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相声叫“像声”,实际上是一种口技,口技又称为“口戏”,就是演员不露面,躲在一个布围子里,表演出各种音响及鸟兽的鸣叫声。因为表演出的声音非常像,所以口技后来就称为“像声”,以后又变成了“相声”。
相声是中国戏曲曲艺之一。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生活,再现生活。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不同,
相声主要是语言的艺术。从话语结构上看,它是对话式(dialogic type)(单口相声除外,但笔者认为它属干一种隐性对话,后文对此有所论述)。表演时,对话一方作为叙述者(逗哏),另一方担负辅助叙述的任务(捧哏),有时捧哏的角色由多人扮演(如群口相声)。表演的双方或多方在台上采取话轮替换(turn-taking)的形式一捧一逗,一应一答向观念传递信息。观众从接受的信息中或得到娱乐或受到教育,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有人说相声是逗人发笑的艺术,此话的确不假。王力叶在《相声艺术与笑》一书的前言中这样给相声定义:“相声是一种以语言为主的喜剧性说唱艺术”。“相声必须使人发笑,不可笑则不成其为相声”,“相声中是充满着笑料的”。
推荐于2016-07-12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1、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2、起源发展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3、评价
冯不异提出:“在曲艺的诸多曲种中,有一种单人演说可笑故事的表演形式,称为单口相声……(单口相声)但求谏果回甘,却不一定那么有头有尾,它的体制不同于短篇的话本、故事、笑话,也不同于对口相声,是一种风格独具的口头文学体裁。”
王行之认为:“把单口相声直接并入中短篇小说这一艺术门类,未必确当,但是,因为它们同属叙事性的艺术形式,从叙事状物、刻画人物等角度看,它们之间不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单口相声又有不少独到之处。”
李凤琪也曾指出:“单口相声以故事性见长,其中也有偏重说理的,即所谓‘议论型’,这种相声容易空洞、枯燥、很难写,新作中几乎绝迹。”
你听段相声基本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