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曹操与小说中曹操有何不同
历史中的曹操与小说中曹操有何不同
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演义》以维护正统(蜀汉)为基准的道德观念,对曹操和其他诸侯存在一定程度的丑化。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加上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所以当时人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有一定根据的。正因如此,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当作奸臣来看待。 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影视中的曹操与史实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曹操从宋代起,就在民间的戏剧中变成了十足的坏人,在主观上后人已经将曹操当场邪恶的一片,不能公正的认识曹操,建议可以读读关于正史上的曹操,也可以看看楼上说的易中天品三国.
《军师联盟》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有何不同
感觉军师联盟的曹操最接近真实,其他的版本曹操,基本上都有问题。三国里的曹操(陈建斌)霸气有余细腻不足,三国演义里的曹操(鲍国安)也是霸气有余细腻不足。等其他的版本,只显示了曹操的霸气。这和演技没关系,都是名演员,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导演的要求是接近原著。只有军师联盟里面的一段显示了曹操的细腻。就是拿剑给汉献帝让杀自己的那一段。那一段才真正接近现实,因为现实中的曹操不是不想反,而是不能反,自己讨伐反汉,自己在反,那不是让天下人找自己麻烦吗?所以说他自己给自己限定在只能做汉臣的位置上。所以自己知道皇帝不怎么自己,但是又必须表示自己忠诚。
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有何异同
历史中一般是没有正反之分的,用句老话就是,成王败寇,历史会比较公正的评论该人物的功过;小说一般带有比较浓烈的个人色彩,不是正面人物就是反面角色。 但人物的事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有何区别?
曹操的文艺形象就是一个白面奸臣,狡诈多疑。
而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东汉末年成功统一北方,稳定人口,维持当时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程序。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贡献是大于当时的每一个人的。
假如刘备和曹操互换身份,历史会有何不同
其实,可以先对比一下刘备和曹操的不同:
1,身份,曹操出身士族,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地位显赫,所以,不管从见识,知识等方面都要比出身平民(自诩为皇叔)的刘备要强。
2,能力,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包括像郭嘉,荀彧,贾诩这样的大谋士,还有像典韦,许褚,张辽这样的大将,但是虽然手下众多,最终决策权是在曹操手上的,虽然谋臣很厉害,但是,都受到曹操的驱使,决断的权利只有曹操有。
反观刘备,从《三国演义》上的描述来看,因为出身的问题,实际上,刘备的有点江湖做派,先是通过拜把子,招揽了关羽张飞2个大将,之后,徐庶化名单福来投奔,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其实从徐庶出现开始,刘备就基本上是甩手掌柜的,大小事务就交由这些有能力的谋士去办,自己只是偶尔出出意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并不强,唯一一次任性,就是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执意要亲自伐吴,结果大败,损兵折将不说,自己也在白帝城挂了。
所以,如果,刘备和曹操互换身份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典故了,甚至可能,三国时代都不会有了,因为,刘备自己很难撑起一个势力
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有什么区别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在元末当时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非常强烈,因此小说也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所以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大反派,但即使当反派写,曹操也没被抹黑成奸臣,反而成了奸雄,由此可以推断历史上的曹操应该是位豪杰。
一个是枭雄 一个是英雄
历史中为什么会有“说曹操,曹操到”?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稍有不同。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 幸许部”。且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
曹操与苻坚战败的原因有何不同之处
后方稳固的根基才是向前推进的保证。 解析;曹操南下时,北方已统一,且曹操占据中原很久,根基牢固,虽然赤壁战败,有牢固的后方可以固守,而苻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刚平定北方,各民族民心尚未服,民族也尚未融合,刚被灭的其他民族野心尚未死尽。因此淝水一败,国家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