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实际 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培养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的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实践和探索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化。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可以问学生你们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你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然后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二、探究学习过程生活化。
1、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以下情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3、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计算方法,这时老师问学生 “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 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 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 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这样就能在创造在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就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的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拓展练习生活化。
学习固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有目的地让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例如:认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了数小棒根数、班级人数、门牌号码、汽车线路编号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外,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再组织交流,描述出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非整十数,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理解。期末复习时,为了使学生巩固“比多、比少、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等知识,我带领同学们操场上一角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根据男女同学开展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已学习过的数学问题吗?同学们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回答:①男生有( )人;②女生有( )人;③一共有( )人;④男生比女生多( )人;⑤女生比男生少( )人;⑥女生多一些 ;⑦穿裙子的比不穿裙子的少( )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 )人?⑨女生再添( )人就和男生同样多……我觉得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学生的问题越多,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剪纸,剪帖画,腊染画,印染画等作品。内容有自然风景、花草鱼虫、人物、动物、建筑物等,学生兴趣盎然的在班级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制作。在交流中学生还发现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到社会。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不再是死读书,做呆板练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创造思维的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实际 经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把数学真正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培养了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的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断实践和探索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化。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情景引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学习每节新知识时,从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明白,并引起一种想知道究竟的渴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个新知识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可以问学生你们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你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物品,是怎样付钱的?然后投影仪出示人们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从中留下悬念,如果买35元的计数器,可以怎么付钱?小朋友一一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后,然后再次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拿着钱购买需要的商品,并且算一算付出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在实际购物中巩固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自己去体验购物,解决问题,体会付钱、找钱,与小伙伴们合作、交流、讨论,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二、探究学习过程生活化。
1、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以下情景: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3、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的面积的计计算方法,这时老师问学生 “平行四边形面积在什么情况下和长方形面积不等”的疑问,提出问题:“用4 根木条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相等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出学生的不同 答案:相等、增大了、减小了。争论十分激烈,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求,最终得出结论:当平行四边形与长方 形底边即长相等时,拉动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其高变化了,面积相应增大了。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的知识在我们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这样就能在创造在学习数学,借以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就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就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的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拓展练习生活化。
学习固然是一种智力活动,但人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情感体验。如果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将从中获得无穷乐趣,同时也理解和发展了数学。有目的地让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例如:认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了数小棒根数、班级人数、门牌号码、汽车线路编号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外,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再组织交流,描述出我们生活中见过的非整十数,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理解。期末复习时,为了使学生巩固“比多、比少、多一些、少一些、多的多”等知识,我带领同学们操场上一角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根据男女同学开展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已学习过的数学问题吗?同学们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回答:①男生有( )人;②女生有( )人;③一共有( )人;④男生比女生多( )人;⑤女生比男生少( )人;⑥女生多一些 ;⑦穿裙子的比不穿裙子的少( )人;⑧踢球的比不踢的多( )人?⑨女生再添( )人就和男生同样多……我觉得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学生的问题越多,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知识、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终体现在能否正确应用。让学生运用新知识和主体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剪纸,剪帖画,腊染画,印染画等作品。内容有自然风景、花草鱼虫、人物、动物、建筑物等,学生兴趣盎然的在班级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制作。在交流中学生还发现有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引到社会。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不再是死读书,做呆板练习的书呆子,而是成为新一代有知识有创造思维的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在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授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