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范进中举》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的不满。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范进中举》通过款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一个为了科举而喜极而疯的“范进”形象,描绘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表达出作者对这样一个社会的不满与讽刺。
扩展资料:
《范进中举》中描述特色:
1、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2、 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文章围绕范进中举,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社会以及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3、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也极具讽刺性。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将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进中举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
小说主人公范进,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里却热恋功名,追求利禄,奴性十足,卑怯懦弱。同时,他又名利熏心,拼命追求举人、进士,热衷做官为宦。从范进身上,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对读书人的毒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吴敬梓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他把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进中举
推荐于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