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什么不吸取北宋联金灭辽的教训,继续联蒙灭金?
需要纠正一下题主的观点:不是南宋没有吸取教训,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唇亡齿寒的道理,当时天下最弱南宋朝廷再清楚不过。而且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也是前车之鉴,“靖康之耻”过去不过几十年,南宋朝臣帝王还没有昏庸无能到如此地步。
事实上,“联蒙灭金”是被逼无奈,是基于当时形势下一个被迫之举。
岳飞《满江红》里面有这样一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当年的“靖康之耻”可以说是“赵宋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原历史的痛。
究其原因,就是宋徽宗贪图小利,撕毁了与辽国的和平盟约,转而与“金国”联盟,夹击辽国。当然了,说“小利”也不恰当,当时赵佶想的是乘机收回“燕云十六州”嘛,那是他们赵家数代梦想。
但是这东西要靠实力说话的,当时宋朝腐败,士兵积弱,数十万大军两攻燕京,结果每次都被辽国击退,最终还是金国帮宋朝给打下来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北宋所表现出来的实力,让金国人大吃一惊,这也太弱了。于是乎,再灭亡了辽国以后,金人便把目光投向了宋朝,宋金战争由此爆发。
这便是“唇亡齿寒”的最真实写照!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终开封陷落,北宋灭亡,徽钦二帝以及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被俘,成为了金国的阶下囚。
这才有了后来的康王赵构登基,建炎南渡,建立南宋。以及后面的岳飞抗金,宋金和议等等历史事件。
原本随着宋金和议的成型,南北对立的局面已经开始稳定下来,但再蒙古高原,一个叫做铁木真的家伙横空出世,蒙古铁骑大杀四方。铁木真在统一蒙古各部之后,便把矛头指向了金国。
最开始的联蒙灭金,那叫联蒙抗金,因为当时金朝处于强势地位。而南宋朝廷又与金朝再起争端,于是乎宋蒙双方便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随着南宋“开禧北伐”的失败以及“嘉定和议”的诞生。宋蒙之间的暧昧被单方面终止。
而后来,随着蒙古的日益强大,实力的对比开始发生了变化,蒙金战争趋近于白热化,金朝逐渐不支,而蒙古人为了彻底报仇,主动向南宋朝廷递来了橄榄枝。
这时候的南宋朝廷面临着选择,要么帮蒙古,两面夹击,痛打落水狗,不仅可以收复失地,还能一雪前耻。要么帮金朝,让它和蒙古鹬蚌相争,自己的则渔翁得利。
“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明眼人其实都看得出来,显然第二种更加鸡贼啊,但是呢。总有那么一些钻牛角尖的人,特别是在古代,这样的迂腐文人更多,在他们眼里,“报仇雪耻”那才是最重要,这次可是大好时机,绝不可失去。
"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结果双方争吵不下,再加上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啊宋朝来了个“两不相帮”,既不“灭金”,也不“联蒙”。
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断绝给金朝的岁币,毕竟金朝都自顾不暇了,还要什么钱。当然了,当时有大臣建议,还是不要断了,稍微的支持下,毕竟有和议,但是愤青忍不了啊,这是“丧权辱国”,绝不能答应。甚至于还有太学生游行,请斩支持金朝的乔行简等人。
而这时候,金人却不答应了,开始以此为由,进攻南宋。当然了,这只是金人开战的一个借口,他们想的是“北失南补”。即在蒙古人身上丢掉的,那就得在南宋这边拿过来。真的,这种作死行为,我是真的无言以对,这种时候不是应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盟友吗?这女真人的脑子,真的是够了。
所以,这下南宋朝廷可忍不了了,我不乘人之危打你就算了,你还来欺负我。结果南宋上下一心,努力抗金,这场战争打了有7年。金朝不仅没能达到“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
“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金史》。不过即使是这样的了,南宋还是没有落井下石,主动进攻金国。即使蒙古人的信件已经送来了一封又一封,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但是后来没办法,蒙古人强行叩关,因为在正面战场迟迟无法娶的进展的情况下,他们需要从四川西进,然后北上“假道灭金”。
宋军虽然没有答应,但并未做出有效的阻挡,结果让蒙古人借道成功,蒙古大军顺利的来到了金国境内。最终托雷以4万蒙军大败15万金军,金国关河防线被破,自此败亡已成定局。
这种时候,南宋对于蒙古人来说,并不重要了。所以,南宋朝廷便想着上去乘机收复点失地,同时和蒙古人搞好一下关系。这才促成了最后的“联蒙灭金”。
所以啊,这是一个多方面现实所促成的结果,并不是南宋朝廷没脑子,实在是无奈之举。大家也不必苛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