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总能有事掺和到一块去。这就导致了刘伯温悲惨的下场。
朱元璋给刘伯温封的是‘诚意伯’,这个封号很有讲究,他只说明了刘伯温的‘诚实’,没有提刘伯温任何的功劳,也没有任何的才华,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称号,好像是说,我给你封个伯爵,是因为你的人品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谦虚都是装出来的,内心深处并不尊重。
泣血创作,路过的同学 加个关注 ,您的关注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专注 历史 领域知识分享。
刘伯温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传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还有人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几乎无所不知。这些当然都是谣传。
他知名度有那么大,是因为有人说了一句话,史书记载:
赵天泽应该是个评论家,很有影响力,他在评论人物时,首推刘伯温,说他是诸葛亮似的人物。
这句话出来以后,刘伯温的名声便大的不得了。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他本人的确很厉害,精通经史子集,无书不看,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占卜之学。
他考中进士的时候,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过元朝的高安丞,后来又做过江浙儒学的副提举。当官的时候非常廉洁。但是他并没有做多久,因为当时的元朝非常腐败,并不适合他这种正直而且有报复的人生存。
回到家之后,刘伯温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在家种田期间,著有《郁离子》一书,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他很可能蹉跎岁月一生。
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占领了金陵,有了根基,已经没有了初创时期的穷酸样。朱元璋打下金华之后,开始招揽读书人为他效命。
当时江南地区的才子,以刘基、宋濂,最为有名,所以朱元璋就去请两位出山。
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整个过程挺耐人寻味的。因为他没有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
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其实很简单,或者说有些无礼。他仅仅是派人送了些钱财。其实从这一点,我们都能想象的到,朱元璋这个人根本就不尊重读书人,他建国以后,用八股文难为读书人,我感觉像是一种讽刺,是一种尖酸刻薄的做法。
这可能和他没读过书有关,也有可能是童年的阴影,还有可能是他觉得读书无用。
像刘伯温这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肯定要装一装的,不能一请就去,而且只是用了钱财,朱元璋本人都没来。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诚心去请他,他只是命令刘伯温的父母官孙炎,一定要把刘伯温请来。
孙炎给刘伯温写信,刘伯温才出来。我觉得,像刘伯温这样的名士,孙炎肯定是认识的,所以孙炎写信,有老朋友给点面子的感觉。
朱元璋的这种态度也能反应出,他为什么仅仅给刘伯温一个伯爵,因为他从心里就不重视读书人这个群体。
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的贡献并不是很多,他是文臣,只负责出谋划策,因此他并没有像将军那样的战功,也没有像李善长那样负责后勤事务的功劳。所以他一个顾问,并没有多少功劳可言,这也是他爵位不高,功劳不大的原因。
刘伯温刚见到朱元璋的时候,给朱元璋提了18条建议,朱元璋很高兴。
接着,他又为朱元璋制定了战略计划,其实我觉得这个计划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当时的问题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就俩选择,估计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也选不错。
不过,刘伯温救过朱元璋一次,可能刘伯温真的会算。史书这样记载: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伯温就站在他旁边。刘伯温掐指一算,突然大叫不好,催促朱元璋赶紧走。
朱元璋仓促之间就上了别的船,还没坐下呢,就见刚才的船被大炮击碎。
朱元璋是个薄情的人,如果他要重感情,就凭这救命之恩,怎么也能封个侯爵。
明朝建国之后,刘伯温的表现就乏善可陈了,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没有表现的机会。
由于他才华出众,清廉正直,所以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玩不到一块去。本来各玩各的也没啥,但是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总能有事掺和到一块去。这就导致了刘伯温悲惨的下场。
朱元璋给刘伯温封的是‘诚意伯’,这个封号很有讲究,他只说明了刘伯温的‘诚实’,没有提刘伯温任何的功劳,也没有任何的才华,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称号,好像是说,我给你封个伯爵,是因为你的人品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谦虚都是装出来的,内心深处并不尊重。
泣血创作,路过的同学 加个关注 ,您的关注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专注 历史 领域知识分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