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王族是嬴姓赵氏,赵王族也是嬴姓赵氏,他们之间有关系吗?
敲重点,一,秦国不是赵氏;二,秦赵有关系,但关系基本可忽略。
秦赵的共同祖宗要追溯到商纣王时期的人物,商纣王麾下大将蜚廉,蜚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恶来,就是曹操形容典韦叫“古之恶来”的那个人,小儿子叫季胜。其中,恶来就是秦国的先祖,季胜就是赵国的先祖。
一、请注意,此时没有“赵氏”这个名号,不存在赵氏的说法。两个儿子都只有赢姓,没有氏,那赵氏是怎么来的?
关于氏很多人都没搞清楚,以为“姓”后边随意可以加“氏”了,其实在“氏称”大众化以后,倒也没错。但这不是根源,在周礼时代,那是有说法的。《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这个意思是说,姓是生来就有的,而氏是有封地才可以有的。所以,氏称和封地地名息息相关,这块地是你的,随地名而来的氏称,就是你身上的烙印。赵氏上来,赢姓季胜这一支传到了曾孙造父这一代,为周幽王平定徐偃王之乱立下功劳,所以周幽王把赵城这块地方封给了造父,造父就是赵氏之祖。
分封制的原则下,赵城这块地的主人就是造父及其后代了,赵城的地名也称了他们的氏称,即赵氏,就是这么来得。春秋各诸侯国的氏称,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二、再注意,造父及其后代,才是赵氏这块地的主人,他们是正宗的赢姓赵氏,其他赢姓不是赵氏的这块地的主人,总不能因为同姓就把我家地占了吧?
秦国是怎么回事?恶来这一脉传到五世孙的时候,有个叫“非子”的人站出来了,他为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封到名为“秦邑”的地方,现甘肃天水一带,这块地是秦国的老家。按规矩,有封地就可以“称氏”了,秦国应该是赢姓秦氏才是正理,但很明显后世记载并不称秦国为秦氏,这是为何?因为非子还从周王室那里得到一项重要的权利,赢姓祭祀权。赢姓本为殷商大姓,西周之后逐渐没落,赢姓主脉的祭祀事业无人继承,周孝王把这一权利给了“非子”,从此秦国一跃成为赢姓主宗。
别觉得奇怪,西周灭了殷商,也还留了宋国继承“子”姓的祭祀事业,这是“兴灭继绝”的传统,不这么干就是“背祖忘典”,不合天道,尽失人心之类的事。结果就是秦国后来居上,成为“赢姓”之主宗,秦国就可以称赢姓而没有氏。一姓之主家称姓不成氏,也是一条规矩。
三、前边也说了,有封地分出去才命氏,氏也是分家的称呼。
就像周王室一样,分封出去的姬姓诸侯国才有氏。如魏国是“姬姓魏氏”,晋国是“姬姓晋氏”,郑国是“姬姓郑氏”等等,周王室自己是没有氏的,周武王就叫姬发,周宣王就叫姬静,周桓王就叫姬林,《左传·隐八年》:别而称之,谓之氏。由此,秦国作为赢姓主宗,怎么能“自降身份”的去叫赵国分家的“嬴姓赵氏”?这不太奇怪了吗?秦国王族独享赢姓之称,这有理可依的。
秦始皇有点例外,他就是在赵国出生长大的,某种程度他算是分出去的人,不是秦国继承人出了意外,他一辈子回不了秦国,称为赵氏也能说过去,但回到秦国为国君时候,还是之称赢姓更为恰当,毕竟这又成了赢姓之主。
最后,秦赵两国要攀关系,要追到商朝,实在不值得,都过去快八百年了,改朝换代都够好几次了,还有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