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的发展历程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陶瓷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唐代,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发展。
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
江南吴越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
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之说法,后周世宗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荣,柴器之说尚无证论。
越窑的青瓷和刑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
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
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
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
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
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邢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
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邢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
唐代白瓷除邢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
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
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
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
色釉中蓝彩较罕见。
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