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女儿为何称为公主?
我们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女儿一般称为公主,但是有时候在电视上也能看到皇帝的姑姑、姐妹也被称为公主!
公主是对古代皇女、王女的称呼。说起这个公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个时期最好等级的是周天子,姬姓。下面有公、侯、伯、子、男几个等级。因为周天子嫁女儿不亲自主持,而是由公王、侯等人主持,所以就将天子的女儿称为“公主”,也就是由公来主持婚礼的意思。到东周战国时期,诸侯的女儿也称公主。
直到西汉初期,公主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公主常常以所在县名称呼,当公主的父皇还在世的时候被称为工作,如果父皇去世后侄子继位,公主就变成了皇帝的姑姑,为了表示尊宠,一些皇帝的姑姑被被封为长公主或者大长公主,比如馆陶公主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就被封为长公主。
到隋朝时期,又有新的改变。皇帝姑母被封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被封为长公主,如《琅琊榜》里的莅阳公主就是梁帝的妹妹,被称为长公主。到了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再封皇太子的女儿为郡主,亲王的女儿为县主。大长公主、长公主、郡主的待遇都不同。至于礼制上,郡主见了公主当然要行礼,公主也要给长公主行礼,长公主要给大长公主行礼。比如《琅琊榜》里的霓凰郡主见了长公主就要行礼,因为级别比长公主低。
唐朝以后关于公主的制度并不无太大变化,一直延续到清朝。
另外,《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这样可以看出来,天子女儿下嫁,需要由和天子同姓也就是姬姓的公爵主婚。意思就是公爵主持婚礼,最后就“公主”一词代表皇女。“公”即公爵,“主”即主婚。虽然后来王、侯的女儿都可以称公主,但是却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如郡公主、县公主、乡公主、亭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