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有哪些特点?
清代是封建社会瓷器发展的最后时期,制瓷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大量的瓷器珍品相继出现,品种相当齐全,制作上也非常精良。各种单色釉如天蓝、粉青、窑变、霁蓝、霁红、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乌金釉、鳝鱼黄、蟹甲青、茄皮紫和茶叶末等,可谓五光十色、变化万千。
自乾隆以后,我国瓷器由兴盛走向衰落。“臧窑”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表现题材广泛,如红艳夺目的铜红釉,绚丽多姿的五彩,鲜艳纯净的青花,崭露头角的粉彩,以及创烧成功的珐琅彩瓷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雍正皇帝十分喜爱瓷器,《清史档案》中曾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茶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作祭红、祭青釉色烧造。”雍正时期瓷器的特点是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隽秀,优美典雅,品类繁多,釉色齐备。乾隆嗜古成癖,精于古物鉴赏,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
“唐窑”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另外,乾隆时期的“象生瓷”,在制作上几乎与原物难以分辨,令人爱不释手。例如仿花生、胡桃、藕、莲子、石榴、蟹、海螺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仿木纹釉的水桶和碗等色泽十分接近木材本色,如果没有很高的制瓷工艺技巧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