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被动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被动句
叙述句中,如果 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则这类句子为主动句;如果主语所指
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则这类句子为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为字式”。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列传》)
上面两例中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于字式。
如:
郤伤于夫,流血及腰。(《左传·成公二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二例中,“伤于矢”意即“被矢射伤”:“治于人”意即“被人治”
(3)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见字式”。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面例子中的“见”表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
(4)在动词前面加“被”字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被字式”。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大约在汉魏以后,“被”字式被动句往往由被”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及物动词前,构成“被+施事者+动词”的形式;有时动词后面还带宾语,成“被+施事者+动词+名词(或代词)”的形式。如:
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青亦被贯咽,音声嘶喝。(《后汉书·张醣传》)
上面第一例即为“被+施事者+动词”式,后一例属“被施事者+动词+名词”式。
叙述句中,如果 主语所指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则这类句子为主动句;如果主语所指
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则这类句子为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为字式”。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列传》)
上面两例中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于字式。
如:
郤伤于夫,流血及腰。(《左传·成公二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上面二例中,“伤于矢”意即“被矢射伤”:“治于人”意即“被人治”
(3)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见字式”。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面例子中的“见”表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
(4)在动词前面加“被”字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被字式”。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大约在汉魏以后,“被”字式被动句往往由被”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及物动词前,构成“被+施事者+动词”的形式;有时动词后面还带宾语,成“被+施事者+动词+名词(或代词)”的形式。如:
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青亦被贯咽,音声嘶喝。(《后汉书·张醣传》)
上面第一例即为“被+施事者+动词”式,后一例属“被施事者+动词+名词”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