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是否应该降低就业期望?
我认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应该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就业期望:
1.从重大城市向重中小城市转变。大城市容纳毕业生的量是有限的。毕业生若盯住大城市不放,很可能失去在其他地方就业的机会。中小城市虽不及大城市条件优越,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城市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兴市、知识兴市、人才兴市已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共识。加之中小城市数量多,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毕业生若能把就此重心下移,到中小城市去就业,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会更大,也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
2.从重发达地区向重需要的地区转变。要求到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相当集中,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致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难以就业。因此,毕业生若把希望寄托在发达地区,确有不能就业的风险。故此不妨换个思路,把就业的着眼点放到急需人才的地方。近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建功立业的优惠政策。一些省市、自治区为了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也制定了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单位、乡镇、农村挂职或就业的鼓励措施。振兴西部和其他经济落后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教育毕业生继承和弘扬“好儿女志在四方”、“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精神,响应时代的召唤,以祖国的需要为最高志愿,到西部去,到其他艰苦的地方去,创造人生的崇高价值。
3.从重薪酬高的单位向重发展的单位转变。薪酬高的单位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对象。然而,薪酬高的单位往往对毕业生的选择比较苛刻,甚至用人高消费的现象也较普遍,加之经过前几年接收毕业生,大都基本满编。同时应看到,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处于下降趋势。因此,毕业生在求职时,切忌把薪酬当作惟一标准。有的单位虽然小一些,条件差一些,收入少一些,但发展的前景比较好,有利于施展才能,毕业生就应选择这样的单位,并扎实工作。你干出了成绩,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薪酬一定会提高的。
4.从重专业对口向重专业相近转变。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工作起来困难会相对少一些,但又不能狭隘地理解“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毕业生不能固守“专业不对口,我就不选择”的观念,要解放思想,勇于迎接挑战,大胆地向专业相近或不相近的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事实证明,许多往届毕业生都在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且干得很出色。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虽然有限,但他们学到了涉猎其他领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新知、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方法。毕业生正是具有了科学的方法、全面素质和能力,才有了做好相近专业或不对口专业工作的基础条件。
5.从重择业向重就业转变。如果择业标准过高,就业是难以实现的。目前,一些毕业生十分重视择业,却忽视适时确定就业单位,结果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选择中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生已成为过去。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决不能过于挑三拣四,若对用人单位虽不太满意,但又可以接受,就应当机立断。解决“吃饭”问题才是当务之急。此外,还应看到工作阅历和经验在择业中的作用。毕业生大都缺少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要尽快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先解决就业问题,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经过几年的磨练,若感到该单位适合自己,就继续工作下去;若仍感到不满意,不妨重新择业。
总之,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我认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可以减少很多压力。
不可过多指责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我们都有在买东西时讨价还价的经验,事实上,处于人力资本市场中的人,在心理上同处于商品市场中的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招聘方期望“物美价廉”,应聘方期望“物有所值”,而双方的期望值会根据供求关系自行调节。
因此,大学毕业生最初的就业期望值即使过高也不要过多指责,我们应当对此保持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态度。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必定会从实际出发调节就业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出现“就业难”问题,那主要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供求关系失衡。
就业期望值会根据供求关系自发调节。调查中,60%的受访者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在应聘过程中降低就业期望时明确表示“愿意马上无条件调整”,仅有8%的毕业生坚持绝不调整。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并非固定不变,而会经历一个灵活调整的动态过程。
求职过程中新出现的信息是就业期望值自发调节的主要依据。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会把“多次应聘中了解到的情况”作为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的依据。毋庸置疑,只要让毕业生处于真实的就业市场中,并提供给他们足够的信息,他们就能自动调节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因此,与其一再批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如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已调整到“合理区间”。在不久前举行的“东北地区28所高师院校联合洽谈会”上,国家级贫困县的基础教育行业、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招聘率分别是99%、100%、100%,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及中小企业就业。这一现实说明,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调整到“合理区间”。
目前,虽然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就业期望值是否存在“合理区间”以及“合理区间”的具体位置,但若以正在实行的“最低工资制”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合理区间”的下限,那就不难看出,如今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几乎到达了这个下限: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受访者选择“1000元至2000元”为自己能够接受的工资待遇,近38%的毕业生甚至愿意接受月薪1000元以下的工作,月薪底限定在3000元的仅占受访者的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已更加趋于理性与务实。
应该。面对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建议同学们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类似于“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新闻不是很多吗?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一定要放下心态,不管做哪个行业,只要认准了,就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起。
大学生要从以下方面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一是不要盲目与人攀比。有比较才会有差距,有差距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进步。但盲目比较就是嫉妒,会陷入误区,自寻痛苦。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许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有许多情况是不可比也无法去比的,比来比去,除了增加个人的烦恼,对求职没有任何帮助,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是要适时调整自己求职的期望值。对于求职者来说,求职的期望值越高,一旦遭遇失败,失落感就会越强烈,心里承受的压力就会越大。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要处理好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关系,认清就业的形势,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要定位过高。这样在求职时,就不会好高骛远,人为提高就业的难度,也就会降低求职择业的压力。
找工作和降低期望之间有必然关系吗?是否降低就业期望并不是自己个人因素决定的,可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就不应该降低就业期望。
就我个人而言,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考虑自己的情况,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工作。
俗话说,希望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
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正是少年意气风发之时。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从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或许就已经有了人生的规划,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也有了清晰的目标,做了认真的职业规划,怎能操之过急轻易降低就业期望。
找工作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吗?如果身为一个大学生这么想那就是大错特错,降低就业期望也就无可厚非,与其浑浑噩噩的随便找个工作度日,那这一生将是何其无意。
确实,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说现在工作太难找了,现在大学生太多了,多如牛毛,一抓一大把,供大于求,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能有个工作就很不错了。
虽然就业环境我们不能决定,但是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与其痛苦的在岗位上生不如死,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充实自我以足够的实力来达到自己的就业期望。
无论如何,在自己青春大好年华的时候,绝不能虚度,绝不能轻易放弃,轻易的放弃自己的期望值,如果轻易降低期望值,人生也就这样了,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期望是美好的,我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实力去达到它,而不是只会空想,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如果只是随随便便找一个工作,那么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又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